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國際承包商:從無到有
朝鮮戰爭之后,韓國的國內重建和駐韓美軍的軍事方面的工程在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給韓國建設公司的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他們不僅從這些大規模的建設中獲得了不菲的利潤,而且從美國工程部隊那里學習到了很多工程和管理經驗。
邁出國門,東南亞試水
在1965年9月,韓國現代建設公司,獲得世界銀行投資的5200萬美元的泰國北大年府-那拉提瓦府公路建設合同,這是韓國公司第一個海外建設合同,即李明博參與的第一個項目。在1965年后美國卷入越戰,給這些韓國帶來了更多參與海外項目的經驗。在南越,韓國公司參與了一系列的美國軍事工程。這些工程經驗,讓韓國公司認識到,海外項目,相對于國內項目,具有更大的利潤。在1965到1973年間,韓國承包商在海外獲得了價值4.23億美元的合同,超過70%合同額來自東南亞市場。但是好景不長,美國在越戰中的失利讓韓國公司在越南原本蒸蒸日上的業務到了1972年嘎然而止。韓國公司在海外市場上積累起來的力量迫切需要尋找新的出口,這個時候第一次石油危機后的中東市場開始迅速發展,自然而然地成為韓國公司海外淘金的不二選擇。
開辟新徑,進軍中東
中東的石油出口,積累了大量的財富,進而帶來了大規模的工業、房屋和基礎設施建設。自20世界70年代以后10數年,中東都是全球最大、最開放的工程建設市場。全球頂尖的建設承包商大多曾逐鹿中東。時至今日,中東市場依然舉足輕重。2008年全球頂尖225強建設公司營業額的20%來自中東。如果不算歐洲市場,那里很多的所謂跨過業務實際上是逐漸一體化的歐盟成員國家間的內部交易,算不得真正的國際業務,那么中東仍舊是世界上最大的區域性國際建設市場。
第一個進入中東的韓國公司是Samwhan(該公司至今仍然活躍在國際承包市場),它在1973年12月在沙特阿拉伯被授予一個2400萬美元的公路項目。Samwahn公司的成功無疑給困境中的韓國國際承包商開辟了新路。時值第一次石油危機之后,中東地區迎來了建設市場的爆發。在1974年的時候,7家韓國公司在中東獲得項目,合同總計8900萬美元,占韓國公司海外營業額的34%。到1975年的時候,在中東的韓國公司增加到20家,營業額則猛增到7.5億美元,占到韓國公司海外營業總額的92%。到1980年,就新簽合同額而言,韓國公司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的國際承包商群體。在1981年的時候,韓國公司的新簽合同額達到創紀錄的136億美元,其中92%來自中東市場(見下圖)。在二十世紀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韓國公司和韓國工人在中東賺了大量外匯,為韓國經濟的騰飛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韓國建設公司的海外業務帶動了大量的就業,因為這些公司在中東基本上是用自己本土的員工。這樣做的原因很簡單,中東當地極度缺乏勞動力,加之韓國工人生產效率高,而工資水平較低。在1979年到1984年間,在中東的韓國工人數量都在10萬人以上,在頂峰的1982年,達到了17萬多人。這期間在中東的韓國建筑工人數量占到了整個韓國從事建筑業工人數量的12-20%。但是隨著其后中東建筑業的萎縮,工人數量在1986年銳減到6萬人,約為韓國建筑工人數量的6.6%。這些韓國工人匯到國內的工資總量從1979年的11.6億美元,增長到1982年的19.4億美元。即使在不景氣的1986年,韓國工人匯到國內的收入也有10.8億美元。這都有利的促進了國內的經濟發展。
政府擔當起重要角色:支持與協調
設立海外建設協會
韓國在1975年12月頒布了海外建設促進法(該法在1976年4月生效)來支持和控制韓國建設工業的海外業務。1976年,韓國交通建設部下面專設了一個專門負責處理海外建設事務的局。在1977年5月,在政府的倡議下,韓國海外建設協會成立,成為推動海外建設活動以及提供行業自律的機構。
政策扶持
在新頒布的政策中,最受關注的是有關針對海外建設公司的稅收和財務優惠條件。境外建設促進法規定建設服務和物資的出口應當在政府支持方面受到同等的對待。因為韓國在20世紀70年代有一個非常有效的鼓勵出口制度,這就意味著建設服務將得到政府的同等巨大幫助和沒有針對建設行業出口的歧視。例如:出口商在銀行信用和利率方面享受優惠;在稅收方面海外建設收入的50%免稅;在海外建設中的機器設備加速折舊,承包商可以保留2%的海外營業收入作為公司合理化以及未來海外市場發展所用,等等。
另外,因為當時海外業務增長太快,而建設公司們從銀行獲取擔保非常困難。韓國政務因此聯合了數家銀行,集體為韓國公司參與的總額為5000萬美元以上的項目提供擔保,其費用遠低于國外金融機構。
行政干預
