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的稱贊,“這個人做裝飾非常專業”“這個公司做地鐵非常專業”,從這些平常的稱贊中,可以感覺到人們對于專業人員、專業公司的信任:做事情專業,代表著高水平。人們對于給自己提供服務或者產品的企業非常關注其專業性,然而,當自己經營企業的時候,則常常陷入專業化還是多元化的選擇困境,他們往往認為多元化能爭取到更多的機會,“東方不亮西方亮”,而專業化則正是有這樣的危險,當行業陷入困境,企業日子不好過,當企業在其所處的行業沒有競爭力的時候,日子同樣不好過。
為什么要專業化
企業到底應該走專業化還是走多元化的道路?這個爭執由來已久,我們可以找出很多多元化成功的案例,世界500強的大公司多數選擇了有多元化,一二個行業容納不下這些企業的市場需要,只有足夠多的行業市場才能容納自己的身段。然而,我們仔細分析這些世界級的大公司,往往發現他們的多元化并非一般所想,首先是這些公司的多元化往往是有原則的多元,即相關多元化,同時在這些大型公司內部,其不同業務采取專業化的經營、專業化管理,其單個業務也堪稱世界級的大型專業集團。與此同時,我們看到一些經歷風風雨雨,依然堅毅挺拔的專業公司,雖然規模未必很大,但并不妨礙他們成為行業令人尊重的霸主。由此看來,專業化既是大型集團內部經營和管理的選擇,也是中小型企業整體經營和管理的戰略選擇,如果說他們專業化之間有差異,則主要是專業化的寬度和深度不同而已。正如我們每個人,或許能者可以在幾個領域都成為專家,而多數人能在1-2個領域成為專家就已經相當不錯了,原因很簡單,一個人的能力受限,精力有限,資源有限。
對于中國建筑企業而言,到底應該多元化還是專業化?整體而言,中國建筑行業目前的產值規模已經達到13.5萬億,產業的價值鏈不斷延伸,業務的模式也因客戶的需要不斷創新,巨大的建設市場既可以容納相對多元的大公司,也可以容納足夠規模的專業公司,有核心能力的公司都可以找到足夠的生存空間。但仔細分析每個細分行業,參與競爭的企業也非常多,中國有13萬家建筑企業,每個細分行業的參與者數以千計,數以萬計,雖然市場規模足夠大,但競爭也日趨白熱化,要成為一個足夠強大的競爭者,選準自己的定位至關重要。筆者認為對于多數企業而言,資源和能力都受到限制,規模的擴張在未來也會受到挑戰,專業化就是一個比較明智的選擇,如果專業化的事情尚且做不好,多元的擴張就非常困難。
那么,專業化的優勢何在?
專業化的優勢首先在于集中資源,一個企業在專業人員、資金、技術、設備、管理、經驗、市場等方面的資源總是有限的。每個市場化的企業面臨競爭,要比競爭對手做得更好,集中資源比分散資源更有優勢,正是各種集中的資源使企業能實現更高效率,為客戶提供更好的專業服務和專業價值;相反,如果一個資源不多的企業追求多元化,有限的各類資源就會被分散,很難集中精力創造出具有競爭力的素質,博而不專,使自己的各類業務缺乏競爭力,成為沒有“核心競爭力”沒有特色的二流企業,中國有很多名言如“業精于專,而毀于隨”,“多則迷,迷則亂”,大致也是表述這樣的道理。
多元化,尤其是盲目多元化,即使是世界頂尖的企業,也會碰到難以承受之重,正是他們曾經犯過類似的錯誤,走了不少彎路,所以世界頂尖企業都十分強調專業化發展。奔馳的一位前任總裁曾想讓奔馳成為全球最大的科技公司,為此他收購軍火企業、航空企業、電子企業等,帶著宏偉藍圖和偉大夢想的道路讓此時的奔馳走得異常艱難,以至于其收購的企業家家虧損,只有老本行汽車行業盈利,慢慢地,奔馳陷入以盈補虧的困境,日子非常難過,這位總裁也只好引咎辭退。事后人們幫他算了一筆賬,1999年,整個集團虧損76億馬克。今天我們看到的奔馳,已經東山再起,成為全球汽車行業中的“老二”,而其當年收購的多元化企業已經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即使是奔馳這樣的老牌企業,其資源也是有限的,而這種有限的資源是在發展過程中持久、連續積累起來的,而且來之不易、局限于汽車行業。格力前任董事長曾經說:“我們一心搞空調,其他我們搞不過人家,搞也等于‘以卵擊石’。但搞空調他們不如我們,因為這是我們的強項,有幾十年經驗積累,有久經鍛煉的人才和豐富的資源”。
