東北經濟的僵尸化令人震驚,這還是在中央連續多年要致力振興的背景下。從根源上理清東北衰退的病因,不僅事關東北,還事關中國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到達1840年就開始的歷史大轉型的彼岸。
若論資源之豐富,產業之堅實完整,起步點之高,全國無一地區能與東北相媲美。但是東北的困境卻最為明顯。最近幾年在中國各省GDP增速排名中,最后墊底的總是少不了黑吉遼三省的影子。去年的冠軍就是遼寧,只不過是倒著數。最新出爐的一季度GDP數據讓人大跌眼鏡,最后五名就是黑吉遼加上山西河北。其中遼寧省GDP首現負增長,全國唯一。
為什么會這樣?東北是怎么衰落的?今年以來,網上已經有了許多討論。
看清楚東北經濟,需要有宏觀歷史視野。中國經濟版圖就像光譜的排列一樣,從最北邊的紅色極,逐漸過渡到最南邊的藍色極。所謂紅色極-紅色系,就是北方蘇聯式經濟模式的影響區、輻射區;所謂藍色極-藍色系,就是南方英國式經濟模式的影響區、輻射區(基地是晚清時期的廣州、改革開放后的香港)。中間的長三角一帶,則是兩種模式的混合影響區。
東北在成為紅色極點之前,日本實際控制,竟然形成一段史無前例的經濟輝煌期。這里面含著經濟發展的基因密碼。
東北曾經的輝煌同樣令人震驚:在日本投降的1945年,全中國工業總產值中,東北占85%,臺灣占10%,中國的其余部分(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武漢南京重慶等等所有地方)全部加起來卻只占5%。上個世紀30年代,運行于南滿鐵路新京至大連區間的亞細亞號特快列車已經是全封閉式空調車廂。在我們的歷史教科書中,關于東北1949年以前的歷史,講的只是奉系軍閥壓榨百姓,偽滿洲國的14年講的只是日本如何奴役人民,而對東北當時工業情況的描述卻是一片空白。讀罷曲曉范先生的《近代東北城市的歷史變遷》(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才如夢初醒般的驚訝于東北昔日的霸氣。
跟今天東北人口外流相反,當時東北人口猛增:1936年1月,全東北人口3097萬,到年底猛增到3701萬人,1941年達到4229萬人。由此形成了上個世紀世界最大的移民潮,就是所謂的闖關東。成千上萬的關內百姓冒著生命危險突破重重阻礙移居東北,與現在東北人口流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個常識是:拋開政治因素等精神層面的原因,普通民眾愿意前往一個地區主要原因還是目的地富裕。這與現在東北人都愿意移居北上廣一個道理。就像有人愿意冒著生命危險偷渡去美國歐洲,卻沒聽過冒險偷渡去盧旺達津巴布韋。
到1945年,東北工業規模超過日本本土,雄踞亞洲第一。中央電視臺《探索發現》欄目在《沈陽:1949》中曾經這樣介紹:“日本和德國敗亡之后,東北這個地區就成了繼美國、蘇聯、英國之后的第四大工業區”。從沈陽到大連的沈大線兩側工廠煙囪林立,城市連成一片,成為舉世聞名的“綿長工業區”,沈陽鐵西區被譽為“東方魯爾”。1931年,東北工業總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比重達到59.3%,而新中國建國50多年后的2003年,這個比例才達到57.5%。1943年,東北生產了全中國88%的生鐵,93%的鋼材,93.3%的電,95%的機械,形成了龐大的特種鋼等當時領先世界的尖端科技企業。而20世紀30年代,長春是亞洲第一個全面普及抽水馬桶的城市,是亞洲第一個全面普及管道煤氣的城市,是中國第一個規劃地鐵(包括環城高速公路)的城市,主要街道的照明和電訊線路采用地下管線,也是亞洲第一個實現主干道電線入地的城市。
顯然,得東北者得天下。所以毛澤東有言:“要想得天下,必須不惜一切代價爭奪東北”,“如果關內拿不下來,先定都長春”。
當然,日本狼子野心大力發展長春(偽滿洲國時稱新京)和東北,一方面是因為戰爭需要一個龐大的工業基地來保障軍事供應。另一方面是希望新京成為新京都,并幻想50年后將日本首都從東京遷到新京來。但是這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側面的觀察角度,他們是如何發展東北的。
