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危機時代”,中國的發展令世界矚目,也面臨著不少挑戰。中央企業在對非整體外交中發揮的作用表明,除經濟建設外,中央企業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提升中國的軟實力。但是,央企還存在不少需要克服的缺陷和問題。為此,央企除了進一步注重在對非援助中的“造血”功能和企業社會責任,還應該發展與國際組織的對話交流機制,發展與非洲區域和次區域組織的關系,建立企業與國內非洲研究機構互補雙贏的合作機制,與團中央合作,吸納有專長的青年志愿者。
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全球迎來了格局重組的時代。在這個“后危機時代”,中非“新型戰略伙伴關系”在國際經濟格局中的作用尤為突出。中國央企在中非經貿合作的新模式下不僅獲得了對非投資合作的戰略機遇,同時也對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增加國際話語權等發揮了建設性作用。
央企對非洲經濟的長足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央企的投資和經營,對非洲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央企在非洲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幫助非洲國家提高了自身發展能力和“造血功能”。非洲國家普遍存在基礎設施落后,發展資金短缺等問題,強烈期待外方的援助。中國的央企,尤其是有雄厚基礎的大型工程承包企業在多年的國內建設中,積累了豐富的大型基礎設施建設的經驗,在深化落實中非合作中,發揮了積極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對非洲的投資合作中,央企十分重視對修路、建學校等基礎設施建設,并選擇那些投資量大、盈利少,長期被一些西方國家忽視或不愿進入的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根據世界銀行2008年發展報告的記錄,中國同35個非洲國家有建設大型基礎設施的協議。中國水電集團在非洲20多個國家承建的多個技術含量高、建設難度大的大型、超大型水電站項目和公共基礎設施,如蘇丹麥洛維水電站,埃塞俄比亞泰克澤水電站,加納布維水電站等;中土公司中標的尼日利亞拉各斯輕軌項目等。
中國央企在非相繼承攬的一系列大型工程項目,為非洲經濟的發展增添了活力,提高了非洲未來自主發展的造血功能。
建立在“雙贏”原則基礎上的投資合作,為改善非洲的國計民生做出了卓越貢獻。非洲真正缺乏的并非援助,而是生產領域的投資。中非貿易從援助到投資的轉變,不僅幫助非洲從根本上逐步解決糧食危機,也有助于轉變其自身的經濟結構,實現其國家發展目標。截至2008年底,中國對非洲直接投資存量78億美元。2009年1月至9月,中國對非洲非金融類的直接投資達到8.75億美元,同比增長77.5%。
央企在本土化、屬地化經營戰略中為非洲國家培養技術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做出貢獻。央企在非洲的本土化戰略中,善于把一些國際經濟規則、管理理念和工程標準融入到非洲國家的本土方式和使用習慣中,并付諸于具體的經營管理之中。企業鼓勵積極參與當地發展,并與一些政府機構、多邊發展銀行和產業鏈上游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通過這種關系網絡,企業也贏得、擁有了一大批對中國企業信任、熱愛的所在地的政府機構、業主群,提升了中國企業的知名度。在工程施工中,注重對當地非洲員工傳授知識和技術,培訓技術工程人員、熟練工人,既保證項目的正常運行,也為提高非洲勞動者素質做出了貢獻。中國水電集團出資幫助安哥拉60名有志青年到中國武漢大學留學,在當地國反響良好。
央企在對非合作中打造中國國際形象,提升中國軟實力
央企出于自身利益和國家整體利益的一致性,在“走出去”后能夠始終站在國家對外關系、能源安全、國際合作、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高度來開展國際經營。通過優質服務、優質產品,搭建起同項目所在國家間“和諧、共贏”的國際經營模式。在對非合作中,央企在多方面打造出良好的中國形象,提升了中國在非洲的軟實力。
在海外經營中堅持國家榮譽和企業利益并舉,通過經濟外交打造中國企業品牌,弘揚中國國際形象。一批具有國際視野、充滿愛國情懷、重信守誠的央企領導人,在國際經濟舞臺上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善于把維護國家利益和追求商業利潤統一起來。他們通過企業外交,積極向海外傳遞中國和平發展的意愿,促進文明之間的對話和交流,在國際舞臺上展現了當代中國央企領袖的睿智、才華和人格魅力,為其他中小企業樹立了良好形象。有的優秀的企業領導還被冠以 “經濟外交的光榮使者”“編外大使”等稱號。
履行社會責任,推動可持續發展,體現大國風范。大多數企業在制定企業新型發展戰略中都將社會責任、可持續發展等問題放入重要議程。在國際經營中,既要追求經濟效益,更要注重商業道德,追求經濟、社會和環境的綜合價值。眾多央企在經營中,遵循國際、所在國及當地政府的法律、法規,投身當地社會發展、慈善活動。
