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0-03-06 來源:中鐵四局
2月20日晚8點,剛剛忙完一天事的席海榮,匆匆扒完兩口飯。碗還沒放下,手機又響了起來。
席海榮一看來電顯示,是廠里鋼筋班工人吳以忠打來的。
席海榮是中鐵四局二公司物資分公司太湖隧道項目部鋼筋加工中心車間主任。
“喂!”席海榮剛一開口,就被對方打斷了。
“席主任,現在兄弟們都想回去上班,但是外面疫情嚴重,大家都不敢出去,您能不能給想點辦法。”
“啊,老吳,別著急,我們正在想辦法。你們不要自己往外走,我們來想辦法,看能不能把你們一車都接過來。你告訴那些兄弟,等我電話。”
掛斷電話,席海榮就去找項目經理費曉春。
吳以忠46歲,老家安徽,阜陽市潁上縣謝橋鎮劉家村人。多少年來,一直都跟著中鐵四局,在工地上干工程,早已成長為一名合格的鋼筋班工人。老吳前年轉戰到蘇錫常南部高速公路太湖隧道項目,和他一起的還有同村的其他6個人。
照往年,老吳過完正月初六,基本上就往工地上趕了。但今年情況特殊,因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老吳被封在了村子里,進不能進,出不能出。
老吳倒想得開,積極配合村里的工作,堅決不外出。
老吳天天盯著新聞,密切關注疫情發展的形勢。
終于等到了中央提出有序復工復產的通知,老吳松了一口氣。
“我們這些人,說起來都是家里的頂梁柱,一天不干就沒收入。再說,那個工程的工期也耽誤不得,老停著,也不得了。”
但怎么走出家,走出村子,回到工地上,對老吳他們來說,是個頭疼事。
老吳看新聞上說,浙江都包飛機接工人了。就想到找項目部車間主任席海榮想想辦法。所以,這才有了前面的那通電話。
中鐵四局承建的太湖隧道項目位于無錫市境內,是江蘇省重點工程之一,一直以來工期緊、任務重、人員緊張。隨著無錫助力企業復工復產相關政策的出臺,項目部也開始正式進入復工階段,想方設法把耽擱的工期搶回來。
席海榮和費曉春商量了一個多小時,決定從無錫派大巴車去阜陽,把老吳和他的工友們接回來。
21日一大早,席海榮和費曉春就到無錫市內大小客運公司找車。
找車也不簡單,要有客運資質,又要滿足防疫要求,一番摸底,席海榮和一家客運公司簽訂了包車合同。
敲定了車后,席海榮挨個給家在阜陽的工人們打電話,確定集合地點、時間、出門防疫須知等等一大堆事。沒有聯系方式的,就讓工人們互相通知。
通知完了,晚上席海榮又開始統計返程的工友人數。
“基本上,阜陽地區的工人都搭乘這個包車。”
22日凌晨四點,席海榮就趕緊起床帶著兩名管理人員對大巴車里里外外進行清潔消毒。“防護服、溫度計、口罩、消毒液、藥品、毛巾、方便面、暖水壺一樣都不能少。”席海榮對隨車攜帶的防疫物資和其他用品一一對數,確保萬無一失。凌晨五點,大巴車緩緩駛出項目部,向阜陽進發。
11點10分,大巴安全順利駛進安徽潁上界內。
“你們那邊都準備好了嘛,在指定地點等我們,車馬上就到了。”
看到排隊的工友向大巴車方向揮手,席海榮安下心來。
排隊量體溫、領口罩、仔細檢查、上車、落座。
席海榮為返程農民工發放防疫宣傳手冊
考慮到防疫要求,原本核載55人的大巴車,卻只安排了18人乘坐,路上大家一人兩座間隔相坐,并且車輛尾部還預留兩排座位,用作突發情況隔離區。
“車子不進服務區,除了進檢查站,大家一律不許去其他地方。”一上車,席海榮就給大家明確乘車紀律。回來的路上,他每隔兩個小時就給大家量一次體溫,每次進檢查站下車前,他都要盯著每個人是否戴好口罩。
22日晚9點,歷經16個小時,往返1100多公里,大巴車終于順利抵達項目部,而此時項目部防疫工作人員也早已“全副武裝”待命在門口。
“大家排好隊,每個人都要登記。”席海榮一下車就忙著引導工友們測溫登記、領取防疫物資、安排入住。
“沒有工人,我們就沒辦法復工。我們要求各項目部嚴格對車輛進行通風和消毒,每輛車乘坐率50%,全程佩戴口罩并統一就餐。同時,乘車人員必須提供村鎮14天健康居家隔離證明、無重點疫區旅行史證明。復工人員抵達工地后,將在各項目部指定地醫學觀察14天后復工上崗。我們中鐵四局二公司在建項目75個,已順利復工46個,其他項目將在2月底前全面復工。”中鐵四局二公司黨委書記、執行董事趙春斌說道。 (高煉 蔡朝陽 陳文志)
我要投稿(工作時間: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