日本善于學習.明治維新,從不自作聰明的搞類似“日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東西,而是老老實實的承認就是落后了,原原本本的學,絕不偷梁換柱,也不搞新瓶裝舊酒。政治上推崇憲政、實行君主立憲,經濟上學習英國的市場經濟,逐漸走向強大。也許是日本人天賦不高的原因吧,日本從來不能原創,日本的經濟模式定型之后,就是一半英國一半德國。東北經濟最輝煌的年代,經濟治理的基本思路就是如此。
二戰日本戰敗,喪失東北,東北落入蘇聯軍隊之手,物資頗受洗劫。然而底子畢竟雄厚,建國后仍是“長子”,加上地理便利,優先成為蘇聯援助的重點地區,成為紅色極點。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南方民營企業的崛起,東北衰落之象就立即暴露了。當年與華盛頓媲美的長春,當年與巴黎稱為姐妹城的哈爾濱,世界聞名的工業地帶東方魯爾沈陽,以及完全由德國規劃設計的大連,均在幾十年后的今天,淪落為國內二三線城市。
蘇聯經濟模式看似轟轟烈烈,其本質卻是必將造成經濟運行僵尸化。建國后,東北就像蘇聯的影子,除了數量上的增長,質量越來越差。現在提起東北,往往令人想到破敗的重工業,成群的下崗工人。經濟體制的僵化,形成了觀念的保守,共同導致了目前東北的困局。至今,東北的氣氛依然是計劃經濟籠罩。典型就是國有企業占比高。東北地區國企資產占比超過50%,而其他地區平均僅為38%。國企的低效和高虧損率并不鮮見,但在東北地區尤其嚴重。該地區2014年的國企虧損率達32.4%,而其他地區國企的虧損率為26.2%。
我們還可以從“樹立典型”一事來看看東北的思維方式和民眾觀念。東北樹立的英雄典型不少:王進喜,因為愛國,所以堅信中國有石油,以至于跳到池子里用身體當攪拌機,靠這些能建好石油產業嗎?近些年,東北又捧出一個姓郭,自稱傻子的“先進形象”。這些思維方式無論在香港深圳,更不用說在紐約倫敦,就算是在長三角地區,都是不可想象的(連華西村那么紅,玩的都是市場經濟和公共資源的混合游戲)。試想,沉浸在這種思維環境中的官員和民眾,怎么能充分理解市場經濟的本質和運行內涵?這種思維方式和民眾觀念,估計只有鴨綠江對岸的朝鮮同志能超過了。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13年之后的2016年4月26日,中央下發《關于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中央力挺的心態不可謂不熱切。
上述意見面面俱到。總體概括,大致可以總結為繼續輸血。例如新的東北振興計劃,要在3年內投資1.6萬億云云。可是輸血能解決問題嗎?強大的東北衰落到今天這個地步,打的不僅僅是東北人的臉。其實,如果思路不變,方式方法不變,這錢即便不打水漂,效果也是可以想象的。
東北問題,是系統性的、根本性的、戰略性的。沒有刮骨療毒的勁頭,東北就走不出泥淖。靠少數干部的更換無濟于事,今年落馬的遼寧省委書記王珉,就曾在發達的蘇州地區歷練多年,然而他并沒有改變東北的困局。
振興東北其實說難也不難,南方曾經上演過的,理論上完全可以在東北再演一次。就在東北陷入困局的時候,南方的深圳卻正在若干產業領域風生水起、領導世界。東北問題的根本,仍是在于政府越俎代庖,市場缺位。這個體制的節不打開,后面的一切就無從談起。
近年,現行資質管理制度的缺陷逐漸暴露,資質標準的不合理之處逐漸顯現,資質掛靠、違法分包和轉包等行為屢禁不止,擾亂了建筑市場的正常秩序。為此,各地建設主管部門、行業協會和廣大企業,交流了資質管理運行的現狀,提出資質標準修訂的相關建議。
工程建設網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管理案例 | 會議活動 | 施工企業管理雜志 | 我要投稿
版權所有: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施工企業管理》雜志社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四環西路186號漢威國際廣場二區9號樓5M層西區郵編:100070電話:010-68520349傳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 京ICP備09092133號-1 Copyright ?2000-2015 工程建設網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