這些事例,提醒我們建筑行業的企業家:在中國的建筑行業,我們企業處于什么地位?在我們主業的細分行業,我處在什么位置?能力如何?在我們主要的市場區域,企業處于什么位置?能力如何?如果答案都不是那么令人激動,甚至比較沮喪,企業就必須集中有限的精力、智力、時間,做好1-2個行業,做好1-2個區域。戰略的隨心所欲,戰術的四面出擊,最終只會忙于應付,力不從心,結果自然會事倍功半,甚至全盤皆輸。
專業化的力量不僅在業務經營方面,在內部管理方面,在客戶價值方面都顯示出優勢,在資本市場也得到積極的響應。
專業化的公司,金螳螂營業額140億,市值300多億,東方園林營業額40億,市值210多億,江河幕墻營業額80億,市值110多億,建筑業中營業收入超過500億元的多元化公司,其市值相對于營業額遠低于這些專業的公司。
如何避免專業化陷阱
專業化企業存在陷阱,最大的風險莫過于把所有的人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的比喻,籃子掉下,所有的雞蛋都會破碎,即專業化公司陷入專業化陷阱,對于專業化的公司,如何考慮選擇什么樣的籃子,籃子里面的雞蛋怎么放,誰來提這個籃子,籃子怎么提這些問題?
首先是選擇好的業務,也就是所謂“籃子”的問題。建筑行業是一個專業非常寬,價值鏈非常長的行業,業務的選擇既可以從專業的角度進行選擇,也可以從價值鏈的環節進行選擇。
筆者認為建筑行業不同的細分行業特點各異。最近幾年無論是總承包還是專業承包的企業,都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可以說都找到了好的籃子,但從長遠看,總承包和各類專業的市場會存在顯著的差異,一些行業建筑物的存量越大,未來的市場空間越小,比如建筑總承包,土木工程總承包、建筑機械等;而一些細分行業會隨著建筑物存量的增大,市場空間同比例上升,比如裝飾裝修行業,建筑智能行業,土木工程的橋梁維保、高速公路維保。以筆者所見,裝飾企業在資本市場廣受歡迎,投資者既看中這些企業的專業能力,專業品牌,更看中這一專業領域的市場空間,筆者做過簡單測算,到中國城市化基本完成時,中國的城市人口將達到9億,城鎮存量建筑達到550平方米,住宅350億平方米,公建200億平方米,持續的改造升級給這些專業化公司的機會既是巨大的,也是永恒的。與此相比,市政路橋的建設企業,在基礎設施建設的高峰過后,新建也將基本完成,這些基礎設施的維保,更多的是路面、橋面的維保工程,市政路橋總承包企業將被迫向維保、路面進行轉型。
第二是專業化的企業要有空間拓展能力和遠距離控制能力,也就是我們比喻的“雞蛋怎么放”的問題。
專業化意味著要在某個細分市場有比較高的市場占有率,在比較寬的區域空間進行市場開拓,要在全國,乃至全球進行專業性的業務開拓。筆者服務過重慶一個專業從事鋼橋面路面鋪裝的公司,10億元年營業額業務遍布全國,他們甚至希望把業務拓展到國外去,顯然,這樣的專業公司,如果只在重慶或者西南區域拓展市場,其生存空間將非常有限。
與業務的空間拓展能力相匹配的是企業遠距離業務管理、業務控制能力,沒有這樣的控制力,業務失控所帶來的經濟和聲譽的損失也是企業不能承受之重。毫無疑問,與遠距離的空間拓展能力,遠距離管理控制能力相對應的是高經營成本、管理成本,更好的專業設備、專業材料配送能力,要支付這些高成本,企業要么需要品牌溢價,要么需要更高的專業效率,否則很難實現對客戶更高的性價比,沒有合理的性價比,企業的專業化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專業化的企業需要創新,即專業能力或者模式的不斷創新,使其與非專業企業相比保持領先的地位。有生命力的專業能力的不斷提升,更好地滿足客戶需要,與非專業企業相比保持領先性。同時,需要提升資金運作能力,相比多元經營的企業,專業化公司的經營往往與行業的發展緊密相關,很難實現不同行業之間景氣程度的平衡。當高鐵建設突飛猛進的時候,專業的鐵路建設企業業務非常良好,但行業景氣度下降,企業就面臨經營的窘境,如果沒有一定的資金運作能力,也許企業可能倒在黎明前。
