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新常態下,建筑業的轉型升級已迫在眉睫,這既是國家戰略發展的需要,也是行業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然而,面對“斷崖式”下跌的行業利潤和缺乏核心競爭力的行業格局,如何轉型升級似乎已成集體焦慮癥。或許正是基于這樣的現實情況,由本報記者采寫的《“精益建造”落地中國》一文分上、中、下3期在《中國建設報·決策參考》刊發后,這一模式首次在國內落地的情況才引發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6月4日,由中國建設報社政策研究中心組織,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北京建筑大學等6家單位權威專家組成的聯合調研組,對在建的常州市九洲花園三期項目58號樓進行了現場調研并就“精益建造”才良模式在中國的應用推廣進行了深入研討。專家分析認為,作為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面向建筑產品全生命周期、持續減少和消除浪費、把完全滿足客戶需求作為終極目標的思想與技術,實現了施工現場工業化的“精益建造”才良模式,是實現建筑業轉型升級和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作為一種先進的施工工藝,“精益建造”已經在英國、美國、芬蘭、丹麥、新加坡、巴西、智利、秘魯等國得到廣泛實踐與應用,是質量強國、標準先行的技術選擇。但截至目前,“精益建造”的思想,在國內還只是停留在少數學術研究層面。究其根源,標準缺失是最主要的制約因素。為此,作為“精益建造”才良模式的主導者,黃才良帶領他的團隊,耗時數年、耗資過億元,用于綠色施工及工程質量建設標準化的理念普及和技術研發,繼而先行先試,通過項目實證,從九洲花園第一標段“零投訴”試驗開始,分批次分階段不斷完善,最終在三期項目中選取58號樓作為實驗樣本,同國內知名軟件公司合作,完全按照“精益建造”的方式進行施工。截至目前,該團隊基于“精益建造”的信息平臺和1000余個細化到工序級別的標準模塊,已經通過現場校驗環節,標準化施工流程及工藝的高效率、高品質在大樓的建造過程中完全得到了體現。
參與現場調研的專家,結合自身的研究領域,對“精益建造”才良模式給出了各自的看法。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建筑設計院副院長曾捷認為,“精益建造”才良模式的施工組織,體現在施工現場的工業化管理,以造汽車的方式建造建筑,以生產汽車零部件的精準要求,完成每一個施工模塊,將工廠化生產的精準要求運用到施工現場,以達到“精益建造”的目的。在縮短施工工期、保障工程質量和減少資源浪費等方面具有突出的推廣價值。而住房城鄉建設部建筑標準化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執行總建筑師劉東衛則表示,基于“精益建造”思想的才良模式理論很系統、很規范。“看了58號樓的施工現場,感覺信息量很大,同日本建筑業施工現場的工業化和工廠化相結合的情況有些類似。雖然目前才良模式只是一個點,只有一棟樓,但卻具有由點及面的促進作用,對國家建設尤其是建筑業的轉型升級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北京建筑大學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教授穆靜波,結合自身數十年在施工技術與組織領域研究經驗,對“精益建造”才良模式給出了“感觸很深”、“很不簡單”、“非常難”的評價。“我參觀過很多現場,但對今天這個現場感觸很深。能把工序拆分得這么詳細的,還能把它的標準做出來,的確很不簡單。除了我們一般的分部工作,更多的是分項作業、細節作業,能把這些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平臺,那就更不容易了。之所以其他企業沒有做到這點,就是難度太高了,沒有持久的毅力很難做到。”而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建筑分院院長金龍林則表示,“精益建造”的工程組織模式及管理模式引發的行業啟示是,要追求建筑工程“中國智造”的高質量就應該建立“精益建造”這樣的標準。目前提出的建筑產業化、裝配化的目的之一也在于此,那便是提升工程建造的質量、要求精益求精,要求改變以往粗放快速發展模式。他同時也指出,“精益建造”才良模式的實現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一是要有好的管理團隊,二是施工人員的技能培訓,三是通過BIM技術進行圖紙分解工作,四是將拆分工作做出來。“才良模式這四點都具備了,完全可以形成產業化,做裝配式、做PC構件(混凝土預制件)都沒有問題,還可以進一步延伸產業空間,沒必要拘泥于傳統做法。”
