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家規劃戰略層面看
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福建省政府為貫徹這一規劃制定了實施意見,與建筑行業相關聯的包括:加快形成海峽兩岸港口群;構筑以“三縱八橫”為主骨架的海西高速公路網;建設大運力快捷鐵路運輸通道;完善干支結合的空港布局;打造沿海重要能源基地;提升城鄉公共設施保障能力等。
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陜西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切實抓好<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實施意見》,確定了“推進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建設,以西安為中心的統籌科技資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設,彰顯華夏文明的歷史文化基地建設,實施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和產業化項目建設,加快城鄉統籌重點示范區建設,開展以楊陵為依托的現代農業高技術產業基地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等七大目標任務。該規劃才實施一年,陜西省的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37.4%。
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這個規劃是國務院為了加強與中亞、歐洲和東北亞國家的交流與合作,連接沿海經濟開發區而制定的發展規劃。這個規劃使江蘇沿海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沉寂多年的近千公里海岸線風生水起,成為吸引各類新型產業聚集的強磁場。據報道,江蘇省政府在上海召開江蘇沿海合作懇談會簽約50個項目,吸引投資1340億元;在北京召開的懇談會簽訂18個重大項目,總投資額達2145億元。簽約項目中,主要為先進制造業、新能源和現代服務業三大新型產業。這些項目的建設,必然為建筑業提供機遇和舞臺。
橫琴總體發展規劃。橫琴新區是珠海市橫琴島,所在區域處于廣東珠海市南部,毗鄰港澳,也是東南亞和中國這個經濟活躍地區的中心。國務院批準實施《橫琴總體發展規劃》,把橫琴島納入珠海經濟特區范圍,并把橫琴定位于“一國兩制”下探索粵港澳合作新模式的示范區和深化改革開放和科技創新的先行區,這意味著開放程度更遠遠大于上海浦東新區和天津濱海新區,是一個有空前發展前景的區域。目前首先啟動的澳門大學橫琴新校區,占地1平方多公里,計劃設置6~9個學院,建筑面積100萬平方米。2010年10月基本解決征地工作。
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這個規劃對于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具有重要戰略意義。遼寧省政府為此制定了“五點一線”戰略,即大連長興島臨港工業區、營口沿海產業基地、遼西錦州灣經濟區、丹東產業園區和大連花園口工業園區5個重點發展區域,以及由大連、丹東、錦州、營口、盤錦、葫蘆島6市所轄的21個縣(市)區和12個沿海縣市組成的沿海地帶。規劃實施一年,遼寧固定資產投資比上一年增加30.7%。
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根據這個規劃,國家要把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在內的中部地區規劃建設成“三個基地、一個樞紐”,即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現代裝備制造及高技術產業基地、綜合交通運輸樞紐。據各省公報,六省2009年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的增長率均在30%~40%之間。2010年繼續保持著強勁的投資態勢。
中國圖門江流域合作開發規劃綱要。本規劃設計范圍是長春市、吉林市部分區域和延邊州,戰略定位為:我國沿邊開放開發的重要區域,面向東北亞開放的重要門戶,東北亞經濟技術合作的重要平臺和東北地區新的重要增長極。規劃提出要打造汽車、石化、農產品加工、光電子信息、冶金建材、裝備制造、生物、新材料等八大新型工業基地。從固定資產投資角度分析,由于要實施這個規劃,吉林省的投資力度加大,2009年比上年增加29.7%。
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黃河三角洲是我國東部沿海土地后備資源最多的地區,擁有未利用土地近800萬畝。豐富的土地資源,使黃河三角洲具有吸引要素聚集、發展高效生態經濟的核心優勢。國家同意建立黃河三角洲產業(股權)投資基金,支持在黃河三角洲地區設立地方性銀行,這些舉措將為黃河三角洲大規模開發輸入源源不斷的“資金血液”。根據規劃,黃河三角洲要建成三個基地:即中國東部重要的肉類生產基地、新能源及裝備制造業發展基地和循環經濟示范基地。這無疑是建筑業一個潛在的大市場。
