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改增”的全面實施,使得抵扣鏈條全線打通,減稅紅利深度釋放,帶動和拉長了產業鏈,為區域經濟發展增添了新動能。試點以來,江蘇省南通市“營改增”試點納稅人已經達到7.27萬戶,累計減征增值稅26.27億元。傳統的家紡行業和建筑行業在“營改增”試點政策的驅動下,煥發出蓬勃生機和發展活力。
“營改增”激發家紡行業創業、創新活力
近年來,隨著客戶需求的個性化、多樣化,家紡行業訂單呈現“多式樣、小批量”的態勢。
“這樣的單子接和不接都是難題。不接,沒有生意;接了,設計和研發一時又難以保障生產需求。”江蘇金太陽紡織科技有限公司(簡稱金太陽紡織)董事長袁洪兵無奈地表示。
作為全國著名家紡產業基地的江蘇省南通市,不少布業織造企業老板都與袁洪兵有同感。他們既想招聘人員,擴大設計、研發能力,但又心存顧慮:選擇自主研發將增加人工成本,自主研發產品不一定跟得上市場需求;選擇服務外包可以競爭擇優,但稅費成本更高。
“營改增”適時啟動,全行業鏈條的打通,生產企業外購設計、研發的增值稅進項稅額可全額抵扣,為像金太陽紡織這樣的織造企業開辟了新路。金太陽紡織在保留基本設計、研發能力的基礎上,將市場變化快,研發周期反應要求短的事項外包出去,實行市場選擇、市場競爭。
“一年多來,我們外購設計底稿750多份300多萬元,增加稅款抵扣20余萬。是"營改增"幫助我們提升了適應市場變化,搶抓市場機遇的能力!”袁洪兵高興地說。今年金太陽紡織不僅實現了“瘦身”,集中精力和資源在接單和生產上,累計實現銷售13.51億元,比去年同期增漲5%,入庫稅款2634萬元,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陳曉強是南通市通州區川姜鎮優尚家紡設計工作室的當家人,“營改增”的推行也給他——這個屢獲省內外設計大獎的設計人才更大的施展空間。他不再需要選一個公司上班,朝九晚五的做著美工設計的案頭“苦工”,而是隨著社會創業的大潮流,揮灑著思想迸發的火花,繪就一張張或輕靈秀動或雍容大氣的設計底圖,去市場,去廠家換取對等的報酬。在這里,“營改增”打破了價值流動的壁壘,使才華實現了價值,繪就了一張張創業的時代畫卷。
“營改增”助力南通建筑鐵軍轉型升級
作為建筑之鄉,南通市擁有以15家特級資質企業為代表的2200多家建筑企業,2016年建筑業總產值超6400億元,境外營業額超18億美元,主要經濟指標省內第一、全國領先。自2016年5月1日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以來,南通建筑業稅制轉換平穩,減稅效應明顯,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轉型升級速度明顯加快。
據統計,“營改增”試點以來,南通建筑企業累計實現銷售3000多億元,比原營業稅制減稅8億元。不僅如此,“營改增”還打通了二、三產業的增值稅抵扣鏈條,推動了實體經濟的發展。南通建筑業累計開具專用發票1800多億元,形成可抵扣稅金170余億元。
“營改增減稅效應很明顯,企業從擔心到開心,感受算得上是大落大起!” 江蘇省蘇中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蘇中建設)總會計師朱曉強在去年5月前對營改增心存顧慮。當時企業測算顯示,公司實際稅負可能會達到5%~6%,比原營業稅稅負明顯上升。
“然而,數據證明,通過提升管理水平,規范流程運作,轉變經營模式,營改增的減稅效應在公司逐步顯現了出來。”朱曉強介紹,自2016年5月至年底的8個月,蘇中建設主營業務收入295億元,實現利潤4億元,同比增長2%,實際稅負2.2%,比原營業稅3%的稅負下降了0.8個百分點,累計減稅2982.13萬元。今年1-10月,蘇中建設一般征收項目減稅12392.13萬元,簡易征收項目減稅1050.09萬元,合計減稅13442.22萬元。
江蘇龍信建筑安裝集團(簡稱龍信集團)是一家老牌建筑企業,近幾年來,一直致力于新型建材的開發,集團董事長陳祖新表示:“營改增后固定資產可以抵扣17%,對我們來說是重大利好。目前,龍信集團和行業優秀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共同投資PC構件生產、施工等,以模塊化拼裝技術代替人工,今年已新成立兩家構件生產企業,總投資額超過3億元,預計增加可抵扣稅款4300余萬元。可以說,是營改增推動了我們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和技術密集型轉變。”據了解,十三五期間,龍信集團還將投資5-6億元用于新型建筑技術的開發,擴大工廠化建筑構件的生產能力,提前實現30%的建筑PC化率的目標,領跑全國建筑行業。今年以來,南通市采用裝配式技術施工的面積已突破100萬平方米。
營改增后小規模納稅人的發票使用得到了進一步規范,原營業稅制下無法取得發票、難以進行監管的情形得到徹底改變,進一步促進了南通建筑行業的管理規范和集成創新。南通三建集團順應“互聯網+”趨勢,創新打造垂直供應鏈生態集成平臺——“筑集采”電商平臺,集聚了供應商超1萬家、采購商300 多家,全年總交易量超百億元。
據悉,為了讓納稅人更好更快適應新稅制,南通市國稅局持續推進“營改增政策大輔導”活動,推出“便民辦稅春風行動”系列服務舉措,全力落實好營改增各項政策,切實提升納稅人獲得感,確保納稅人實實在在享受到改革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