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開放”至今,35年的時間,中國的巨變可以用波瀾壯闊來形容。“全面深化改革”這是35年發展智慧的結晶,也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一:改革、市場、經濟
“改革”是“發展”的根本,只有在不斷變革,不斷修正中才能找到真正的發展之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即是對我國經濟發展的肯定也是對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建設的肯定。“全面深化改革”是挑戰更是機遇,只有在不斷的自我修正和提升中,才能真正的保證國有建筑企業的競爭實力。建筑企業的發展需要擺脫傳統單一的施工總承包模式,在保持總承包優勢的同時通過資源開發、設計施工一體化、產融結合等模式不斷創新業務模式,從而帶動建筑行業迎來快速發展的新高峰。
關鍵詞二:綠色、生態、環保
綠色、生態、環保作為當下最熱點的話題時刻牽動著人們的目光。傳統建筑模式下,粗放的建筑方式給城市的生態發展造成了極大挫傷,資源浪費、建筑垃圾污染、噪音污染、空氣污染、光污染等問題直接威脅生態環境。目前,我們正擴充企業在綠色建材應用、廢棄物資源化、可再生資源領域的技術儲備和研發路徑;通過綠色施工示范工程帶動企業綠色發展,通過節能創效,為企業的“綠色”發展提供技術積累;將“科技創新助推降本增效”工作與綠色施工相融合。
關鍵詞三:民生、保障房、小城鎮
十八屆三中全會再次將民生作為重點討論議題,其背后必將對我國保障房、小城鎮建設帶來巨大的發展空間。“十二五”期間全國計劃新建保障性住房3600萬套。如此大的建設需求讓傳統的建設方式顯得力不從心,效率低下、成本高昂、資源浪費嚴重、管理維護難度大等種種問題凸顯。不少建筑企業抱怨保障房項目沒有利潤。而究其根本,是因為建筑行業的工業化、產業化、集成化程度不高。建筑企業缺乏現代化管理能力,不能對施工及材料進行有效的系統整合,形成標準化、一體化模式。建筑企業應以產業化支撐保障性住房建設,使保障住房建設從根本上得到改觀。
版權所有: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電話:010-68520349傳真:010-68570772郵編:10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