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7月18日報道,今年在整個中國中部和南部地區,洪水影響了超過6000萬人,超過200人因此死亡,經濟損失達1470億元人民幣。
城市洪災為高速發展后遺癥
報道稱,本月淹沒了中國中部特大城市武漢的洪水似乎是從數十個被填埋的湖泊中回流出來的。這些湖泊曾在中國倉促的城市化過程中成為犧牲品。這個有1060萬人口的城市一連數天幾乎處于停頓狀態,供電和公共交通癱瘓。
報道還稱,中國長期遭受致命洪水的困擾,政府曾尋求通過廣泛建造水壩控制洪水。隨著中國實現城市化,洪水已經成為其城市的一個定期特征,尤其是在較為發達的南部和東部地區。
據了解,武漢地區曾擁有上百個湖泊以及具有儲存雨水功能的濕地,而自從上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高層建筑和公路在該市各處迅速蔓延,有大約90個湖泊被填埋,該市成了一個街道之城。
最新的2008年至2010年官方統計數字顯示,有62%接受調查的中國城市遭遇過洪水。首都也不例外:2012年有79人在北京區域遭遇洪水時喪生。
北京景觀建筑設計事務所土人設計的城市規劃師安德魯·布克說,中國的許多道路在修建時沒有適當地進行平整,這意味著水會很容易在路上聚積。老的排水系統通常無法適應當前的要求。
此外,武漢官員在列舉今年特別嚴重洪水的原因時,提到了該市較低的海拔高度和厄爾尼諾天氣現象。厄爾尼諾現象導致世界上某些地區出現干燥天氣,另外一些地區則出現濕潤天氣。但是在最近的一個記者會上,當地水利局的一位官員稱該市“過分強調”了經濟發展,制訂的基礎設施標準過低。
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院長俞孔堅說,濕地和湖泊消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開發公共荒地要比開發農田更容易獲得批準。結果,中國城市的無序擴張快速到了病態的程度,以至于——根據世界銀行的一項分析——有60%人口超過10萬的城市在人口猛增的同時卻反而變得沒那么擁擠了。
環保活動者稱,他們為政府最近的“海綿城市”示范計劃感到鼓舞,這些計劃引入諸如可滲透人行道等基礎設施,并在全國各地增建雨水收集設施。中國政府去年稱,希望到2020年在20%的城市中建設完成現代排水管道系統和回收雨水的基礎設施,到2030年再把這一比例提高到80%。
我國城市地下網管建設與國際先進城市相差巨大
為應對密集高發的城市內澇問題,加快城市綜合管廊建設被提上了政府的議事日程。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測算的數據顯示,未來地下綜合管廊每年需建設8000公里,造價以每公里1.2億元估算,地下綜合管廊每年能帶動約1萬億元的投資。
過去三個月,南方密集下了20多輪大雨,不少城市內澇嚴重,市政管網建設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除了排澇不力,城市居民對市政管網還有更多吐槽。
在我國,地下網管建設同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總工程師、現任中國市政工程協會會長金德鈞指出,目前內澇已經成為大中城市的通病,而且日趨嚴重。這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管網系統建設力度不足,我國城市排水管網普及率由2008年約60%提升至如今的64.8%,提升幅度有限,遠低于國家排水管網覆蓋率80%的要求;二是排水系統設計不合理,目前主要以小排水系統為主,排水管道口徑較小、排水能力弱,城市內澇防治系統受限;三是雨污尚未分流,多數地區現在還主要采取雨污合流的排水體制;四是管道老齡化嚴重,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統計,國內2000年以前鋪設的排水管將近一半,占比達到44.97%,漏損嚴重。
金德鈞表示,中國有地下排水系統的城市大概只有50%左右,即使有排水設施,設計標準也偏低,而且我們的管理水平也很低,整體防洪水平跟國際上先進的城市相比,我認為起碼相差100年。
據湖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巡視員胡貴玉向記者介紹,武漢市30年前投入180億改造城市排水系統,設計排澇能力為抵御200毫米/24小時的降雨量,而今年7月5日武漢地區的降雨量,達到了188.7毫米/12小時,幾乎翻倍,在排水系統標準嚴重過低的情況下,不發生內澇才怪。胡貴玉認為,管道老化、嚴重堵塞而不及時疏通、長期疏于管理改造是造成內澇的重要原因。
實際上,在大城市建設和中小城區的擴張中,一些建設者急功近利缺少統籌規劃,更多注意的是城市的外部形象,重外不重內。
利益博弈下的管廊建設難題
面對日趨嚴重的城市內澇現狀,專家指出,城市發展建設要注重地上、地下同步。今年全國兩會工作報告也明確提出,2016年開工建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
