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委召開“十三五”規劃建議研究起草工作專家學者座談會,重點研究“十三五”期間河南經濟社會的發展重點。
據參會專家學者透露,盡管河南的“十三五”規劃還沒有最終制定完成,但是基本思路已經明確。構建全面對外開放新格局成為河南“十三五”時期發展的主基調。
此外,推進城鎮化發展成為河南“十三五”時期的一個重大任務。打造以鄭州為中心,“一區、三圈、八軸帶”的發展思路浮現。
同時,在調整產業結構的基礎上,如何保持較快的經濟增長,也是河南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河南作為人口第一大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方面要對國家提供有效支撐,不能拖后腿,發展的任務和責任還是比較重。”河南中原發展研究院院長耿明齋表示。
精細分析產業轉移趨勢
構建全面對外開放新格局成為河南“十三五”時期發展的主基調。
據當地媒體報道,河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郭庚茂表示,河南“十三五”期間第一位的戰略問題是開放帶動,而采取什么樣的開放戰略,則與產業轉移的趨勢密切相關。
也就是說,河南過去依靠資源開發、資本原始積累、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發展路徑將走不通。調整產業結構、培育壯大新的產業,通過承接產業轉移實現借力發展成為方向。
郭庚茂指出,要研究“十三五”時期產業轉移的潛力和持續時間,搶抓機遇,借用外在的資源、市場、技術等多種要素,實現跨越式發展;要研究如何更好地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要研究如何深化鄭州-盧森堡航空貨運“雙樞紐”戰略,研究如何推動建立完善鄭歐班列鐵路物流“雙樞紐”戰略,進一步增強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的綜合帶動能力。
“對于拉動河南經濟快速增長近期能起作用、效果好的,還是開放,可以引進技術、資金、人才、先進的生產設備等。”河南省人民政府研究中心黨委書記王永蘇表示。
事 實上,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對河南省的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已起到支撐作用,尤其借助富士康項目更是對產業起到了引領作用。據海關總署數據,2015年 前三季度,河南省進出口總額3095.65億元,增長21.2%,位居全國第一。其中,鄭州航空港進出口總額完成309.03億美元,占河南全省進出口總額的61.4%。
此外,鄭州作為全國首批跨境電商試點城市之一,跨境電子商務等新貿易業態發展勢頭日趨迅猛。今年前三季度,鄭州完成跨境進口交易3010.3萬單,成交額26.8億,遠遠高出上海、深圳等地。
今年前10個月,河南進出口增長23.4%,其中出口增長17.9%,主要依靠承接產業轉移。郭庚茂提出,要精細分析“十三五”期間河南能否靠承接產業轉移來繼續保持出口快增長,哪些產業轉移過來在國際上還有競爭力,大的增長點在哪里。
將鼓勵區域中心城市壯大規模
河南的人口總數居全國首位,但其城鎮化率卻低于全國水平近10個百分點。數據顯示,2014年,河南城鎮化率為45.2%,而全國的城鎮化率為54.77%。
此外,根據《河南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到2020年,河南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56%左右,爭取新增1100萬左右農村轉移人口;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0%左右。
如何推進城鎮化是河南“十三五”期間面臨的一個重要任務。
郭庚茂表示,一方面要研究鼓勵區域中心城市壯大規模,促進組團式發展,提升集聚各種要素資源的水平,特別要研究如何提高鄭州全國區域性中心城市地位,提升首位度,增強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帶動能力。
另一方面要研究鼓勵有潛力、有能力的縣城盡可能地做大,推動擴容提質,合理利用各種資源,用較低的成本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務,培育新的戰略支撐點,優化城鎮化空間布局。要研究如何強化“一基本兩牽動三保障”,有序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十三五”期間,河南省在推進城鎮化發展方面的主導思路是聚集發展,打造以鄭州為中心,“一區、三圈、八軸帶”的發展格局。
“一 區”就是建設大鄭州都市區;“三圈”是半小時圈、1小時圈、1個半小時圈,半小時圈涵蓋中原經濟區的核心區域,1小時交通圈通過高鐵可以涵蓋到河南全 省,1個半小時圈涵蓋整個中原經濟區;“八軸帶”則是“米”字型高鐵的八個方向,可以把中原經濟區范圍內的各個節點城市串起來。
耿明齋認為,這樣一個發展格局會帶動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聚集,帶動產業的聚集,提高城市的發展質量。“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將會對河南的‘十三五’發展起到一個比較強的支撐。”(21世紀經濟報道)
工程建設網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管理案例 | 會議活動 | 施工企業管理雜志 | 我要投稿
版權所有: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施工企業管理》雜志社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四環西路186號漢威國際廣場二區9號樓5M層西區郵編:100070電話:010-68520349傳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 京ICP備09092133號-1 Copyright ?2000-2015 工程建設網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