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及部分二線城市銷售火爆,三四五線城市積壓嚴重,這就是當前房地產銷售市場的真實寫照。
2016年全國“兩會”剛剛召開,分析房地產庫存成因、找出有效化解辦法等就已經成為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在幾日的采訪中,記者耳邊出現頻率最高的詞語就是“去庫存”。
“用冰火兩重天來形容當前的房地產銷售市場恰如其分。”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教授蔡繼明認為,當前我國房地產行業之所以與中國經濟發展的大趨勢,特別是與城市化高速發展的大趨勢相背離,根本原因并非是我國城市住房供給已經過剩,而是房地產行業脫離了城市化進程的真實需求,“不是去迎合廣大需要住房的中低收入人群,而是演化成了富人投機和投資食利的工具。”
結構性過剩與短缺并存
當前,我國房地產市場冷熱不均、發展失衡,結構性過剩與結構性短缺并存,一線城市供求矛盾突出、房價畸高,三四五線城市及部分二線城市呈現階段性過剩,房地產庫存高企、房價下跌。
“投資投機過度是房地產市場亂象的根源。”蔡繼明表示,我國目前的城鎮化率僅達到56.1%,還處在城鎮化高速發展階段,更何況在56.1%的常住城鎮人口中,18%是沒有城鎮戶籍的農民工。不僅如此,今后每年還要有上千萬農民工進入城市,即使到2020年解決了1億農民工的城市戶口問題,還有2億多農民工處在半城市化狀態。面對人口城市化對住房的海量需求,房地產行業本應該成為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卻出現了開工面積和銷售面積雙下降的情況。
“一個為富人投機投資食利而搭建的房地產市場,其游戲規則就是不斷驅使房價上漲,這樣才能讓住房持有者投資獲利。而開發商正是迎合了這一心理,利用房地產開發的壟斷性特許經營權,營造出價格不斷上漲的供應端,使投機投資食利者有了最好的標的物,使他們趨之若鶩,同時也綁架了剛需群體。”蔡繼明稱。
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16年《社會藍皮書》顯示:95.4%的受訪家庭有住房,19.7%的城鎮居民家庭擁有兩套以上住房。北京市2012年3月流動人口是725萬人,空置房屋有381.2萬套,按一套房住3人計算,即使不建新房也可以居住1140萬人。
“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只是采取行政措施抑制房價的非理性增長,而沒有觸及房地產市場形成機制的核心問題,以往的游戲規則并沒有發生變化。雖然在政府的調控下,房地產市場的崩盤被暫時延緩了,但卻造成了房地產市場在高位房價下的低迷和萎縮:一邊是2.7億農民工因買不起房而不能進城落戶,另一邊是大量的存量房和價格高不可攀。”蔡繼明對當前房地產市場的形成原因予以剖析。
調整供給結構開辟“準商品房市場”
只有改變現行房地產市場的游戲規則,對房地產市場的供給側進行結構性改革,重新塑造房地產價格形成機制,實現房地產市場從結構到功能的根本轉變,才能使房地產行業擺脫長期低迷的困境,迎來蓬勃發展的春天。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江西省九江市副市長盧天錫認為,要確保化解庫存取得實效,不能就去庫存而去庫存,而是既要考慮當前庫存,又要著眼長遠住房體系的構建和金融風險的防范,既有效擴大需求,又創新改善供給,通過供需同時發力,政企雙管齊下,施“多面手”、打“組合拳”,才能促進房地產市場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
“未來,我們必須創新改善供給。一方面,支持優化住房供應結構,允許房地產開發企業適當調整套型結構,支持調整房地產土地用途、適當延長開發時限;另一方面,改善房地產用地供應管理,對庫存量大、去化時間長的城市,應壓縮土地供應規模,嚴重的暫停新增住宅用地的供應。同時,大力發展商品房租賃市場,政府既可以通過市場購買商品房作為保障房提供給租房者,也可以通過為需要住房保障的人群發放‘購房券’或‘租房券’等方式,給予租金補貼,引導和鼓勵其到市場上購房或租房。”盧天錫說。
而在蔡繼明看來,除此之外,還應在現有的投機投資過度的房地產市場之外,再開辟出一個“準商品房市場”。
所謂“準商品房市場”,就是只許買而在一定期限內不許賣的自住性或改善性商品房市場。對于“準商品房市場”,政府仍然可以采用“招拍掛”的方式售賣住宅用地,但是在所成交的土地價格中,由政府出資30%~50%(或減免),從而對所建住宅擁有部分產權。
對此,蔡繼明強調,“準商品房只能供購買者居住,而不能進行二次交易,如果遇到特殊情況需要退房,就只能由政府按照折舊率進行回購,再由政府委托的管理公司進行定向銷售。若住宅所有者需要進行產權交易,則必須溢價購買政府擁有的產權,并支付高額交易稅金。”
“其實,房地產開發并不具有專屬權,無論是機構、團體還是個人,都有權按照政府規劃進行房地產開發,并交由具有資質的建筑公司進行建設。尤其是非商品性住宅,應該允許群眾集資進行開發,放一批‘鲇魚’進入房地產市場,會有力促進房價下降、品質提高和銷量增加。”蔡繼明堅信這一點。
近年,現行資質管理制度的缺陷逐漸暴露,資質標準的不合理之處逐漸顯現,資質掛靠、違法分包和轉包等行為屢禁不止,擾亂了建筑市場的正常秩序。為此,各地建設主管部門、行業協會和廣大企業,交流了資質管理運行的現狀,提出資質標準修訂的相關建議。
工程建設網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管理案例 | 會議活動 | 施工企業管理雜志 | 我要投稿
版權所有: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施工企業管理》雜志社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四環西路186號漢威國際廣場二區9號樓5M層西區郵編:100070電話:010-68520349傳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 京ICP備09092133號-1 Copyright ?2000-2015 工程建設網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