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表示,要搶抓機遇發展新業態、新技術、新產業,挖掘新的“第一桶金”。 3月16日,人民大會堂三樓金色大廳,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剛閉幕后,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這里答中外記者問。
其中最受關注的,還是中國經濟走向。李克強表態,中國正在推進的簡政、減稅,這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都會釋放市場的活力。同時,中國新的動能正在生成,且超出預期。
“新動能”、“新經濟”無疑是今年兩會最熱的名詞。“新經濟”在今年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李克強在記者會上稱,發展“新經濟”,是要培育新動能,并詳解“新經濟”內涵。李克強還強調,要將新動能和傳統動能提升改造結合起來,還可以形成混合的動能。
首次詳解“新經濟”內涵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頗受關注的是,首次在官方文件里提到“新經濟”,報告稱“必須培育壯大新動能,加快發展新經濟”。
在此次記者會上,李克強首次詳解“新經濟”的內涵。
李克強說,要發展“新經濟”是要培育新動能,促進中國經濟轉型。“新經濟”的覆蓋面和內涵是很廣泛的,它涉及一、二、三產業,不僅僅是指三產中的“互聯網+”、 物聯網、云計算、電子商務等新興產業和業態,也包括工業制造當中的智能制造、大規模的定制化生產等,還涉及到第一產業當中像有利于推進適度規模經營的家庭 農場、股份合作制,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等等。而且,發展“新經濟”,小微企業可以大有作為,大企業可以有更大作為。
在今年2月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在強調“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時,首次明確提及“新經濟”。李克強稱,“過去我們的政策主要扶持企業的技術改造和就地擴能,現在要提升政策的‘邊際效益’,讓政策向新動能、新產業、新業態傾斜,大力發展‘新經濟’。”
在兩會期間,“新經濟”也成為熱議名詞。李克強在參加重慶團審議時強調:“我們發展新經濟的空間十分廣闊,可以說到處都有機會。”
李克強表示,中國已經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在互聯網等方面,已和一些發達國家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要搶抓機遇發展新業態、新技術、新產業,挖掘新的“第一桶金”。
他在看望出席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的經濟、農業界委員時,半個小時講話,8次提及新經濟。
事實上,2015年從中央到地方,均在發力培育新興產業。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國務院及國辦發布的專門針對具體產業的文件多達幾十個,其中的重點包括醫藥、大數據、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跨境及農村電商等;另外出臺了系列鼓勵創新創業的文件。
省市縣一級地方層面,更是相繼出臺地方版的文件方案。互聯網+、大數據、農村電商,均成為地方政府熱追的香餑餑項目;地方創客空間也遍地開花,創業也成為全民風潮。
新舊動能與混合動能
除了闡述“新經濟”的內涵,李克強還提到“混合動能”。
李克強稱,傳統動能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減弱是規律,很多國家都走過這樣的路,尤其是發達國家,有很多先例可尋。這個時候就需要新動能異軍突起,來適應產業革命的趨勢。而且新動能和傳統動能提升改造結合起來,還可以形成混合的動能。
2016年初,李克強在寧夏調研一家傳統制造業企業時,強調了新舊動能轉換。李克強從企業的老車間走到了新車間,他評價“你們對傳統產業進行顛覆性改造,讓鑄造產品由原來的‘傻大黑粗’變成現在的‘窈窕淑女’,可以說是‘黑白分明’、‘新舊兩重天’。”
2015年,地方政府和企業也均在摸索。也有地方政府通過行政手段篩選項目,把低端產業擠出去,再引進高端產業,比如全國各地一窩蜂地建設大數據、云計算、機器人等產業園。
全國人大代表、人民銀行杭州中心支行行長殷興山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根基,互聯網只是工具,互聯網+不能喧賓奪主。
2016年初,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路風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也提到中國產業升級不應斷層,要注重工業的原生動力,中國的產業升級必 須是“基礎廣泛”的升級,既包括發展高新技術工業,也包括現有工業向更高技術水平、更高生產率和更高附加值的產業活動轉移,但后者尤其重要。
路風認為,尤其當“互聯網+”擴展到工業領域時,產業轉型和創新的主導者,不再是互聯網企業,而是工業企業,“互聯網+”只是一種技術手段。
他指出,中國許多人認為,產業升級就是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或以新的產業代替舊的產業,典型地反映在“騰籠換鳥”式的思維上。
殷興山今年也提了關于扶持制造業企業的相關議案,他提到,針對當前制造業企業經營困難的問題,建議適當降低制造業增值稅率,將當前制造業17%的增值稅 率下調1-2個百分點;對制造業中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進一步加大減稅力度,將其增值稅率下調3-5個百分點,使制造業企業有更多的資金開展技 術改造和設備升級,促進制造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在新舊動能的轉換上,李克強也提到,新動能對傳統動能的改造提升很有意義。像我們現在要推動去產能,就涉及到重化工企業,很多這樣的企業用人過多,需要把富余的員工轉崗,而新動能發展起來就可以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
他還表示,如果把億萬群眾的創造力、積極性調動起來,可以形成投鞭斷流的氣勢,再加上背水一戰的意志,就可以頂住經濟下行的壓力,而且促進經濟的轉型。
(21世紀經濟報道)
工程建設網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管理案例 | 會議活動 | 施工企業管理雜志 | 我要投稿
版權所有: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施工企業管理》雜志社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四環西路186號漢威國際廣場二區9號樓5M層西區郵編:100070電話:010-68520349傳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 京ICP備09092133號-1 Copyright ?2000-2015 工程建設網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