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意見”中我們能看到什么?
這個文件,我認為主要表達了三個觀點。
第一是市場化。讓市場配置資源是十八屆三中全會的重要精神之一,“意見”把建筑行業如何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放在顯著位置,這些措施包括:統一國內市場,消除區域和行業的進入壁壘;淡化建筑企業資質,使行業的競爭轉向能力競爭而非資質競爭;非國有投資自主選擇是否招標發包,降低交易費用、減少交易環節;工程造價體系與市場接軌,價格由市場說了算;總體上市場能解決的事情讓市場去辦,這些措施對建筑業建立信用經濟、契約經濟、客戶經濟將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第二是簡政放權。監管思路調整為以事前資質監管到事中和事后監管為重點。所謂百年大計、質量第一,“意見”強調重視質量和安全管理,管過程、管結果,對于龐大建筑市場的過程管理誰都不敢放松、人命關天;“意見”強調制度建設、責任追究和處罰。雖然我們仍然有理由擔心事中和事后的監管能否到位,但監管的思路在未來必然會轉變為法律制度的建設以及法律制度的嚴格執行,把監管轉移到正常的軌道上來,畢竟政府部門不太可能有這么多資源和精力來做監管,讓犯事者付出慘痛代價,教育潛在犯事者是通行的監管思路。
第三是發展方式的改變。“意見”試圖推進勞務和總包的結合,推動建筑企業更加重視技術能力建設,轉變工程承包模式,進而推動“建筑產業現代化”。
“意見”是對建筑業未來改革的大規劃,其細節還存在很多問題和不確定性,但是作為從業者,我們無需從文件本身去糾纏細節,我相信未來還會出臺很多與“意見”配套的細節文件,甚至涉及法律的調整,在“意見”和配套文件的執行中也會碰到各種問題,但至少方向是明確的。
從“意見”中建筑企業應該得到什么啟示?
行業環境變化需要建筑企業做出適當的反應。改革者的出發點是使行業形成優勝劣汰的健康競爭環境,最終實現建筑產品的系統低成本、高質量、科學化。作為行業獵食者的建筑企業必須回到能力建設上來,打鐵需要自身硬:通過客戶自主選擇、降低交易費用,這符合市場經濟的原則;通過事中事后監管、質量責任終身制,來提升質量;通過行業現代化的新思路提升建設模式、方式的科學性。顯然,這些都需要建筑企業從理念、經營模式到管理模式做出系統的調整。
建筑企業如何調整來適應環境?首先是在經營理念上回到市場、回到客戶。這本該是企業正常的選擇,撈一把就走的機會主義心態需要離我們遠去,隨著資質這種事前管理模式的逐步淡化,依靠資質吃飯的日子不再長久。理性回歸價值,過去依靠“低價競爭”、“先把項目拿下來再說”的做法也許不再奏效,優質優價、不鼓勵最低價中標、非國有投資取消招投標,建設行業上下游會形成更多的相互信賴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企業把活做好,掙正常的利潤,甲乙方互利互惠,正常的市場經濟的心態,無論是企業領導者還是項目經理,都需要回歸正常心。
采用聯營模式的企業,其經營模式的調整迫在眉睫,僅僅依靠資質的聯營模式將逐步失去競爭力。在資質管理的模式下,維護一個資質本身的成本也非常高,一些既有經營能力又有項目管理能力的項目老板,往往與有資質的企業結成利益聯盟,當資質管理逐步放開以后,資質的維護成本就會大大降低,項目老板失去了與聯營企業聯盟的基礎,讓市場回到其本來的面目是最公平的競爭。眼下,中國存在太多依靠資質吃飯的建筑企業,而這些企業的模式調整并不容易,或許“意見”的推進尚需時日,這些企業轉型還有機會。
其次是把在做和能做的事情做好。“意見”鼓勵建筑企業采用全自營模式,在保護建筑企業利益的同時,強調建筑企業、相關人員責任,建筑業的造假者或許需要天天提心吊膽,一旦出事,可能承擔“死有余辜”的責任。建筑企業和建筑人要贏得長遠的發展,唯有不斷提升能力、保持兢兢業業的態度、做好每時每刻的工作,這是正途,于國家、于行業、于企業、于自己、于客戶,這又何嘗不是好事?要成為卓越的建筑企業,就必須實現從技術、資金、安全質量等諸多環節的緊密配合。“意見”的出臺,對于卓越的建筑企業而言,可能是好事,他們贏得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同時也給他們帶來更多的創新機會。
政府的一小步,就是行業的一大步。“意見”把建筑業改革的大方向搞對了,未來其是否能產生效應依賴于操作細節的制訂和執行,或許有人會懷疑“意見”的推進,過去類似的文件太多,執行上多數都是走過場,但今天已經不同,相比政府治理腐敗的力度,“意見”的推進又算得了什么?
李福和:工程行業年會特聘專家、工程企業資深管理咨詢專家、多家工程建設企業外部董事及監事會主席、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清華大學總裁班特約講師。主要從事工程企業管理咨詢及培訓,研究領域包括企業改制、戰略管理、組織設計與流程優化、人力資源管理等,在行業期刊上發表數十篇專業論文,具有豐富的管理實踐經驗。
版權所有: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電話:010-68520349傳真:010-68570772郵編:10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