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中央正式出臺了關于宏觀調控的“4萬億”調整計劃。該計劃共10項措施,其中8項跟投資有關,所以我個人把這個調整計劃稱為“投資新政”。這里我主要從投資的角度談談對當前宏觀投資形勢和投資政策的一些看法。需要強調的是,我來自于國家發改委投資研究所,但所談內容只是個人作為研究人員的一些看法,不代表研究所,更不代表國家發改委。
投資新政的效果有所顯現
一季度GDP的增長6.1%。這對中國經濟來說,是多年來最低的數字,看起來很不起眼,但和世界范圍內的其它國家相比,這個數字是相當高的,是很多國家夢寐以求的。我們習慣了改革開放30年來平均10%的增長速度,一下到了6.1%,所以有點失落的感覺。如果不搞投資新政的話,預測G D P也就是3%的增長。有了新政的作用后,從產出即G D P的角度來講,增長達到6.1%,是相當不錯的,比預期要好。
PMI3月底超過50%。國家統計局公布了3月份的采購經理指數(P M I),這個指標是反映經濟是上行還是下行的標準,分界線是50%。據統計,3月底 PMI達到了52.4%,反映了整個經濟開始向上走,這是繼去年9月份以來首次突破50%大關。
投資完成額達到了相當高的增長。第一季度投資額也實現了開門紅,增長達到了28.8%,比預期的要好。這個數字還沒有考慮價格指數的增長,如果考慮價格指數的影響,實際增長達到了30.2%(見圖1)。這是一個相當高的數字。
圖1 2004~2009 一季度投資增速比較
國家預算內資金一季度增長100%
積極的財政政策體現在擴大公共投資、擴大赤字上,就是有更多的錢可以用來搞投資了,國家預算內資金大大增加。另外一個指標,新開工項目計劃投資達到87%(見表1)。中央之所以在去年下決心要搞投資新政,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去年新開工項目一直比較低迷。新開工項目是整個固定資產投資的一個先行指標,它的下降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今年第一季度這個數字達到87%,是一個很好的兆頭。
表1 2009年第一季度城鎮投資增長態勢(單位:%)
此外,第一季度國有投資增長了43.4%,其中,鐵路投資增長102%,水利投資增長了82.5%。從這些數據來看,我認為可以說投資新政、4萬億投資確實體現出了相應效果。
第一季度房地產市場及投資態勢
房地產的投資占到固定資產投資的20%~23%左右,是比例非常大的一塊。總的來看,房地產市場第一季度的一系列指標有所回暖,出現了所謂的“小陽春”,比如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長8.2%,其中住宅銷售面積增長8.7%,這是面積上的指標;我認為最值得關注的是銷售額,通俗地講,面積代表賣方供應,銷售額代表買方購買。第一季度銷售額同比增長23.1%,其中商品住宅銷售額同比增長24.7%,這個數字是比較理想的,反映了需求明顯增加。從房價上看,3月份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價同比下降1.3%,降幅比2月份擴大0.1個百分點,環比上漲0.2%,自去年8月以來首次環比回升。去年8月份開始出現環比下降,我認為那時候房地產價格到頂峰了。今年3月份房價環比又開始上升,但房價是否真到了谷底仍然不明確。只能說有可能,還有待于進一步觀察。
房地產開發投資上,1~3月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增長4.1%,增幅比1~2月提高3.1個百分點,但比去年同期回落28.2個百分點。今年1月份房地產開發投資是1%左右,第一季度增長到4.1%,盡管同比增長很低,但沒有出現負增長。房屋新開工面積也是一個先行指標,第一季度同比下降16.2%,降幅比1~2月擴大1.4個百分點。這體現出了房地產業下行的壓力沒有改善。
信貸態勢
第一季度人民幣貸款增加4.58萬億元,逼近全年新增信貸額度5萬億的總額。從信貸上看,當前投資增長的態勢十分明顯。
對近期形勢的判斷
至3月底,宏觀調控政策效果有所顯現,經濟增長勢頭有所回升,但是否觸底、能否穩定還需進一步觀察。預計全年投資增長可達20%左右。從全年來看,由于新政的帶動作用,今年保8%應該是可以的,我們的預測設定了比現實還要嚴格的限制:凈出口只增長0,實際上還是有較大增長;消費只增長10%,實際上現在是15%。在這種嚴格的條件下,投資增長大概只需20%就可以達到保八的目標。當然,這里面有很多變數。利用數學模型測算,可判斷投資新政對農業的拉動作用最大,可使其增加值增加8962億元,占總體拉動作用11.6%。其次為建筑業,增加值增加6113億元,約占總體拉動作用的7.9%。
