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任由經濟增速探底
近4個季度以來,中國經濟下行壓力比預期要大。盡管6月份一些數據有所變動,但還看不出有明確好轉的跡象。
經濟增速下降的原因,主要來自三個方面。第一,經濟增長面臨結構性制約,以往采用的周期性刺激經濟的辦法難以解決結構性問題,刺激政策不僅出現了邊際效應遞減,甚至出現當期刺激政策只在當期有效。第二,在經濟增長下行期間,糾正地方政府和金融體系的問題進一步帶來了經濟增長下行的壓力。治理問題本身是正確的,但時機不合適。第三,反腐是中央非常英明的決定,但客觀上對經濟增速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地方政府做事的動力不足,行政不作為、少作為、不敢為、不知為,工作效率下降。李克強總理指出的“不作為的‘懶政’也是腐敗”,就是一個證明。
我們能否對當前經濟增速下行置之不理,任由其繼續探底甚至突破底線?還是應啟動新一輪經濟增長,用增量來解決存量的問題?我傾向于后者。如果把中國經濟增長比作開車,車現在出了一些毛病,我們是停下來修理,還是邊開邊調整?如果停下來修理,很可能會失去很多機會,也可能修著修著發現根本修不好,車反而很難再開起來了。
從正面來看,我們要實現中國夢,經濟增長是基礎。2020年GDP要在2010年基礎上翻一番,達到全面小康,算下來GDP增長率年均不能低于6.7%。
從反面來看,如果經濟增速慢下來,會面臨各種風險。
短期來看,主要有四個風險。一是就業風險。雖然整體來看就業情況尚好,但一季度已經初現端倪,城鎮新增就業人數比去年一季度減少了20萬人,在歷史上是第一次。從企業方面來看,用工需求沒有增長,這在不同機構編制的PMI指數里都有體現。同時,產能過剩的企業開始關門歇業,這會導致結構性失業。二是通貨緊縮風險。自去年9月以來,CPI一直停留在“1時代”,最低一個月曾經達到0.8%;PPI已經38個月負增長。如果拘泥于理論,會認為CPI要到負值才是通縮;但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結合實際情況,CPI在1%以下就要考慮進入通縮了。相較通脹而言,通縮的治理要困難很多。三是金融風險。我們統算了政府、企業與居民三方面的債務總額,大約是139萬億元,是GDP的220%。從絕對數值來看,債務率不低,但與日本等國比,還不是太高;問題在于增長速度太快——2007年,中國全國債務總量還不到40萬億元,7年間漲了100萬億元,每年債務增長速度超過24%,遠遠超過GDP增長速度。同時,債務成本很高,以7%來估算借債利率,一年全國利息支出9.8萬億元,相當于2014年GDP的15%,也就是大約兩年的經濟增長速度。去年11月以來人民銀行3次降息,借債成本有所降低,但債務和利息總量還是相當可觀。如果經濟下行,企業可能連利息都還不起,銀行壞賬將迅速暴露。四是財政收入下滑風險。2015年財政收入預算增長7.3%,但今年1至5月,財政收入增長僅為5%;扣除部分政府性基金轉列一般公共預算影響,同口徑增長低至3.1%。保證財政收入完成預算增長是政府完成各項行政計劃的基礎。
中長期來看,中國面臨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中等收入陷阱是指某經濟體的人均收入達到世界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順利實現發展戰略和發展方式轉變,新的增長動力特別是內生動力不足,經濟長期停滯不前。簡單來講,就是國家在發展中逐漸失去競爭力,面臨困難境地——一方面由于收入提高,勞動力成本競爭不過發展中國家;另一方面技術沒有進步,競爭不過發達國家。亞洲的菲律賓、馬來西亞,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數十年沒能走出去,經濟蕭條,甚至出現債務危機。而日本、韓國則成功沖破了陷阱,實現了產業轉型,步入高收入國家行列。目前,從數據來看,中國的人均收入已經接近中等收入的上線,但人口結構也出現變化,16至60周歲的勞動年齡人口絕對數量已連續3年下降。如果2030年不能完成工業化和城鎮化,中國將成為一個未富先老的國家,未來可能也很難有機會再完成工業化了。
中國經濟存在的主要問題
由前面的分析可以判斷,中國經濟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確實有必要啟動新一輪經濟增長,來避免短期和中期各種風險變成現實。
