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湖生態區是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臨河區政府與蒙草共同打造的一張生態名片,是內蒙古自治區首個生態修復類PPP項目,將生態修復與新型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相結合,從而達到優化城市門戶形象,統籌區域經濟發展的綜合效果。
一、項目概述及分析
1.區位優勢:位居城市入口
“巴彥淖爾”在蒙語的意思里指富饒的湖泊,境內湖泊、水庫密布,有大小湖泊300多個。豐富的水資源使其成為全國著名的商品糧油糖生產基地與瓜果之鄉。在眾多湖泊之中,位于巴彥淖爾市臨河高速收費站南側、距臨河城區北9公里處的鏡湖,有著城市入口的特殊區位優勢。
鏡湖生態區緊鄰巴彥淖爾市臨河區入口
2.周邊環境:西臨沙漠北向田
鏡湖南部是綠色的草原,西部是三千畝連綿起伏的沙漠,北面是農田,80萬平方米平靜的湖面居中,良好的周邊環境使其具備了發展生態休閑產業的條件。
3.面臨的困境
(1) 土地鹽堿化嚴重。由于巴彥淖爾地區熱量豐富、降水量少、蒸發量大、風大沙多,加之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河套灌區灌排條件等因素的影響,造成項目局部區域土壤鹽堿化嚴重,無法滿足苗木的正常生長需要。
修復前的鏡湖周邊土地鹽堿化情況嚴重
(2) 植被種類單一。
區域內大面積種植喬木,植被種類單一且并列種植在道路兩旁,缺乏景觀設計的美感與活力。
(3) 區域功能單一。原本區域內只是單純的栽植樹木與鋪設道路,沒有使交通動線與自然景觀有效互通結合,形成即具有觀賞性有具功能性的景觀園區。
修復前的鏡湖生態區
針對鏡湖區域存在的問題,結合地區內的自然條件與生態環境,蒙草團隊秉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在合理利用原有園區建設基礎上,對鏡湖區域進行生態修復與景觀建設。
二、設計策略
1.定位蒙草設計院
團隊將鏡湖生態區定義為“巴彥淖爾生態入口+市民休閑生態空間"。
2.設計原則
(1) 適宜性原則。
一個地方種什么花長什么草,不是由人決定的,而是由滋養這一方的土壤、水源、氣候決定的。因此,蒙草在對于鏡湖區域內的土壤、水質等進行細致、嚴格的排查、檢測與復核,以便因地制宜、“對癥下藥”。
適宜鹽堿地生長的萱草
(2) 持續性原則。蒙草的生態修復與景觀建設不是為了一時的綠,而是為了自然環境持續、健康的良性發展。因此,蒙草于2016年與巴彥淖爾市臨河區政府聯合簽署“首單生態建設PPP項目暨長期合作協議”,便于形成生態治理的長效機制。
蒙草集團與巴彥淖爾市臨河區政府簽署鏡湖PPP項目
(3) 人文性原則。蒙草團隊通過環境載體的造型、色彩、質地及空間的處理,使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互通,同時充分挖掘鄉土植物的文化內涵,以提高景觀的文化品位,突出景觀的植物景觀特色,提升景區的價值。
三、解決方案
1.修復土壤環境
蒙草團隊利用機械措施對原有土壤進行松土、翻整、鋪平后,將經過科學配比后的有機土壤進行回填的農業措施應對土壤鹽堿化。同時選用二色補血草、大花萱草、蒙古馬蓮、堿茅等耐鹽堿鄉土植物,通過生物措施進一步修復鹽堿土地,使土壤恢復到自然狀態。
激光平地儀作業中
2.塑造植物多樣性
通過喬木、灌木、地被的合理配置,利用植物的花期及顏色,將速生植物與慢生植物的有機搭配,配比出適宜當地使用的生態包,使項目呈現出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景觀效果,把鏡湖打造成為具有豐富景觀層次的城市入口景觀。
生態包打造的豐富景觀層次
3.依托良好生態 提升城市綜合影響力生態修復的價值往往不是孤立的體現在環境效益上,依托良好生態為載體,城市往往可以得到綜合影響力的提升:
修復后的鏡湖成為了當地市民休閑鍛煉的好去處
(1) 為市民創建“鏡湖式的生活方式”。鏡湖整體生態得到改善之后,市民的生活方式也隨之發生了變化,騎行的人多了,出游的人多了,靜思的人多了,年輕人也更樂意選擇在家鄉的景觀標識地留下愛情的誓約……一種“鏡湖式的生活方式”正在悄然形成。
(2) 提升城市綜合影響力。鏡湖生態區的建設,成為一個“催化點”,從而帶動臨近區域的發展。毗鄰鏡湖的富強村依托秀美的鏡湖景區將走西口文化與農耕文化有機融合,成為新型旅游休閑觀光村并獲評2016年度CCTV“中國十大最美鄉村”。
(3) 構建城市生態入口。由于鏡湖生態區處于城市的重要入口,所以整體生態的塑造,也使其成為臨河區重要的城市名片。
鏡湖生態區的建設經驗表明,生態修復的意義不僅在于生態環境的優化,而是以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基礎,引導市民構建新型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城市整體影響力,并為新農村建設等找到新的發展模式。原標題:蒙草式生態修復: 構建城市生態入口 引領新鏡湖生活方式
工程建設網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管理案例 | 會議活動 | 施工企業管理雜志 | 我要投稿
版權所有: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施工企業管理》雜志社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四環西路186號漢威國際廣場二區9號樓5M層西區郵編:100070電話:010-68520349傳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 京ICP備09092133號-1 Copyright ?2000-2015 工程建設網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