擴大投資方針的長期性
針對現在的投資狀況,很多人擔心新的投資總量政策是否會使我國經濟重新走上“過度依賴投資”和“投資過熱”的老路。這樣的呼聲很強,有此擔心的人不在少數,很多著名專家建議擴大投資要慎之又慎,認為我國經濟內部失衡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投資率過高。所以,對這個投資問題,我們要認真對待,如果把問題提得尖銳一點,現在PPI、CPI是負,假若下半年出現正值,出現通貨膨脹,我們是不是要停止新政策,重新回到控制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的政策上來?我認為下半年出現通貨膨脹是一個很正常的現象,政策導向增加流動性,流動性增長必然帶來價格的上升。
投資率的形成要從投資需求和資金供給兩方面來看
首先,投資需求非常大,還遠沒有滿足。經濟危機之前的幾年,由于世界經濟強勁增長,我國的外部需求增長也很快。內部需求這塊,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進程還遠沒完成,本就需要大量的固定資產投資。此外,我國跟發達國家相比,還處于成長期,存在30~40年的差距。這個差距不僅是產出的差距,而且是人均資本的差距,我們還有很多的投資需求沒有滿足。把這種投資需求分開來看,首先是公共部門投資需求還遠遠沒有得到滿足,水利工程,環保交通等都差得很遠。據有關機構調研,按規劃,我國高速公路網的建設還需要16萬億人民幣的投資,而現在平均每年只有一兩萬億。當前一些人說我們的投資率太高了,投資規模太大了。我認為這種判斷是不成立的。要完成工業化、城鎮化,公共服務水平要實現城鄉均等化,我們到底需要多少投資?這個數是天文數字。如果再看企業部門,一些專家的研究表明,我國的投資回報率相當高,說明企業部門的投資空間還相當大。
其次,資金供給非常充裕。多年來,我國的儲蓄一直大于投資。儲蓄與投資的差額(凈資本輸出)的規模有多大?2007年的差額達到23380億元,相當于2007年瓊、渝、黔、滇、陜、甘、寧、青、藏9省區1.97億人產出(22776億元)的1.02倍;相當于2006年國家財政支出中挖潛改造和科技三項費用、支農、科教文衛、社會保障和國防等五項最重要支出之和(16443億元)的1.4倍;相當于2007年全國固定資本形成總額的22%。那么這些錢哪兒去了呢?通過貿易順差增長以資本輸出的形式借出去了。所以我們的資金供給非常大。
由此可見,我國高投資率形成的“秘密”是:強勁的投資需求+充裕的資金供給。從這個簡單的分析框架來看,投資率高跟地方政府想不想投資關系并不是很密切。沒有強勁的投資需求和充分的資金供給,再有投資欲望也不行。我們現在有很多地方投資率很高,有些地方投資率比較低,主要是受這兩大因素影響。
中國高投資率是否能長期持續
真正的決定性因素是高水平的資金供給能否長期持續。真正決定一個國家能搞多大規模的投資,在正常情況下就決定于這個國家能有多大儲蓄,而不是需求。一些非洲國家投資需求很大,更想投資,但它沒有儲蓄,沒有足夠的錢而不能投資。所以,真正決定一個國家能不能投資,能投多大規模,關鍵在于它的儲蓄能不能上得去,而我國恰恰有這樣的條件。
決定消費儲蓄比例的3個長期因素。我們的長期信心在于有比較高額的儲蓄,但問題是以后能否還會有如此高的儲蓄。我的看法是在比較長的時期內,我國會一直有比較高的儲蓄率。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社會歷史文化傳統。中國人有重儲蓄的社會歷史文化傳統;二是人口“紅利”。人口紅利是指勞動力人口在總人口當中所占的比重較大或上升所產生的正面影響。只有勞動力人口才能產出,才能夠提供儲蓄,一個社會當中如果勞動力人口特別大,其儲蓄率肯定較高。我國的情況是這么多年來,勞動力人口的比重在不斷上升,所以我們可以享受人口“紅利”,享受勞動力人口比重不斷上升所帶來的好處。三是中國處在社會經濟發展的特定階段。過去30年中有兩個特點:高速發展與急劇變革。分配、勞動、教育、醫療、住房等各項社會制度由計劃福利性質變革到市場行為,這就使得老百姓要多存錢。
結論。以上3個原因不可能在短時期內有明顯變化,因此我國將在較長時期內保持較高的儲蓄率。由于投資率是由儲蓄率決定的,因而中國的高投資率是一個長期現象。按照高盛公司的研究結論,2003~2010年,中國的平均投資率仍將高達36%;2010~2050年,中國的平均投資率仍將保持在30%的水平。