為了讓刺激措施有的放矢,我們需要分析中國經濟到底哪些地方出了問題。中國經濟不是全盤有問題,從宏觀數據來看,自2012年開始第三產業的增長就已經超過了第二產業。今年一季度,就名義增長而言,服務業對GDP增長的貢獻達到82%,可以說相當不錯。出問題的是傳統型工業經濟這部分。比如工業制造業3月份的名義增長只有0.53%,這個數字太低了;一季度出口增長只有1.6%,這與制造業的數據表現差是相互印證的。出口已經不再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拉動力,反而拖了后腿。當然,在總需求中,最大的問題還在于投資,今年1到3月固定資產投資還有13%的增長,但1到4月份就變為了12%,意味著4月份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已經掉到10%以下。更加嚴重的是,在建項目預算投資的增長速度只有5.4%,而今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計劃要達到15%,項目不足怎么達到?對微觀企業層面的調查也顯示,現在企業經營困難的主要問題不在于資金不足,而是沒有訂單,缺乏需求。
從近期政策來看,應當說政府已經意識到相關問題,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首先是發改委推出7類重大工程項目包,提出總投資金額1萬億元的軌道交通項目,1萬億元的地下管網改造項目,1萬億元的電信改造項目,以及投資量非常大的京津冀一體化項目等。從貨幣金融數據來看,1到4月新增的社會融資規模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量減少21%,考慮到貸款中借新還舊占到相當比重,以及表外貸款轉回表內,可以推斷新增融資量非常少,需要貨幣政策進一步放松。由此,人民銀行進行了降息、降準等總量寬松型政策,并通過創新金融工具對政策性銀行開展了定向寬松政策,來解決結構性問題。同時,房地產方面各地出臺利好政策,穩定了市場,這對中國短期經濟增長至關重要。最后,是解決地方債問題,財政部下達了兩批1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券置換存量債務額度,降低了融資成本,緩解了還債壓力。在以往中國經濟的主要推動力中,第一推動力就是地方政府,之后依次是國有企業、外資企業和民營企業。解決好地方債問題,才能讓地方政府恢復融資能力,推動經濟進一步發展。
中國經濟未來增長的動力
中國經濟應該怎么辦?未來靠什么拉動增長?
從中長期來看,服務業將是一個潛力巨大的新增長源。服務業近幾年的增長速度很快,現在占GDP比重已經達到50%左右,但是和發達國家80%的占比相比,還差約30個百分點,因此還有較大發展空間。其次是推動消費。2014年中國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1.2%,比上年提高3個百分點,但是,居民消費還只占35%左右。消費不斷增長的趨勢是可持續的。
但上面兩個都是慢變量,怎么解決當前短期的經濟增長問題呢?當我們考察潛在經濟增長率時,潛在經濟增長取決于三因素:一是新增勞動力;二是資本存量的增長;三是全要素勞動生產率的提高。20世紀80年代中國經濟增長主要靠資本存量增長,90年代勞動力和勞動生產率都在提高;2000年到2008年勞動生產率很高;2009年到2011年主要靠資本存量的增長,也就是投資,勞動力增長率和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受到了限制。這意味著很多投資投向了無效率領域。從當前中國的現實情況來看,資本的形成也就是投資,仍然是未來經濟增長的關鍵點。但是,不能再重復以往無效率、低效率的投資,要讓投資更加有效率,投資要講回報。
新一代領導人上臺后,鑒于中國經濟發展水平和其在國際政治經濟中的地位,開始站在國際角度布局中國經濟的未來發展。我們觀察到,中國于2013年10月正式推出一帶一路戰略。一帶一路沿線64個國家擁有全世界人口的60%、占全球GDP的30%,設計重在互聯互通,存在大量的基礎設施投資機會,可以帶動基礎設施建筑設備和建筑材料的出口,帶來大量的外部需求。這無疑對于解決中國的資本過剩、制造業產能過剩局面有重要意義。在中國的帶動下,日本政府決定拿出1100億美元進行相關投資,亞洲開發銀行決定對亞洲基礎設施投資翻一番,世界銀行決定要向亞洲基礎設施每年投資500億美元,再加上中國絲路基金的400億美元,全部國際承諾資金達到了4000億美元。