關于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的建設發展若干意見。這標志著海南國際旅游島正式納入國家發展戰略,圍繞國際旅游島建設目標,海南的產業發展、生態環境建設、社會事業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等各個領域都將取得大的發展和提升,首當其沖的房地產市場已經被極大地拉動,對建筑業十分利好。
安徽省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安徽省出臺21條措施推進該規劃實施,依托各項優惠政策,示范區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果。2010年上半年,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省外投資項目共9627個,投資總額15052.8億元,實際到位資金占安徽全省1000萬元以上項目的75.5%,在承接省外的項目投資中,長三角合計近1萬億元。其中:浙江3750.9億元,上海3522.1億元,江蘇2273.8億元。除此以外,安徽省主動與央企對接,吸引央企投資1.3萬億元,使安徽與央企的簽約項目數和投資額創央企與各省合作之最。可以說,國務院批給安徽省的規劃,讓安徽一下子成為建設的熱土。
關于進一步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把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以來的工作進行了總結,并提出28條意見,進一步充實振興戰略的內涵,加大力度解決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體制性、結構性深層次矛盾。這個文件的貫徹落實,無疑是在原來的發展基礎上增添了巨大動力。2009年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固定資產投資分別比上年增長30.7%、29.7%和40%。
新疆區域振興規劃。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以后,新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扶持,原油、天然氣資源稅從量計征改為從價計征,給符合條件的困難企業所得稅“兩免三減半”優惠,中央投資繼續向新疆傾斜,“十二五”期間投資規模更比“十一五”增加一倍多,加上全國對口支援新疆工作會議以及央企重點項目的大規模集中投資等舉措,都將使新疆獲得大量的建設資金,在此基礎上出臺的規劃必將有利于盡快將新疆自身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在未來五年內新疆固定資產投資額必將會巨幅上升。
從國家調整行政區劃決策看
北京城區“四合二”,整合利用核心區資源。崇文、宣武二區現狀是有空間,沒有經濟實力;老東城、西城二區是有經濟實力而沒有太多的發展空間,這樣一整合優勢互補,給后奧運時期北京稍稍降溫的建筑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發展勢必進一步加快。
深圳特區范圍擴至全市。深圳特區由羅湖、福田、南山、鹽田四區擴充到寶安、龍崗,面積增加5倍。現在深圳進入了大特區時代,發展空間大為拓展,對優化深圳產業布局,深化深港合作,促進深(圳)、(東)莞 、惠(州)一體化發展,提升城市化水平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同樣也給該地區建筑業發展帶來新曙光。
廈門特區獲批擴至全市。這意味著廈門特區從島內131平方公里(思明、湖里二個區),延伸到島內外1573平方公里(增加海滄、集美、翔安、同安四個區),面積增加11倍,實現了行政區劃、經濟特區、臺商投資區“三區合一”,將建設“兩大基地,四大中心”,即高新技術生產研發基地、對臺交流合作基地、航運物流中心、金融商貿中心、旅游會展中心和文化教育中心。這是廈門發展中又一重大歷史機遇,將有利于廈門在更大空間和更高的平臺上發揮海峽西岸重要中心城市的作用。
上海南匯區并入浦東新區。新的浦東新區不僅擁有陸家嘴、外高橋、金橋、張江四大傳統國家級開發區,又增加了洋山保稅港區、上海臨港新城等正在快速發展的新的國家產業集聚區,南匯并入浦東新區后如虎添翼,計劃用10年時間,地區生產總值占上海市比重超過三分之一,新浦東開始了“二次創業”。
天津撤三區并為濱海新區。撤銷天津塘沽區、漢沽區、大港區,設立新的天津濱海新區。現天津濱海新區規劃面積227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0萬。此次一次撤銷三個區,調整力度之大,國內沿海區域所罕見。
重慶設中國內陸唯一國家級新區。今年6月18日,重慶“兩江新區”正式掛牌,根據國務院批復文件,兩江新區將是政策最優的新區,其政策不僅是西部大開發政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政策、國務院3號文件政策的疊加,同時國務院明確指出,重慶兩江新區政策將比照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該區規劃面積1200平方公里,其中可開發建設面積550平方公里。