與我國的情況非常類似,韓國政策的一大特點是政府對韓國建設公司海外業務的廣泛控制和協調。例如境外建設促進法規定,只有從韓國交通建設部或的境外業務執照的公司方可從事境外業務。對于海外項目的投標也需要獲得交通建設部的許可。如果對于某境外項目有兩個以上韓國公司打算參與投標,那么政府可以介入限制競爭。政府還可以決定對于特定國家市場或地區哪些韓國建設公司可以在此經營。
除了設立這些主要部門來支持的規范海外建設,韓國政府還對境外的建設工人和勞務管理設立了很多新的相關政策。政府海外海外韓國公司雇用韓國建筑工人設計了一個標準勞務合同,以減少境外項目中勞資雙方對于工資和其他工作條件的爭端。另外,為了提高韓國人的就業和工資水平,政府建議韓國建設公司限制對外國工人的雇傭;為了減少外匯的流失,韓國建設公司給在中東工作的韓國工人的工資,80%需要以韓元支付。
從勞動密集到技術密集的轉型
避低躲高探尋中間路線
韓國公司在中東市場也是以勞動密集型的建設項目為主。在70年代中到80年代中10年間,韓國公司在中東地區獲得了總共400多億美元的項目,其中85%是普通房建和土木工程。雖然工業設施類業務占據了第三位,但是比例僅為13%。
韓國公司的競爭優勢來自低成本,這在勞動密集型的項目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種低成本不僅來自韓國工人的低工資,從經理到監工,韓國人的工資都低于競爭對手。但是韓國企業家和決策者清楚的知道這種局面是不可持續性的,因為中東地區的房屋和土木工程項目此時開始減少,而且從1980年開始,中東地區來自南亞和東南亞的低工資工人數量開始增加。鑒于此,韓國企業和政府開始改革韓國的建設服務出口結構,力圖提升國際業務中的技術含量。但要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韓國公司的技術和管理上和發達國家企業還有不少的差距。為了和低工資低技術的競爭對手以及高工資高技術的競爭對手抗衡,此時的韓國公司走了一條中間路線,著眼于需要中等技術以及中等勞務成本的項目。
回歸故里修煉內功
80年代初石油價格下降導致中東市場萎縮,韓國公司力圖進入發達國家市場,例如美國和歐洲,但是成效并不顯著。韓國政府為了提高韓國公司的能力,在80年代初的時候牽頭,希望一些韓國建設企業和美國伯克德公司組建合資企業,此行動也并不成功。
鑒于此,韓國工業界放棄了盲目成長的政策。應對措施包括裁員和轉而從事更加復雜的項目,例如工業設施建設。這一困難時期,韓國的建設公司受益于日益擴大的國內市場。而這一時期一些國內的大型復雜項目(例如在韓國的大量核電站),也讓韓國承包商積累了廣泛的工業設施建設經驗,從而有助于其進一步擴展國際市場。
麻雀變鳳凰再戰海外
隨著石油價格的提高,中東市場在過去10年回暖。韓國公司的中東業務再次迎來了大發展(見下圖)。
(本圖來源:韓國海外建設協會)
而此時的韓國公司海外業務的內容已經和70、80年代明顯不同,工業設施類項目已經占據主導,遠高于一般房間和土木項目所占比例 (見下圖)。低成本的帽子也早已經摘去。
(本圖來源:韓國海外建設協會)
在世界各國中,可能沒有比韓國在推動國際建設方面和中國具有如此的相似性,所以韓國海外承包商的發展歷程可以為中國承包商的發展提供極具價值的參考。兩國政府都將海外工程放到很高的戰略高度,政府有非常直接的支持、控制和協調。在進入海外市場之初都是參與勞動密集型項目,通過低成本獲得競爭優勢。但是不同的是,韓國公司已經實現了麻雀變鳳凰的蛻變,將更多的業務比重轉移到技術密集型的領域,例如工業設施、電力和通訊,在當今的國際建設市場上面逐漸可以與來自發達國家的建設公司在利潤最豐厚的領域抗衡。然而相比之下中國公司仍然停留在以勞動密集型項目為主的層面上,還需要在提供高端服務方面努力,這也是中國承包商應對未來挑戰的必然選擇。而韓國承包商的例子證明了此種轉型是完全可能的。韓國海外業務的中心一直放在中東地區,所以業務量隨著石油價格起伏很大,相比之下中國承包商更具地域多元化帶來的優勢??偟膩碇v,我們對韓國公司的了解還不多,本文只是浮光掠影的介紹了一些情況。我國政府和企業有必要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和學習韓國的海外承包體系。
陳傳:清華大學工學學士學位;新加坡國立大學工學碩士學位;美國賓西法尼亞州立大學建設管理哲學博士學位;2011年在墨爾本大學獲得應用金融碩士學位。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會員。曾在清華大學、墨爾本大學任教。另外擔任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工程與建設分部顧問等。
版權所有: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電話:010-68520349傳真:010-68570772郵編:10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