住建部副部長陸克華曾公開算過一筆賬:“我們做一個總體的測算,廊體加上管廊附屬設施設備,大概需要8000萬元/公里。廊體相當于一個房子,里面配上必要的管線,入廊管線投資大概是4000萬元/公里。如果建1公里的話,廊體加上入廊管線,大概1.2億元左右。”
按此推算,僅2016年全年將拉動約2400億元的總投資規模。如果按8000公里測算,未來地下綜合管廊投資規模每年將達到萬億量級。
面對如此龐大的市場規模,眾多央企聞風而動,屢屢將數十億大單攬入懷中。2013年,中冶投資22億元建設珠海市橫琴新區地下綜合管廊;2015年10月,中鐵建中標延吉市18億元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系統工程;2016年5月,中國鐵建14.77億元中標廈門翔安新機場片區地下綜合管廊項目。
然而,據業內人士透露,在眾多央企投資熱情高漲的背后,面臨的現實尷尬卻是來自各方面錯綜復雜的利益博弈。
首當其沖的就是“入廊難”,也就是拿項目難。業內人士分析,目前,“入廊”企業利益相關方缺乏統一協調機制,資金籌集方式、投資回收方案都沒有標準可循。“屬地政府和我們只是初步進行了探討,關于什么時間‘入廊’、什么時間運營,都沒有明確。”汪文忠進一步解釋說。
中鐵建設(北京)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汪文忠表示,本來作為企業來講,投建地下綜合管廊,是為城市建設服務。然而,面對城市管線管理單位錯綜復雜的利益訴求,加之傳統“條塊分割”的管理思維,想要讓“服務對象”認可參與投建的企業并非易事。
江蘇省蘇中建設集團總公司董事長陶昌銀也表示了同樣的擔憂。他表示,即使“入廊”企業互相之間愿意配合,可理不順的收費機制使得問題再次陷入尷尬。按照綜合管廊有償使用原則,管廊投資、運營管理方的收益主要來源于一次性投入費用和后期維護管理費用兩部分。由于收費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企業間難以達成一致,使得企業投資收益難以保證。
前瞻網產業研究員楊昆認為,地下綜合管廊投資量大、回報周期長,入廊管線大多具有公益性,而且不確定建成后城市再無內澇,也不知投資何時有回報。作為新生事物,地下綜合管廊在使用過程中的責、權、利還缺乏有效制衡和匹配機制。在經濟低迷,流動性偏緊的當下,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企業需要拿出創新智慧。
楊昆建議,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要想獲得長期穩定的建設資金,需要打出一套創新“組合拳”,其中包括制定統一的政策法規體系、形成合理收費機制、完善配套稅收優惠政策、推廣PPP模式吸引民間資本加入等舉措。
據了解,為化解融資難題,創新PPP融資結構正成為央企不斷發力的主方向。6月29日,由財政部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印發的《關于申報市政公用領域PPP推介項目的通知》,明確要求將城市地下綜合管廊、海綿城市建設等六大領域優質項目,作為重點推介對象。
不過,也有分析師表示,中國的地方債已達GDP的50%,排澇工程往往都是動輒幾十億、幾百億的大工程,即使融資成功,也大大加重了地方債的壓力;由于資金來源和性質不同,各地管理模式不一,缺乏統籌安排、協調機制,各種水利資金還存在重復投資、重復安排、相互抵項等現象,難以充分發揮投資整體效益。
總之,每年雨季到來,都會不同程度地發生城市內澇。城市排澇改建工程也會呼聲震天,年復一年,收效甚微。比如今年內澇嚴重的武漢市,兩年前就提出投資230億元建設排澇改造工程,至今具體進展情況披露甚少。盡管高層不斷‘喊話’,可地方政府進展十分緩慢,從提出計劃到實施,可能會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
近年,現行資質管理制度的缺陷逐漸暴露,資質標準的不合理之處逐漸顯現,資質掛靠、違法分包和轉包等行為屢禁不止,擾亂了建筑市場的正常秩序。為此,各地建設主管部門、行業協會和廣大企業,交流了資質管理運行的現狀,提出資質標準修訂的相關建議。
工程建設網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管理案例 | 會議活動 | 施工企業管理雜志 | 我要投稿
版權所有: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施工企業管理》雜志社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四環西路186號漢威國際廣場二區9號樓5M層西區郵編:100070電話:010-68520349傳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 京ICP備09092133號-1 Copyright ?2000-2015 工程建設網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