著名房地產研究專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綜合室主任劉衛民,從4個方面系統闡述了“精益建造”才良模式是一種“獨具匠心的建造模式”,他表示,傳統建筑業的轉型升級,標準化是必由之路,無論是國家戰略,還是各部委的工作重心,都在持續加碼,對于質量的提升價值更是顯而易見的,也是黃才良作為企業家的人生抱負和對行業的期許。“我們還應從產業鏈、供應鏈的角度來看待這一模式。很多住戶入住時還會對戶型進行修改,是否可以在建造過程中就根據客戶的需求進行修改?實現從設計到施工環節的‘以人為本’。因此,對公眾、對社會而言,該模式還有更廣泛、更深刻的推廣價值”。而江蘇省建筑行業協會副會長成際貴則從綠色管理、施工、建筑的全新的探索、服務文化、促進施工企業轉型升級、提升了住房品質、發揚工匠精神、產業工人的職業培訓等十個方面,闡述了“精益建造”才良模式對于行業和國家戰略的意義所在。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副部長、中長期發展基礎領域首席專家劉培林則分析表示,“精益建造”才良模式完全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指出的“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和“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就是要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堅持需求導向和產業化方向,堅持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地位”的指示精神,在建筑施工組織管理和技術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所取得的成果和經驗,值得重視。一是化整為零,即把施工的各個工序拆解,同時按照科學管理原理對拆解開的工序進行優化,形成工時、工料定額,把優化的結果再進一步標準化和模塊化。二是聚零為整,綜合了管理學中的計劃評審技術(PERT)和流水線管理理念,理清整個施工過程所有工序組成的網絡關系,并進行優化。上下工序銜接都制訂了嚴格的質量驗收標準。三是引入現代信息化管理技術,把上述各方面的成果都信息化、數字化。與傳統粗放的施工管理相比,以精益化和信息化手段推動施工管理提升,起到了多方面效果:保證了建筑物質量;縮短工期;保證施工現場安全;節材、節能、環保;降低甚至徹底從源頭上“消滅”用戶投訴,實現開發商、施工企業和消費者三方共贏;通過合理安排人工、合理安排原料訂購時間、縮短工期、節約各種要素等,提升了施工企業經濟效益。
與此同時,劉培林還進一步從社會價值和宏觀層面,對“精益建造”才良模式予以了解讀:“從社會層面講,這一整套體系如果在建筑招投標環節廣為使用,可以提高招投標的科學性和準確性,有助于消除招投標環節的腐敗。從宏觀層面看,這樣的創新方向是完全符合‘工匠精神’的;在工業領域有戰略,在建筑領域也應該順勢而為,比如推出‘中國智造’、‘中國智建2025’等,就是要往這方面去提升;還有可能催生建筑業業態的裂變,催生供應鏈管理;對于‘一帶一路’也有很好的推廣意義,利用創新優勢,進一步拓展國際市場。”
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一個地方、一個企業,要突破發展瓶頸、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根本出路在于創新,關鍵要靠科技力量。”“精益建造”才良模式的成功落地,對于建筑業的示范價值,正在于此。
近年,現行資質管理制度的缺陷逐漸暴露,資質標準的不合理之處逐漸顯現,資質掛靠、違法分包和轉包等行為屢禁不止,擾亂了建筑市場的正常秩序。為此,各地建設主管部門、行業協會和廣大企業,交流了資質管理運行的現狀,提出資質標準修訂的相關建議。
工程建設網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管理案例 | 會議活動 | 施工企業管理雜志 | 我要投稿
版權所有: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施工企業管理》雜志社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四環西路186號漢威國際廣場二區9號樓5M層西區郵編:100070電話:010-68520349傳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 京ICP備09092133號-1 Copyright ?2000-2015 工程建設網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