例如,中國有色礦業集團在贊比亞的屬地化經營投資中秉持“發展企業,回報社會”的理念,熱心當地公益事業;注重安全勞動、重視勞工權益,通過協商的方式妥善解決當地勞工福利問題,并給以艾滋病員工無歧視待遇等等,這些舉措都得到贊比亞社會的好評。中國水電集團在非洲的經營中,將回饋社會、奉獻愛心等放在本土化經營戰略優先發展的位置上。曾多次、大額度地向非洲國家捐助、賑災,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在經營中幫助政府解決社會就業問題。例如公司在安哥拉承建的項目中,當地雇工比例已超過70%,熟練工人超過40%。這些舉措得到安哥拉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贊揚,稱中國水電集團公司是國際化、有風度的大公司。在博茨瓦納,中國水電先后向貧困家庭、艾滋病組織、華僑總商會和孤兒救助中心等提供贊助以及修建醫院等。
這些央企在非洲負責任的行動不僅提升了企業的國際形象,也提高了中國在非洲的威望。
央企在企業文化中蘊涵的愛國情懷、集體主義、無私奉獻等中華文化特征,增進了非洲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知,弘揚傳播了“和為貴”的中華文化精神。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開幕式上曾強調“擴大相互借鑒的文化交流,加強人文對話,增進雙方人民了解和友誼。”央企歷來重視海外員工愛國情懷、國家意識的培養和提高。在企業文化中提倡并推崇“和為貴”“以德懷遠”“懷柔”等富含儒家思想、中華文化特征的價值理念。而這與當代企業文化所提倡的包容、奉獻、向上等文化精神有很多相似之處。這些企業文化特征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從“走出去”的央企以及海外員工的言行上得以反映。他們尊重所在國家的風俗民情,與所在地的政府、社區公民建立和諧共融的關系。尤其是央企員工所表現出的勤奮、熱情、節儉、奉獻精神,給當地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綜上所述,“走出去”的央企在新一輪的國際分工浪潮中能夠發揮自身優勢,幫助非洲國家建設基礎設施、開發資源,為提升非洲國家的自主發展能力做出了貢獻。因此可以講,央企是中非合作論壇各項政策的主要踐行者,是通過國際經營活動提升中國軟實力的中堅力量。
央企在未來中非經貿合作中的對策
中非合作的迅速發展和取得的豐碩成就,既給非洲帶來強烈推動,也給西方國家造成了很大刺激,由此出現許多對中國誤解,甚至負面的議論,諸如新殖民主義論、掠奪能源論、漠視人權論、援助方式危害論、破壞環境論等等。
在未來的中非合作發展中,央企需要克服自身存在的缺陷和問題,應該進行理性分析,制定有效措施。妥善處理“成長中的煩惱”,以免造成 “成長的瓶頸”。把資源開發與可持續發展、局部建設與宏觀環境等結合起來,真正樹立起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進一步改善對非援助機制,“輸血”和“造血”功能并重。中國對非援助的歷史已經有五六十年,對非洲經濟發展也起到了推動作用。但是,僅依靠援助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其自身發展中遇到的困難的,關鍵是要探索出援助與貿易合作的新思路、新舉措,即把援助與合作結合起來,把資源性項目貿易與公共性基礎設施建設有機結合起來,“輸血”和 “造血”并舉,資源貿易與公共性項目合作并重,增強非洲獨立發展、自我經營的能力,從根本上促進非洲的發展。
正確處理追求經濟利潤與企業社會責任、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隨著經濟領域的全球化進程加快,“走出去”的央企也逐漸暴露出很多問題:如不顧實情,照搬、移植國內用工模式;一些采掘型、水電、能源等企業在經營中容易造成環境污染、破壞傳統民生等負面效應;企業因缺乏長期戰略部署,國際管理能力較弱,不能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方面的義務和承諾等,最終使企業的過度多元化經營陷入困境;一些企業還因偽劣產品、惡意競爭等導致破產倒閉,造成失業者、制造商對中國企業的抵觸情緒和對中國產品的抵抗運動。
“走出去”的央企代表著國家的形象,是中國國家品牌的組成部分,履行公民義務也是國際社會對它們的普遍期望。為此,企業需更注重把國際經營中的社會責任、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等放在企業的整體戰略部署當中考量。
重視發展與國際組織的對話交流機制。國際組織作為國際社會的重要行為主體,往往在國際輿論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一些標榜代表全球“公共利益”的國際組織,跨國界聯合,能夠以環保為借口,憑國際輿論的壓力使一些威脅生態環境、人權的企業和項目下馬。還有一些代表“部門利益”的專業組織,常被西方自由民主制度控制,左右國際輿論導向。例如,西方一些國際組織曾借口蘇丹達爾富爾問題,頻頻指責中國漠視該地區人道主義災難。一些極端國際組織利用環護、社會責任等,肆意攻擊我國人權,損壞中國政府和企業的國際聲譽。
