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率已達54.77%,可農民工及其家屬仍難享受均等服務;農村居民收入增速連續跑贏GDP,可“養兒防老、積谷防饑”仍是一些人的無奈之選。
【編者按】:
目前,全國多個省市下發通知,禁止60歲以上農民工上一線作業,但未能擋住這群農民工們進城的步伐。
2015年3月20日,澎湃新聞率先報道我國高齡(50歲以上)農民工的生存現狀。調查發現,建筑工地又苦又累,年輕人越來越少,活躍在建筑工地上的多是50歲以上的“老人”。這一本應在家頤養天年的群體,卻為了掙錢補貼家用,背井離鄉干著最累的體力活,甚至靠吃肉來補充體力。為了躲避檢查,有的老人還染黑頭發。
今天(5月5日),人民日報刊發評論文章《“高齡農民工”靠什么老有所依》,文章寫道,“上有老、下有小”,強度大、收入低,風險高、保障少,是這些“高齡農民工”共同的境遇。歷史的欠賬,不能讓歷史去還,只能從當下想辦法。這關乎基本的代際公平,也關系著經濟發展的后勁。全文如下:
他們為城市建設奉獻了青春與汗水,卻未必有可靠的保障,年近退休,還常常在做重體力活兒……日前發布的一組調查數據顯示:在2.73億農民工里,50歲以上的占到17%,總數超過4600萬,而40歲以上的將近1.2億。
“上有老、下有小”,強度大、收入低,風險高、保障少,是這些“高齡農民工”共同的境遇。無論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看,還是從“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的現實需要看,都有充分的理由改變他們的境遇、保障他們的權益,讓高齡農民工老有所依、老有所養。
是什么造成了高齡農民工的養老困局?
一則,是歷史的因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完善,確實經歷了一個過程。比如,第一代農民工中的不少人,上世紀90年代隨著打工大潮南下、進城,可直到2008年勞動合同法實施后,大部分才開始被納入社會保障網。這意味著,年近退休年齡的農民工里,很多人不滿15年繳費年限,無法領取養老金。未富先老,是這部分群體養老焦慮的社會大背景。
二則,是現實的困境。有專家計算,各類保險的繳費率超過40%,不少企業因不愿或難以承受這個壓力,而沒有給予農民工到位的權益保障。處于相對弱勢地位的農民工,不僅“議價”能力有限,還面臨異地轉移的困難。折騰一圈下來,拿到手的可能還沒繳的多,更解決不了眼下缺錢的心慌。于是,不少人被迫選擇中斷社保,甚至棄保。本來多繳多得的制度設計,就這樣成了“能少繳就少繳”的無奈選擇。
歷史的欠賬,不能讓歷史去還,只能從當下想辦法。這關乎基本的代際公平,也關系著經濟發展的后勁。道理很簡單,抗住經濟下行壓力,終究要靠實業;而振興實業,終究要靠工人、靠千千萬萬農民工。倘若高齡農民工們長期行走在社會保障的邊緣,勢必拉大貧富差距、產生階層隔閡。反過來,切實增進其當期收入與未來的保障,必將成為拉動內需的強大動力。
如何應對?從技術層面講,一方面要適當調整社保繳費的費率,降低異地對接的門檻,打破城里打工的職工險與家鄉養老的居民險的界限,共同增進企業與農民工繳費養老的信心。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勞動監察執法力度,對應繳不繳的違法行為嚴肅查處,讓農民工維權的腰板硬起來,真正成為主人翁、主力軍。
往深里說,高齡農民工的問題,本質上反映的是城鄉的差距、勞資的矛盾。當前,城鎮化率已達54.77%,可農民工及其家屬仍難享受均等服務;農村居民收入增速連續跑贏GDP,可“養兒防老、積谷防饑”仍是一些人的無奈之選。城鄉發展一體化任重道遠,讓農民工分享紅利、收獲實惠,像城里人一樣把根扎下來,是一場輸不起的戰役。
夕陽無限好,人間重晚晴。高齡農民工的境遇,的確是一個沉重的話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抓住勞動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等問題,關注一線職工、農民工、困難職工等群體,要“逐步讓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進得來、住得下、融得進、能就業、可創業,維護好農民工合法權益,保障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權利”。只有按照這樣的要求,雪中送炭,紓難解困,我們才能排除阻礙勞動者參與發展、分享成果的障礙,讓勞動更有價值、勞動者更有尊嚴,讓中國夢在普通人的生命中充實起來、延展開來。
近年,現行資質管理制度的缺陷逐漸暴露,資質標準的不合理之處逐漸顯現,資質掛靠、違法分包和轉包等行為屢禁不止,擾亂了建筑市場的正常秩序。為此,各地建設主管部門、行業協會和廣大企業,交流了資質管理運行的現狀,提出資質標準修訂的相關建議。
工程建設網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管理案例 | 會議活動 | 施工企業管理雜志 | 我要投稿
版權所有: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施工企業管理》雜志社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四環西路186號漢威國際廣場二區9號樓5M層西區郵編:100070電話:010-68520349傳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 京ICP備09092133號-1 Copyright ?2000-2015 工程建設網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