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中國建筑業完成產值2.3萬億,2013年中國建筑業完成產值將會超過15萬億,復合增長速度19%,雖然有通貨膨脹的成分,但實際的增長也是驚人的,以美元計算,中國已經稱為世界第一大建筑業市場。隨著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逐步回歸到8%以下,未來中國建筑業的增長也會逐步降低增速。中國建筑股份和上海建工在2012年年報中對未來建筑業增長預測,上海建工認為可以持續10-15年,中國建筑認為可以持續15-20年。隨著城市化的發展以及中國各個行業的轉型升級,建筑業未來發展的空間仍然很大,但總量的增長空間不再像過去10年——你很難看到增長的天花板。未來10年,雖然空間依然存在,但增長的天花板給我們的空間不再遙不可及,就行業總量而言,企業布局的空間不再像過去那樣可以自由發揮。
就業務模式而言,國際建筑企業使用的建造模式,絕大多數在中國已經得到應用,BT、BOT、EPC等模式已經常見,無論是優秀建筑企業還是普通建筑企業都能嘗試這些模式,雖然不是每個企業都能熟練和高效運用。建筑工業化在一些企業的推動下,已經到了可以產品化的程度,遠大住工已經能建設成片的住宅小區,建筑工業化已經不再神秘,逐步進入建筑企業的建設過程、進入人們的生活。那么,2014年,中國建筑市場會如何?建筑業的競爭又會發生什么變化?
在我看來,2014年只是承前啟后的平常一年,人們沒有必要對未來過度悲觀或者過度樂觀,應該在逐步變化的過程中尋找2014年對于未來五年或者十年的意義,從變化的過程中尋找行業未來的趨勢。
2014年建筑業發展趨勢前瞻
就建筑業市場的總量,2014年中國建筑業將繼續增長,增速下降。中國建筑業市場增長曲線的最高點將是2009年到2013年,未來將逐步下降。正如我們常常探討的,建筑業發展與投資緊密相關,我們看到投資增長就能看到中國建筑業的增長。2013年,中國名義投資依然增長近20%,2014年中國經濟的主題是調結構、穩增長。在出口增長下降,消費難以高速增長的情況下,依靠投資來穩定經濟增長依然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主題之一,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短期很難擺脫的方式。宏觀研究者預計2014年中國經濟的增長會在7%-8%,投資增長會逐步降低,但很難降低到15%以下的增長速度,如果投資增速達到15%,則中國建筑業至少可能增長10%。
就建筑業發展的主題,2014年城鎮化和轉型升級依然是主題。主題一:城鎮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專題探討城鎮化,對城市群、中西部城鎮化以及小城鎮提出了明確的方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勾起了多少人的感慨。而在其他方面,逐步放開從1958年開始的戶口管理模式,也將實質化推動中國城鎮化的發展;中國城鎮化將從起步較早的區域逐步走向全國,從急功近利走向長遠,從形式走向內容,城鎮化將推動中國經濟、中國建筑業的發展:2014年,中國建筑業將從城鎮化的機遇中獲益。
主題二:轉型升級。轉型升級在很多人看來是空洞的看不見、摸不著的概念,然而只要看看我們的現實就知道企業為什么要轉型升級:第一是供求關系的改變。絕大多數的中國產業在中低端,而且供過于求。人們常常探討鋼鐵、水泥、玻璃等,其實在其他行業,供過于求的情況非常普遍,那怎么辦?必須加大研發、技術的投入,加大設計的投入,逐步讓中國各行業從中低端走向中高端,從長遠看走向高端,實現高中低三個層面的穩定結構,如果我們產業的金字塔只有底部、沒有上部,那么對于中國企業而言,就永遠處在落后和掙辛苦錢的狀態,最后的結局自然只有死亡。對于中國制造企業而言已經不是“能不能”,而是“好不好”“賺不賺”“久不久”的問題,煉1噸鋼掙1塊錢的產業是不可持續的。第二是中國生產要素成本的提升已經很難容納大量低端行業,勞動力、土地、水資源、礦產資源等方面的成本在不斷提升,粗放型、三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一低(低效益)的企業生存模式已經難以為繼,君不見不斷襲來的霧霾,君不見與環保局長游泳的賭局,可見對于絕大多數制造型企業而言,轉型升級是他們的唯一道路。