第三是專業化的企業需要建立專業化的文化和團隊,尤其是企業的領導者或者團隊,需要堅信專業化的力量,這就是誰來提籃子的問題。建筑專業化企業面臨經濟周期性的問題,沒有堅定的信念,就會半途而廢,很多專業化的公司走到半道,就心生猶豫,要么走向多元化的新困境,要么倒在專業化的門口,正是“任正非”“董明珠”“朱興良”“劉載望”這些人才成就了華為、格力、金螳螂、江河這些專業的偉大的公司。
如何專業化
不同規模、不同歷史的企業,選擇專業化的路徑也會各不相同。
對于大型和超大型的建筑企業,資金、技術、人才資源都比較豐富,其業務領域往往比較寬,中國建筑領域的央企和省級建工集團屬于此類企業,可以通過內部資源的整合進行專業化。
依據攀成德的分析和研究,國際大建筑企業內部基本都采用了專業化的事業部模式,日本大成按照專業領域對內部的業務進行事業部制的管理,大成集團總部的部門設置相對簡單,下屬業務都分屬不同的事業部,事業部的部門設置系統完整,支持業務的經營和運作,形成內部的專業能力,雖然大成是業務廣泛的建筑企業,但其每個領域都由專業化的部門完成,能專業化地服務客戶。事業部模式的設置,解決了公司總體業務多元,但具體業務由專業業務部門運作的問題,每個業務部門要么只從事一個專業領域,要么只從事一個價值鏈環節的業務,在內部實現專業人士從事專業業務。
由于傳統的慣性,國內大建筑企業難以做到專業化,規模領先的國內大建筑企業集團也正在內部實行專業化調整,力度最大的當屬中國建筑,其內部專業化的思路與國際大建筑企業基本一致,中國建筑正在其內部建立專業化的產業集團,地產集團、裝飾集團、安裝集團、商混集團等等,正是遵循了專業化能力,專業化管理的規律,使中國建筑在業務層次提升、品牌提升、管理能力提、盈利能力提升等諸多方面成為大建筑企業集團的楷模。
中等規模建筑企業的專業化需要縮窄、縮短戰線,把資源和精力集中在少數幾個領域,少數幾個區域。筆者見到一些建筑企業,規模幾十億,業務領域涵蓋十多個,區域國際國內,專業和價值鏈跨度都比較大,遵循“東方不亮西方亮”的觀點,雖然子公司、分公司數量很多,但大多盈利不大,甚至一些機構還虧損,領導們往往意識不到這些戰略上的失誤,把責任歸咎于下屬企業。當一些企業意識到戰線太寬太長,進行專業化調整時,內部阻力非常大。可以預見,這些公司要么下定決心進行資源整合縮小戰線,要么就在溫水中慢慢窒息死去。
對于小規模的建筑企業,筆者認為,唯有專業化一條發展道路。在完全競爭的建筑市場,已經證明了這樣一個規律,少數大型建筑總承包企業,大量的中小型專業分包和勞務分包企業,小企業的生存線路就是很窄的領域,很專的能力,用一個拳頭的力量與大企業一個指頭的力量去競爭。小企業的領導者要去研究今天已經強大的專業公司如金螳螂、江河幕墻的發展歷史,從他們專業化的成功經驗中尋找自己的未來。
沒有專業化就沒有多元化,無論是小型建筑企業還是大型建筑集團,這都是需要思考的問題。大建筑企業需要追求內部專業化,調整雖然艱難,但必不可少;對志存高遠的小企業,專業化不僅是成功的起點,也將是他們走向成功的捷徑,至少他們離多元化還比較遙遠。
李福和:工程行業年會特聘專家、工程企業資深管理咨詢專家、多家工程建設企業外部董事及監事會主席、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清華大學總裁班特約講師。主要從事工程企業管理咨詢及培訓,研究領域包括企業改制、戰略管理、組織設計與流程優化、人力資源管理等,在行業期刊上發表數十篇專業論文,具有豐富的管理實踐經驗。
版權所有: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電話:010-68520349傳真:010-68570772郵編:10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