科學發展與高投資率的關系
投資率與通貨膨脹
有人認為投資率高會帶來通貨膨脹,這是最主要的憂慮。現在問題是,高投資率跟通貨膨脹有沒有必然的聯系?從圖2中可以看出,比較高的投資率和通貨膨脹(CPI)并沒有必然的聯系。
圖2 1990~2007投資率與IPC走勢對比
從圖2中可見,在以前的階段,投資率的上升會引起C P I的上漲,這是由那個階段的特點決定的。而現階段,投資率達到了歷史的最高點,但通脹并沒有大幅增長,甚至有兩年還是負增長,出現了通縮。有人說2007、2008年投資率達到了歷史最高,C P I達到了6.8%以上,通貨膨脹出現了,但仔細分析這兩年的通貨膨脹會發現,這種現象主要是由于食品價格上漲帶來的,特別是豬肉價格。
產能過剩?——庫存增加率與投資率
圖3 1990~2007存貸率和投資率對比
先看一看圖3投資率和存貨率的曲線。從近幾年情況看,盡管我們投資率增長很快,但并沒有很高的存貨率,我們的產品都賣出去了,并沒有出現明顯的產能過剩。當然這種擔心很好,提醒官方不要浪費和重復建設。但從目前實際來看,這種全面產能過剩的情況還沒有出現。
我國人均產出在全球排名仍在100名之后,與發達國家還有幾十年的差距,何言總體產能過剩?
現在真正的產能過剩是局部產能過剩,這能說明投資總量過多嗎?如果說某些行業投資過大,結果產能過剩,就能夠說總體投資過大的話,那么某些行業投資不足,供給短缺,豈不是又可以說總體投資不足了?這兩個結論是同一邏輯分析下相互矛盾的結論。所以說目前某些行業局部產能過剩是一個結構問題,而不是總量問題。
高投資與投資效益
還有人擔心,按照邊際效益遞減的規律,投資持續增長,投資效益會越來越少。而實際上按一些專家作的分析結論,并不是這樣的(見圖4)。
圖4 中國的資本回報率
高投資與生態環境問題
還有人擔心大規模的投資支撐不了脆弱的生態環境,從科學發展觀來看,建設環境友好型的社會的出發點非常好。但能不能把環境和生態當中出現的問題統統歸罪到投資太多,特別是總量投資太多上來呢?
按照世界銀行(1997)的說法:發達國家的經驗顯示,一個國家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環保投入要在一定時間內持續穩定地達到GD P的1~1.5%,才能有效的控制住污染,達到3.0%才能使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據吳舜澤等學者測算,我國“十五”期間直接的污染治理投資只占GDP的0.6%左右,離理想的3%還有很大的距離。那么我們想一想,之所以有這些環保和生態問題,到底是投資總量問題還是投資結構問題?
所以,我們的結論是,我國經濟和社會運行中出現的通貨膨脹、產能過剩、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的出現與總量意義上的高投資率并沒有必然聯系。仔細分析,我們會發現許多問題的產生應在投資結構或其他政策領域尋找根源,特別應注意區分總量問題與結構問題。
對投資新政的再理解
我認為,僅僅從短期的形勢變化角度來理解投資宏觀政策的調整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從長期的、本質性因素的影響進行考慮。我們目前的投資方針絕不應該只是一個短期而是長期的投資策略。否則我們就必須面臨這樣的問題,當經濟增長態勢得以恢復時,我們是否還應該堅持“在優化結構的前提下保持合理投資規模”這樣一個政策呢?或者說是否要恢復對投資總量進行控制的政策呢?
我認為目前的擴大投資的方針,投資調控的新思路是對中國經濟發展客觀要求的認識的反映。即使不考慮短期因素,宏觀的投資總量調控政策也遲早要從控制投資規模向充分利用儲蓄資源,激勵固定資產投資、保持投資與儲蓄的基本平衡的方向轉變。當前的這次宏觀投資政策調整,短期因素僅是誘發因素。我們希望在今后發展中,這樣的投資總量調控理念能長期保持下去。
★編后:本文是根據作者在中施企協第24次年會首屆中國工程建設職業經理人高峰論壇上的演講錄音整理,未經作者確認。
羅云毅: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中國投資學會常務理事。主要研究領域和研究方向:宏觀經濟運行、固定資本投資理論與政策、投融資管理體制改革、區域經濟發展。
版權所有: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電話:010-68520349傳真:010-68570772郵編:10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