沈陽三區合署建大渾南。今年2月末,沈陽宣布對行政區劃進行局部調整,將東陵區、渾南新區、航高基地合署辦公。大渾南地處沈撫(順)、沈本(溪)、遼鞍三條城際的連接帶,全國十二屆全運會將在這里召開,這為承攬各項基礎設施場館建設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大渾南的模式為加速推進沈陽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以上行政區劃調整,給有關地區帶來了最直接的政策資源,也增加了新的土地資源。如果說,一些地方財政收入比較大的來源是“土地財政”的話,那么補充大量的土地,就為許多地區加大投資籌集資金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國家繼續賦予擴大了的特區“先行先試”的改革權,為科學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有投資就要按規劃實施項目,有投資就有建筑工程,這些信息值得引起建筑市場開拓者們的關注。
從固定資產的投資形勢看
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勢頭也不會減。今年1~8月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40998億元,同比增長24.8%,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28355億,同比增長36.7%。隨著國家級的戰略規劃相繼實施,投資的力度會更大。國家發改委曾宣布,計劃今年西部大開發新開工23項重點工程,投資總規模為6822億元,而根據有關部門統計,從2000年實施西部大開發10年來,共開工建設120項重點工程,總投資約22089億元,平均每年2200億元,今年新開工項目的總投資規模相當于過去3年之和。除了國家渠道投資以外,根據7月5日《人民日報》評論透露,近20萬家東部企業西進,總投資達3萬億元。
民間資本成為中國經濟成長不可或缺的重要戰略資源。今年5月13日,《國務院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新36條”)》是繼5年前出臺的《國務院鼓勵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非公36條”)之后,出臺的國家允許民間資本進入壟斷行業的實質性文件,可以說是全方位的啟動了民間投資,有評論稱民間資本從此迎來歷史性新機遇。例如“新36條”規定:“(政府)鼓勵民間資本參與油氣勘探開發領域、鼓勵民資參股建設原油、天然氣、成品油的儲運和管道輸送設施及網絡”。民間資本究竟有多少?據不完全統計,現階段溫州民資(包括銀行存款和市面流動資金)大約7000億左右,由此可見全國民資之巨。社會有需求、民間有資本、國家又有政策,民間資本就大有用武之地。
外商對在中國的投資前景樂觀,外資直接投資連續12個月保持增長。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資料,今年1~8月,外商直接投資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18.06%,達659.56億美元。據聯合國對236個主要跨國公司和116個投資促進機構進行的外國投資氣候調查,在未來兩三年間增加的國際投資,其中大多數投向主要的新興經濟體,其中中國、印度和巴西是外國直接投資的前三大目的地,中國已是第二年成為位列第一的吸引投資國。
房地產市場仍然是建筑業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市場。根據總部設在美國的高緯物業咨詢公司發布的報告,2009年中國已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房地產投資市場,投資總額高達1562億美元,比2008年增長100%。從今年初中央調控樓市以來,雖然力度一直未減,但今年上半年土地購置量仍高達1.85億平方米,同比上升35.6%,今年1~8月全國房地產投資依然同比增長36.7%。這是因為中央政策是對少數地區瘋漲房價進行遏制,同時大力推進經濟適用房建設,并不是壓制整個房地產市場,從全國情況來看,除東部沿海一些城市以外,大部分省市的房地產發展空間仍然非常大。有些大開發商到二、三線城市不是像東部地區通過“拍地”拿土地,而是采用“圈地”的方式進行囤地,所以房地產業的后發之勢必定在中國二、三線城市,而房地產的建設非建筑業莫屬。
我國城鎮化建設步伐加快。這是黨中央既定的戰略方針,黨的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都是先后突出強調了這一問題。一是加快城鎮經適房建設,最近李克強副總理在幾次重要國內、國際會議均作了相關闡述;二是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我國縣、鄉(鎮)行政體制逐步調整到位之后,鄉(鎮)居民社區建設已擺上重要議事日程。今年以來,不少農村先行建設社區頻頻在央視新聞聯播中亮相,全面推進工作正在加快,廣闊的農村社區建設,拓寬了建筑業發展新空間。
綜合上述幾點,中國的固定資產投資形勢相當樂觀,因為“不差錢”,國內投資勢頭就不會減,若按投資總量60%需建筑業來轉化完成的話,“十二五”乃至今后比較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國建筑市場前景看好。
汪士和:歷任江蘇省建筑工程局建管處處長、副局長。現任江蘇省建筑市場管理協會會長,中國建筑學會建筑經濟分會常務理事。長期從事建筑業行業管理、市場管理、企業管理,在建筑領域有頗豐的研究成果。中國建筑業改革開放30年 “先鋒人物”,《建筑時報》年度人物,《中華建設》功勛人物。
版權所有: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電話:010-68520349傳真:010-68570772郵編:10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