從國內角度來看,城鎮化遠未完成。盡管統計數字顯示,中國城鎮化率2014年達到54%,但是若考慮戶口控制因素,真正經濟學意義上的城鎮化率恐怕不會超過 45%。推動加快城鎮化是保持中國經濟中高速增長的決定性領域。相較于其他工業化國家,中國的城鎮化過程緩慢,起點也低。經濟學意義上的城鎮化伴隨著改革開放于1980年代初才開始,由于戶籍管理的控制,人口城鎮化速度大大慢于土地城鎮化。現在大約有1.25億農村人口在城市居住和工作,但沒有城市戶口,所以接下來要推進人口的城鎮化。根據規劃,城鎮戶籍人口要從2013年的4.8億人上升到2020年的6.5億人,增加約1.7億人,增長35.4%,每年增長要達4.4%。
推動中國城鎮化還有一個重要方式,就是區域整合,包括京津冀一體化、長江流域的區域經濟整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東部地區城鎮帶和消費社會的培養。特別是東部消費社會的培育和發展經濟意義重大,將推動東部工業升級,一般工業制造業轉移布局到中西部,東部地區成為中西部制造品的校舍地,將極大地減少中國經濟的對外出口的依賴程度。以京津冀一體化為例,北京人均GDP已經達到16000美元,天津人均GDP達到 17000美元(天津人均超過北京GDP可能有統計問題),而河北人均GDP只有6500美元。如果幫助河北發展起來,拉升河北人均GDP,相對還是比較容易的。在京津冀整體規劃中,要做交通一體化、制造業再布局、污染整治的一體化、能源結構改造,要把北京的非首都功能轉移出去,要建設9500公里的輕軌和鐵路,9000公里的高速公路,要對9個環渤海的億噸吞吐量港口進行整合,要把本地區的4個機場進行整合,要對495家大的企業和777條生產線進行改造。到2020要完成這些工作,投資量絕對不是一個小數目,估計會有幾十萬億元。
如果依照上面所說的狀態走下去,可以得出兩個推論:一是短期來看中國經濟可能在三季度觸底;中期來看中國經濟將會迎來新一輪增長,這個增長不是9%、10%的增長,而是6%、7%到8%的增長。二是中國通過帶動亞洲基礎設施投資、推動本國城鎮化進程,將帶動能源、建筑材料等行業,對大宗商品的需求會上升。從全球角度看,大宗商品的通縮有望在今年底、明年初結束。
中國經濟增長面臨的挑戰
當然,上述情形能否順利出現,也面臨一些變數和挑戰。
從國際方面看,首先是美國對中國的態度到底如何。過去美國對中國的改革開放、經濟增長是非常支持的,但隨著中國經濟不斷發展壯大,中國成為一個興起的大國,作為守成大國的美國,態度已經發生明顯改變。所以習近平總書記說要與美國建立“新型大國關系”。但從美國的表態來看,對此并不積極。其次,人民幣國際化程度的提高也帶來挑戰。人民幣資本項下的開放和國際化,使得中國的貨幣政策不再只是國內的貨幣政策,而具有地區性、國際性貨幣政策的色彩。中國是否具備這樣的管理能力,在貨幣政策獨立、匯率穩定和資本自由流動三者之間應如何平衡,這也是一個挑戰。
對于國內而言,首先現在各種觀點、論調很多,如何像當年鄧小平號召大家搞改革開放那樣,把全體人民都調動起來,讓全社會朝著一致的方向努力,這個挑戰蠻大的。其次,剛才提到經濟增長的動力存在不足,如何增強來自地方的動力,如何在“政府之手”不能再強行起作用的情況下推動經濟復蘇,這也是一個挑戰。此外,如何理順投融資體制、“鋪好管道”,將水庫里的資金之水灌溉好項目這塊稻田,這是第三個挑戰。
要應對上面的挑戰,我認為五項改革最為關鍵:國有企業改革、金融制度改革、財政預算稅收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以及城鎮化改革。要充分挖掘改革紅利,逐漸填平經濟增長的洼地,才能完成中國經濟增長的目標。
工程建設網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管理案例 | 會議活動 | 施工企業管理雜志 | 我要投稿
版權所有: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施工企業管理》雜志社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四環西路186號漢威國際廣場二區9號樓5M層西區郵編:100070電話:010-68520349傳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 京ICP備09092133號-1 Copyright ?2000-2015 工程建設網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