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業供給側改革從何入手?什么樣的產品才能為使用者帶來福音?
2015年,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發布的一份顯示中國人當下身體狀況的調查報告,或許能給房地產業從業者帶來些許啟示。
這份《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15年)》提示,國人80%以上的癌癥都是由于外在的環境因素和生活方式引起的。造成不健康或疾病的諸多因素中,建筑環境成為重要的影響因素。“研究表明,建筑周邊環境不良、通用設計不當、室內裝修污染都會引發健康損害甚至各類疾病。因此,減少、降低和消除建筑環境中的健康影響因素或潛在風險迫在眉睫。”
3月28日,旨在促進國內建筑健康發展的《健康建筑評價標準》研討會在北京舉辦。
從健康居住到健康工作,健康建筑亟待擴容
近日,家住北京市海淀區某老舊小區的劉女士新購置了一臺空氣凈化器,讓本來就不甚寬敞的居室顯得更加擁擠。劉女士說:“要不是北京霧霾頻發,廚房串味、衛生間返味,家里也不會買這臺機器。”
事實上,因為諸如此類原因而購買空氣凈化器的家庭并不在少數。
“建筑環境是造成不健康因素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國商品化住宅經過近30年的歷程,但是直到今天,我們依然沒有解決好居住環境中的基本健康問題。很多家庭,只要家里做飯,衛生間就會返味,而且平時總覺得有異味存在。”反思近30年的住宅建設,中國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副總建筑師、國家住宅與居住環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國家住宅工程中心”)主任仲繼壽深有感觸。
也正是看到這一點,從1999年開始,國家住宅工程中心就聯合建筑學、生理學、衛生學、醫學、體育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等方面的專家,就居住與健康問題開展研究工作。相繼發布了《健康住宅建設技術要點》和《健康住宅建設技術規程》(CECS179: 2005和2009版)。
自2002年起,國家住宅工程中心啟動了以住宅小區為載體的健康住宅建設試點與示范工程,以檢驗和轉化健康住宅研究成果。截至目前,已在全國41個城市建設了58個健康住宅試點項目。并從2004年開始持續主辦《健康住宅理論與實踐國際論壇》,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高度評價。
仲繼壽表示,“從1999年開始到今天,我們試圖完善健康住宅的技術規程、建設標準、評價標準。與此同時,我們也在思考,是否能從過去關注住宅、關注居住生活,跨越到關注辦公環境、關注與居住生活一樣重要的工作?”
據介紹,為引導建筑的相關利益方正確理解健康理念并采取健康行動,實現設計建造與使用維護全過程健康影響的定量描述,2013年12月,國家住宅工程中心向住宅科技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以下簡稱“住宅聯盟”)申請立項了《健康建筑評價標準》,同時向中國工程建設協會申請立項了《健康住宅評價標準》。標準以建筑環境對使用者的健康影響和使用者對建筑環境的主動干預作為評價重點,將適宜的空間和濕熱環境、空氣清潔、水質安全、環境安靜、光照良好和健康促進作為標準的一級指標,通過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的標準,客觀衡量建筑的健康性能和健康指數,從而達到預防和控制健康風險的目的,為人們的健康保駕護航。
從被動健康到主動健康,全民意識尚需調動
總結我國近20年的研究與實踐并借鑒國外相關領域成果,國家住宅工程中心認為,建筑環境對使用者的健康影響體現在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兩個層面,主要為水、氣、聲、光、熱等環境的營造,以及合理選材、促進健身、促進交往、醫療保健和健康管理等方面。
而在中國勘察設計大師、國家住宅與居住環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顧問趙冠謙看來,《健康住宅評價標準》細分為三級指標很有必要,“沒有這種細分,就沒辦法去評價健康建筑。尤其是三級指標非常重要,如果沒有三級指標就沒法控制。但是三級指標如何實現?它既是必要的,又不能泛指,這是編寫本規范的難點。”
“健康建筑應基于綠色和生態的基礎上,沒有綠色和生態,健康是不可能的。但是僅有綠色和生態,也不一定是健康的。”北京市預防醫學研究中心副主任高星表示,“健康建筑在選址上也應該對生態環境有所要求,如果在一個擁擠的城市中做健康建筑,更應該從設計建造階段就關注建筑的健康問題。”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燕翔在發言中闡述了他的觀點:“健康建筑同樣需要關注建筑聲環境,噪音的潛在威脅可能會影響免疫系統,降低人體免疫性;影響神經系統,造成神經衰弱;甚至對心血管系統也會有影響。面對國外來勢洶洶的健康住宅WELL標準,我國有必要對建筑健康問題加以重視。”
部分與會專家同樣認為,健康建筑的評價對象從住宅擴大到公共建筑,并以辦公空間的健康性能評價作為突破口,涵蓋人們居住、辦公等主要生活和工作場所,意義重大。評價指標從設計建造層面轉向使用者健康體驗層面,以消費者的健康需求為導向,會極大地鼓勵公眾參與,引發全社會關注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中的健康問題。
來自開發建設單位的代表也指出,標準的指標框架傳承了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建筑文化和健康養生理念,并與現代健康理念和建筑技術有機融合,公眾易于理解和接受,設計建造和運營維護有據可依,具有可操作性。
“以住區和辦公場所為載體,將疾病的被動治療轉向主動預防,將疾病預防、健康促進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工作相結合,會極大地促進我國公共衛生體系改革,促進全民健康意識的提升,反過來會降低國家醫療事業的投入,尤其是個人醫療費用的支出,從而提高社會幸福指數。”與會大眾代表如是說。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的召開為建筑界發展提供了良好契機。如果通過我們的研究,能夠為國家、為整個行業提供一個好的健康建筑標準,希望在下一次的中央文件中,也能夠把健康建筑問題列入其中。”針對健康建筑的未來發展,中國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建筑師劉燕輝表達了他的愿望。
近年,現行資質管理制度的缺陷逐漸暴露,資質標準的不合理之處逐漸顯現,資質掛靠、違法分包和轉包等行為屢禁不止,擾亂了建筑市場的正常秩序。為此,各地建設主管部門、行業協會和廣大企業,交流了資質管理運行的現狀,提出資質標準修訂的相關建議。
工程建設網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管理案例 | 會議活動 | 施工企業管理雜志 | 我要投稿
版權所有: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施工企業管理》雜志社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四環西路186號漢威國際廣場二區9號樓5M層西區郵編:100070電話:010-68520349傳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 京ICP備09092133號-1 Copyright ?2000-2015 工程建設網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