顯然,任何產業的轉型升級,都需要建筑業的服務,拆掉一個低效、建設一個高效的煉鋼高爐,需要建筑業;拆除一條低端、建設一條高效的生產線,需要建筑業……
就行業而言,制造業、房地產、基礎設施依然是2014年建筑企業的最大市場領域。2013年1-11月,制造業投資13.4萬億,同比增長18.6%;房地產投資7.7萬億,同比增長19.5%;基礎設施投資8.96萬億,增長22.9%。這三項投資占中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總量的77%。2014年,轉型升級依然會推動中國制造業的投資,而城鎮化將推動房地產和基礎設施固定資產的投資。在筆者看來,中國城市的發展主要在地面以上,我們建造了高樓,建造了高架,但是地下工程,尤其是城市的管網建設,需要投資的量依然巨大,中國的城市不能看起來像美女,運行起來問題多多,像弱智:一下暴雨,就城市淪陷;不能一旦人員入住,就污水四溢,因此基礎設施的投資在城鎮化完成之前,依然會有很大的空間。
就投資主體而言,在總體投資增長的同時,民間投資的比重將進一步提升。過去20年,投資主體發生深刻變化,民間的比重大幅度上升:最近7年,民間投資的比重從50%增長到2013年的63.5%,每年占比增長近2%。與此同時,國有投資逐步下降,從40%降低到33%,外商投資從10%降低到5.5%。投資主體的變化將影響中國建筑行業,行政的力量逐步減退,市場的力量逐步增長。從各類媒體的報道來看,絕大多數建筑行業的腐敗來自于國有投資,鐵路行業爆出丁書苗做中介、廚師做高鐵工程的丑聞,公路行業的眾多交通廳長頻頻出事,即使裝飾行業的事件也離不開政府工程,不斷出臺的各類制度、政策總是被繞過。與國有投資主體不同,民間投資的問題則主要出在資金不到位引起的拖欠或者不合理的壓價;就總體而言,外商投資的建設相對規范。可以預計,投資主體將進一步調整,民營的比重將進一步提升,甚至我們可以預見10年或者更長的時間,民間投資將達到80%以上;國有投資隨著反腐力度的增加,規范性也會增強;而中國各行業成熟的配套以及中國巨大的消費市場和消費市場的巨大潛力,依然會吸引外資進入,在占比下降的同時,投資總量依然增長。
就政策層面而言,2014年三中全會決定的作用將逐步顯現。政策層面,2014年最大的變化將來自于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其對建筑業的影響將逐步顯現,筆者將其總結為五個方面:投資主體的改變,政府與市場關系的改變,競爭格局的改變,大型建筑國企的分化,以及稅收制度改革、政府職能等配套改革,作為三中全會決定推進的第一年,我們相信2014年將開啟行業改革的第一步。
其他方面,政府工程減少,資金緊張。首先是政府工程的建設會進一步理性,建設的質量會進一步提升,非理性的形象工程隨著國家領導的群眾路線、官員對所作所為負責任等要求的逐步提高,質量替代數量。其次是李克強總理反復強調不再亂發鈔票,資金將會進一步緊張。對于建筑行業而言,無論是甲方的資金到位和資金支付都會面臨挑戰,而建筑企業自身在項目墊資以及BT/BOT項目上的攤子鋪得過大等將加劇企業自身的資金緊張。
總體上,對于一個巨大的中國建筑業市場,2014年我有一種棋到中盤的感覺,行業的格局似乎基本完成:行業的增長達到高峰,但在增長速度下降的同時總量依然持續增長;行業的競爭格局基本穩定,行業可以容納各類玩家,玩家彼此平常對待,或許在細分行業可能出現攪局者,但整個行業很難出現;商業模式也逐步為大家所熟悉,商業模式的操作決定于資源,而不是先知先覺;企業的競爭逐步回到市場、回到客戶,同樣建筑企業也逐步認識到自己不是任甲方宰割的綿羊,服務無限,宰割有限;政府逐步自覺縮回自己伸出的手腳,而少數無良的“公仆”要么出事、出局,要么在強大的反腐壓力面前“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行業的發展逐步回歸到他本來應該的面目。
建筑企業的應對思考
建筑行業發展棋到中盤,而建筑企業則處在馬拉松的征程上,路途不僅遙遠、競爭也很激烈,絕大多數的捷徑都被監管者堵住,企業能做的是把握好節奏、咬牙堅持、保證自身安全,回歸到正常贏得比賽的方式:精耕細作。2014年中國建筑企業和企業的領導者需要思考:
理性看待規模增長。就中國建筑行業而言,規模已經非常驚人,驚人的行業規模背后是驚人的企業規模。中型、小型企業,可以考慮在規模上進一步增長,在規模增長的同時,審視自身業務的合理性和競爭力;而大型、特大型建筑企業則需要更加理性審視規模的增長。筆者預計,2013年中國最大建筑企業的營業收入將接近7000億,在進入世界500強以后,規模的增長對于這些大型企業已經不再像當年那么重要,質的提升比量的累積意義更大;然而,建筑企業依然彌漫著規模的崇拜,筆者看到,一些集團、尤其是省級建工集團給下屬子分公司下指標很關注新簽合同、產值的增長,而下屬企業在沒有上繳利潤壓力的情況下,不斷地累積企業規模的冰山,當企業規模的冰山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這個冰山也許會崩塌,而崩塌的結局是苦澀的,就像馬拉松選手倒在最后的一公里,前功盡棄。或許2014年,中國建筑企業,尤其是大型企業,需要重新審視自己對規模增長的熱情。
回歸企業管理的實質。企業管理的實質是回歸到客戶、員工、股東、價值鏈上下游和社會的價值。認真審視與規模增長相關的各方面管理:銀行貸款的控制、員工數量的控制、組織效率的審視、人員效率的審視……在筆者看來,多數建筑企業在享受業務增長快樂的同時,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價,這些代價可能是犧牲企業未來,或者說企業未來需要為此付出巨大的代價,比如規模增長,效率下降;規模增長,效益流失;規模增長、風險提升;規模增長、負擔增大;規模增長,管理停滯……
企業需要回到管理的實質上來,向經營和管理要效益。中國建筑企業比較喜歡與國際企業在總體規模和總體效益上進行對比,在這一點上中國建筑股份已經毫無疑問塑造了中國建筑業的世界第一:規模第一、利潤總額第一,這是值得中國所有建筑人驕傲的成就;然而,換一個角度,從人均利潤和利潤率來看,同為世界級建筑企業的法國萬喜只有1.7萬人,人均利潤12萬歐元,利潤率10%;這些指標卻是中國建筑股份無法企及的,如果再加上國際化程度和其他的管理指標,中國建筑股份恐怕也很難排入世界前十,如果作為中國最優秀的建筑企業尚且如此,其他大型建筑企業與世界頂尖企業的差距可想而知。或許,2014年,中國建筑企業需要回到企業實質的經營上。
做好現金流管理。從年底與建筑企業領導者的溝通來看,很多企業出現了項目款比往年回收更加困難的現實情況,一些企業甚至依靠銀行的借款來維持企業的正常運營。甲方和項目選擇,在2014年可能成為建筑企業需要更加關注的問題,在經營中避免由于上下游企業的裸泳而導致建筑企業裸泳。與此同時,建筑企業需要慎重對待長線投資,如BT/BOT項目的選擇需要更加慎重,至少應該在企業現金流有保障的情況下進行項目投資。
開展海外布局。發展海外業務是中國建筑企業必須長遠考慮的布局,在中國建筑業新建高潮過去以后,中國建筑業更好的未來在海外。事實上,中國企業已經在海外取得了不俗的業績,超過1000億美元的營業收入、一些很有代表性的工程項目、幕墻行業已經具有一定的國際競爭力等。但就總體而言,國際化的程度和國際化的能力依然欠缺,跟著中國對外援助走、到落后地區尋找項目依然是中國建筑企業海外發展的主要選擇,言必稱非洲、中東,言必稱基礎設施,言必稱關系和援助,說明中國建筑業的海外之路依然艱難。
2014年,中國建筑企業需要做的事情依然很多,或許困難就在眼前,但建筑企業也無需抱著特級資質去干并不內行的新業務,城鎮化會繼續,產業的轉型升級會繼續,中國的建筑企業和制造業一樣,雖不在行業的高端,競爭力還是有的,這是我們堅定的信心。有人說,30年的房地產,100年的建筑業,行業未來的道路永遠會崎嶇不平,能堅持走下去的就是強者,這個群體也許是孤單的,只要你不倒在最后一公里,你就是最終的勝利者。
李福和:工程行業年會特聘專家、工程企業資深管理咨詢專家、多家工程建設企業外部董事及監事會主席、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清華大學總裁班特約講師。主要從事工程企業管理咨詢及培訓,研究領域包括企業改制、戰略管理、組織設計與流程優化、人力資源管理等,在行業期刊上發表數十篇專業論文,具有豐富的管理實踐經驗。
版權所有: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電話:010-68520349傳真:010-68570772郵編:10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