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12年,全球經濟結構深度調整,歐債危機持續蔓延,美日經濟復蘇乏力,金磚國家經濟下行,外需市場整體黯淡,貿易摩擦矛盾升級,出口企業壓力大增。在這樣的形勢下,我國外貿企業加快調整發展戰略,通過境外投資加快國際化步伐,優化價值鏈,是一個突出的課題。
新環境促使企業謀劃國際化戰略
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我國出口企業的發展將面臨新的內外環境。在國際層面,國際經濟形勢錯綜復雜,經濟結構正在經歷重大調整,世界經濟總體上緩慢增長,全球貿易進入中低速增長時期;以第三次工業革命為契機的重大技術創新蘊育突破,深受金融危機和債務信用危機煎熬的發達經濟體正在謀求再工業化,鼓勵部分高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業回遷,逆全球化的產業分工趨勢初現端倪,對我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形成挑戰;新興經濟體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快,要素成本低廉和政策優惠的優勢日漸突出,對我國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發展造成壓力。
在國內層面,中國的開放和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已經確立;為適應新的國際國內環境變化,國民經濟發展將從以往以國內投資和吸收外資增大產能進而擴大出口拉動為主,轉向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更多依靠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帶動,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驅動,更多依靠節約資源和循環經濟推動;我國的對外開放將從以吸收外資和出口為主轉向進口和出口并舉、吸收外資和對外投資并重,在繼續擴大吸收外資、提升利用外資水平的同時,將更加注重企業的對外投資。
黨的十八大報告進一步強調,要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強企業國際化經營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國公司??梢哉f,當前的國際國內環境和國家政策導向,都促使我國企業特別是出口企業重新思考和審視自身的發展路徑,謀劃國際化戰略。
新動力助推企業國際化進程
按照傳統經濟學理論和知名跨國公司的成長經歷,擁有獨立生產體系的制造業企業國際化進程分為產品出口、到海外設廠就地銷售并輻射區域市場、再到除了營運中心留在總部外其余環節按區位要素在國際市場進行分布,進而實現海內外垂直一體化發展。而依托國際產業分工體系(往往是產業鏈條較長的產業領域)發展的企業,其國際化進程主要依靠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從事加工貿易進而擴大外貿出口,此類企業的發展不僅受國際市場景氣與否的影響,而且受國際生產體系和生產組織模式演變的影響,一旦國際產業轉移放緩或者停止轉移,企業發展將面臨嚴峻挑戰。
我國出口企業中既包括擁有獨立生產體系的制造業企業,也包括以加工貿易為主的制造業企業,而兩者面臨的共同挑戰是傳統出口市場收縮、國內生產成本上漲,新興市場競爭力增強,貿易摩擦加劇,不同的是國際產業對我轉移速度放緩,依托加工貿易的企業面臨重構生產體系的難題。可見,無論哪種情形,通過跨境投資、整合內外資源、提升在國際產業分工體系中的地位,進而優化價值鏈,成為所有出口企業變挑戰為動力的共同選擇。因此,通過跨境投資重樹產業鏈,在資源富國建海外資源供應基地、在發達國家設立海外研發中心、在發展中國家建立海外生產基地、在國內發展壯大營運中心,實現國際化經營,既符合國家轉變發展方式的戰略導向,也是企業發展的內生動力。有遠見卓識的企業家應順應這種內在動力的外向擴張,從吸收外資和引進技術拉動的內向國際化及產品出口轉向對外投資拉動的外向國際化。迄今,以綠地投資、跨國并購、股權置換、境外經貿合作區以及設立特殊目的公司等方式的跨境投資,為中國企業在全球范圍整合資源、優化價值鏈帶來了無限商機,開辟了新的國際化成長路徑。
目前,我國內地約1.4萬家企業開展對外投資合作,其中有61家企業躋身世界500強,三家進入聯合國全球最大跨國公司排行榜,10家進入聯合國發展中國家最大跨國公司行列,另有55家企業名列世界最大225家國際承包商。
新政策支持企業國際化發展
過去12年來,隨著我國開放型經濟水平不斷提高和“走出去”戰略的推進,對外投資合作取得跨越式發展。“十一五”期間,對外直接投資年均增長超過40%。2012年1-11月,我國境內投資者在130個國家和地區投資設立3596家非金融類企業,累計實現直接投資625.3億美元,同比增長25%。
按照黨的十八大文件精神,對外投資合作在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當中,將發揮更大、更重要的作用。按照“十二五”規劃,2011-2015年,對外直接投資合計將達到5500億美元,到“十二五”期末基本上與吸收外資規模持平。在數量增長的同時,對外投資要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不斷優化結構、拓展深度、提高效益。
為實現上述目標,“十二五”期間我國政府將著力完善政策促進體系、服務保障體系和風險防控體系,進一步優化市場結構、行業結構和經營主體結構,以便為我國企業國際化提供更加有利的發展環境。具體而言,政府主管部門將加強部門協調,調動地方積極性,形成以下幾方面的政策合力:一是加快立法進程,優化管理制度,更加尊重市場導向和企業意愿,提高投資便利化水平,并加強對企業監管,規范市場經營秩序;二是加大財稅、金融、外匯、保險等政策支持力度,擴大人民幣在跨境投資和貿易結算中的范圍,支持企業跨國經營;三是完善規劃引導、信息服務、
人才培養、安全保障等各項支持體系,提高企業國際化的質量效益;四是加強企業國際化能力建設,推動大型企業整合全球資源和價值鏈,實現優勢互補、強強聯合,發展世界級跨國公司,同時鼓勵中小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推動骨干企業與中小企業合作,形成產業集群,推動品牌國際化,鼓勵企業在境外設立研發中心,加快海外市場營銷網絡布局,做好售后服務,提高產品質量和聲譽,引導境外企業守法經營,履行法律責任、社會責任和道義責任,加強企業文化建設,關注當地民生,加快屬地化經營步伐,增強風險防控能力。
展望未來,擴大和深化對外投資合作,培育世界級跨國公司,在促進我國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等方面將發揮更大的作用。同時我們也應注意到,在我國企業跨國經營意愿不斷上升的同時,也面臨諸多外部風險和挑戰,尤其應該特別關注“國家安全”和“違法征收”等法律和政策風險,最低工資標準、罷工與漲工資等勞資關系風險,生態環境保護風險,專利和商標使用權與所有權分離等知識產權風險,人身安全風險,商業賄賂風險以及輿論危機等。建議已經走出國門或有潛力、有意愿“走出去”的企業做好國際化戰略頂層設計,明確自身的市場和產業定位,找準市場切入路徑,創新業務發展模式,用好用足內外政策,做好人、財、物儲備和制度建設,在國際化當中實現新的跨越發展。
邢厚媛:研究員,國務院授予的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中國國際經濟合作學會理事;中國國際貿易學會理事;聯合國和國家級課題主持人。
版權所有: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電話:010-68520349傳真:010-68570772郵編:10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