在這方面,中國水電建設集團在與國際河流組織交流的過程中有深刻的體會和豐富的經驗。在全球范圍內倡導河流“絕對”自由流淌理念、慣于攻擊各國水壩建設的美國國際河流組織,近年來在國際上攻擊中國在非承建的水電站項目,嚴重損害了中國水電集團在國際上的形象。2009年7月,中國水電集團邀請中國大壩協會、中國水力發電學會等多方面水電專家,在京接待美國國際河流組織代表。雙方就中國水力水電發展過程中的法律、法規進行探討,就該組織在網頁、雜志等發表的歪曲事實、缺乏科學依據、極不專業的言論提出質疑,并充分交換看法。通過交流,河流組織政策執行主任白好德(Peter Bosshard)感悟很深,他在會談結束時說:“過去由于我們的組織缺乏有效、可靠的信息來源,造成了許多對中國政府、中國企業缺乏事實根據的報道,并導致彼此之間產生了一些誤解和不愉快事情的發生,為此深表遺憾,鄭重道歉。”并希望今后建立與中國水電集團的交流渠道,及時交換信息,消弭誤解。
這件事也提醒中國企業,在今后的國際經營中,不僅要高度重視社會責任,還要加強與國際組織的交流,重視國際輿論對企業造成的影響。另外,中國企業需要以開放的心態,友好坦誠的方式與一些持不同政見的國際組織坦誠交流,甚至辯論,增進了解,交換看法。過去一些中國企業采取的對極端國際組織置之不理,或任憑它們在國際上發表負面言論的做法,都會不同程度地降低企業威信,損害中國形象。
發展與非洲區域組織、次區域組織的關系。非盟是非洲最大的綜合性國家間組織,是非洲一體化最重要的物質載體。加強與非盟的合作可以延伸與非洲各國的多邊合作。另外,次區域組織是目前非洲國家開展政治經濟合作最積極、最有效的基本單元。以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和西非經濟共同體為代表的次區域組織,在動員和整合本地區力量方面常有非凡之舉。因此,在非投資的中國企業,應該注重與這些次區域合作組織發展關系,以點帶面,形成和擴大企業在非的區域合作網絡。
建立企業與國內非洲研究機構互補雙贏的合作機制,為企業在非洲的投資項目等進行綜合評估。全球金融危機使得國際項目履約難度增加,市場競爭壓力的加大,使中國在非經營的央企面臨各種顯性、隱性經營風險:匯率損失、市場萎縮、業主惡意欠款、動亂、戰爭、恐怖活動、政府賴賬和廢債、匯率、通脹、自然災害等。為此,曾有多家央企于2009年向中央政府提出建議,希望政府在大型海外工程實施中,實行非企業可控的“重大風險政策性兜底保險制度”。即企業在國際經營中遭遇不可控的重大風險時,實施特別狀況下政策性低費率兜底性保險,這也是國際通行慣例。
重視加強“走出去”的企業與研究機構的合作,為企業海外投資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和信息咨詢。而這方面,已經有一些央企走在了前面。如中石油曾與北大非洲研究中心合作,為公司進入蘇丹能源市場進行蘇丹政局中長期發展趨勢的評估。
從科研機構看,國內很多非洲研究機構,因經費短缺導致研究隊伍弱化,許多長期從事非洲研究的人員,沒有機會和經費到非洲大陸進行實地考察。因此,企業與研究機構的合作是一項互利雙贏的合作機制,并可以為中國的非洲研究做出貢獻。
央企可以與團中央合作,吸納有專長的青年志愿者,為企業的本土化戰略做附屬性的工作,落實國家的非洲派遣青年志愿者計劃。2006年的中非論壇北京峰會上曾提出“三年內我國將向非洲派遣300名青年志愿者”計劃。3年來,中國已累計向非洲15個國家派遣了300名青年志愿者。2009年向突尼斯、利比里亞、埃塞俄比亞、加納、多哥、肯尼亞、尼日爾、博茨瓦納等國派遣187人。志愿者們在廣袤的非洲大陸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增進了中非友好,有力地服務了國家外交戰略。美國《華盛頓郵報》刊發文章說,中國甚至創建了具有本國特色的和平隊,即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與美國的和平隊一樣,它向發展中國家派遣青年工作者,并在這個過程中改善中國的全球形象。
因此,建議在非洲有國際經營項目的企業,可以與團中央合作,吸納一些青年志愿者,尤其是學習非洲語言、從事非洲研究的志愿者到非洲的工程項目,比如精通東非坦桑尼亞國家的斯瓦希里語、西非豪薩語的青年支援者。不僅利用他們的學識為企業和非洲政府及社會做溝通和交流,配合國家的整體對非援助計劃,而且為青年志愿者提供了到非洲本土學習、實踐的機會。
在全球化、信息化快速發展的今天,國家外交已遠遠超越并突破了傳統意義上的官方外交方式,國家交往的主體和載體呈現多元化趨勢。企業、非政府組織、志愿者以及社會公眾等已成國家整體外交的組成部分,極大地豐富著國家外交的內涵。“走出去”的央企,通過經濟外交和企業外交,必將在國際經濟舞臺上展現中國經濟的最新發展成果,彰顯中國國家品牌,為提升中國的國際形象、提高話語權發揮重要的建設性作用。
范集湘:中央黨校研究生學歷,北京大學EMBA碩士學位,高級經濟師。歷任中國水利水電建設集團第七工程局局長兼黨委副書記,中國水利水電建設集團公司副總經理、總經理。曾獲 “全國優秀企業家”“全球華商領袖”等榮譽稱號。
版權所有: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電話:010-68520349傳真:010-68570772郵編:10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