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改增在上海實施將滿六年。近六年來,營改增從上海起步,走向全國、覆蓋全行業,由不為人知到深入人心,取得了諸多積極成效,成為我國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中的亮點。 伴隨營改增的深入推進,上海市經濟結構調整趨勢日漸明顯。上海市稅務部門貨物和勞務稅處負責人表示,受營改增外溢效應影響,上海現代服務業引領第三產業在整個產業結構中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趨勢,服務業的集聚效應表現突出。
據上海市統計局公開發布的信息顯示,在未實施營改增的2011年,上海市第三產業占比僅為58%,而近年來第三產業的比重已接近70%,占比明顯大幅提升。營改增為上海發展現代服務業、打造國際經濟中心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和活力。
上海燦星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是本地文化產業發展的縮影。“公司自2013年納入營改增改革試點以來,至今已累計減稅1.1億元。”上海燦星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財務總監王艷告訴記者,公司的日常業務需要大量采購燈光大屏制作、音樂版權和電視轉播技術服務,營改增之后,這部分進項稅額可以抵扣,大大降低了成本。加上近幾年,公司向境外購買節目模式版權費、邀請外國藝人參與錄制節目的開銷越來越多,按政策規定這類業務代扣代繳的增值稅也能抵扣,公司又從中得到了實惠。
作為營改增試點的“探路人”,上海地區的局部試點并不一帆風順。改革初期,由于試點行業較少、試點地區有限,部分企業的稅負略有上升。但是,受到增值稅自帶“鏈條式抵扣”特性的影響,許多企業通過改善內部管理、合理規劃布局,反倒因此受益。
以上海裕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為例,從改革初期部分業務稅率上升、稅負增加,至目前年均累計減負超過40萬元。企業借營改增之力,大膽走出了運行模式改造升級之路,在進一步優化行業定位、提升服務的基礎上,反而拉長了產業鏈,并依托服務的集聚效應和科技創新的力量,獲得了更高的市場份額。
提到營改增對企業發展的影響,上海裕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相關人士稱:“未來,企業還將在此基礎上,不斷提升物流供應鏈管理的整體科技含量,為整個物流行業的產業結構調整貢獻一份力量。”
在打通產業鏈條、消除重復征稅的同時,營改增還有效降低了產業分工細化過程中的稅收成本,大大有利于促進經濟產能的升級改造和專業分工,鼓勵和帶動了經濟發展的新模式、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
作為上海乃至全國首個“互聯網+生活性服務業”創新試驗區,長寧區吸引了美團點評、易果生鮮、格瓦拉、春秋國旅等數百家國內外知名企業落戶。營改增試點改革以來,這些企業獲得了巨大的政策紅利,成為“互聯網+生活性服務業”蓬勃發展的新動能。
2012年至2017年,營改增試點在上海覆蓋近80萬戶納稅人,其中2016年5月新納入試點的建筑、房地產、金融及生活服務四大行業試點納稅人41.8萬戶,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以來新增試點納稅人10.3萬戶。
據介紹,上海市稅務機關將在鞏固既有成果的基礎上,著力營造更加良好的國際化、法制化、便利化營商環境,轉變和優化增值稅管理,以改革激發市場活力,進一步提升納稅人的獲得感和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