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支付農民工工資與預算定額規定的人工工資嚴重倒掛,必須改革
工程造價管理中預算定額管理模式是計劃經濟年代的產物,那完全是政府一只手的行為。現在盡管造價管理提出“控制量,放開價”的思路,但是預算定額管理仍在起決定性作用。在建筑人工費管理上,普遍存在用計劃經濟手段管源頭——規定定額人工收取,用市場經濟手段管結尾——按月(甚至按天)足額發放民工工資。
而計劃允許收取與市場實際支付之間差距太大了。全國多數省定額人工工資是每工日60-70元,現在支付情況是:沒有任何技術的輔助工也得一天支付120-150元,技工一天報酬已經高達250-350元。政策原則上規定的“放開價”,實際上不僅沒放開,而且是嚴重脫離實際,讓施工企業蒙受因政策制定不合理造成的虧損。為什么人工工資取費不能發揮市場一只手的作用,采取隨行就市呢?
工程造價管理要真正貼近市場經濟實際
定額本身是計劃經濟的產物,對于控制投資,對項目造價進行科學的管理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改革開放以來,造價部門的管理也在努力進行改革,特別是推行的工程量清單計價的管理就是要實現政府定價向市場定價轉變,其主導原則就是“確定量、市場價、競爭費”。它的基本方法是,根據具體工程的施工圖紙計算出各個清單項目的工程量,再根據各個渠道所獲得的工程造價信息和經驗數據進行計算得到工程造價。
從制度設置上應該沒有問題,那怎么會出現實際支付農民工工資與預算定額規定的人工工資嚴重倒掛的問題?主要是原則上規定“市場價”,但實際上全國大多數省仍在采用各地區規定的定額人工工資標準。企業為人工工資標準低反應強烈了,就上調一次,維持一、二年,等到二者工資反差太大了,企業又不停訴求,造價部門再組織調研和測算后,再上調一次,周而復始,但每次都是滯后并且調不到位的,每次都被實際發生的民工工資價格遠遠拋在后面,于是建筑企業在人工工資這部分始終處于虧損狀態。在計劃經濟年代,企業的工人和管理人員都是根據工資級別按月拿固定工資,因此施工企業的人工費收入和支出是同口徑的,甚至管理得好,人工費還可以有少許結余。
現在是源頭沒改,仍然是計劃經濟的做法,而支出方式卻變成完全市場化的隨行就市,在“民工荒”的情況下,工人的工資一年數變,一個項目數變,并且提出按天發放,這對于施工企業來說,人工費收入和支出就完全不是統一口徑,虧大了。同時需要說明的是施工工人日工價的上升,這一方面是建筑行業苦、臟、累,與其他行業相比工人心態不平衡所致;另一方面由于一年比一年民工荒嚴重,做建筑的人逐年減少,沒有高工資的吸引,企業招不到干活的人;再一個方面,物價的逐年上漲,建筑從業人員為獲得溫飽,要求上漲工價也是事出有因的,情有可諒。
江蘇是建筑大省,面對這一問題,學習深圳地區發布人工工資信息價的做法,以蘇建價(2012)633號文,發布了《關于對建設工程人工工資單價實行動態管理的通知》,使工程造價管理更貼近市場經濟實際情況。如果全國各地區工程造價管理部門都研究和重視這個現實問題,帶來的將是施工企業的福音。
汪士和:歷任江蘇省建筑工程局建管處處長、副局長。現任江蘇省建筑市場管理協會會長,中國建筑學會建筑經濟分會常務理事。長期從事建筑業行業管理、市場管理、企業管理,在建筑領域有頗豐的研究成果。中國建筑業改革開放30年 “先鋒人物”,《建筑時報》年度人物,《中華建設》功勛人物。
版權所有: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電話:010-68520349傳真:010-68570772郵編:10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