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業是人類最古老的產業。幾千年來,人類一直為能在地球上有尊嚴地、舒適地生活而奮斗,從有記錄的人類社會以來,建筑業就不自覺地承擔了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和精神雙重功能。綜合考察人類發展的歷史規律,建筑業與社會發展的相關度極高,建筑不僅僅具有功能性和藝術性,同時還背負著記錄人類文明和進步的光榮使命,是不同歷史階段社會意識和時代精神的符號。自古以來,一個國家或城市往往通過偉大的建筑或工程來展現國家的強盛,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當今世界的物質文化遺產都是我們建筑人和上帝共同創造的。中國30年的改革開放過程中,中國大地上成就了眾多令后人驕傲的偉大工程,不斷彰顯著我們的時代精神,也不斷記錄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足跡。
建筑企業的特點
復雜產品系統。復雜產品系統是指單件產品價值大、知識密集、顧客定制、成本高昂,用于生產消費或服務的資本品。這一概念是相對于低成本、大批量規模化生產的產品而言的。與大批量生產和銷售的產品不同,復雜產品系統都是由許多相互聯系的子系統組成的技術含量高、適用于特定客戶對象的產品。而且,其子系統本身往往就是復雜、高成本的產品。
復雜產品系統區別于大批量生產的特征可以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產品的價值量高。一個工業企業生產的產品價值可能也就幾萬、幾十萬元,但是復雜產品系統的價值往往是上億元、幾十億甚至上百億。
二是產品具有一次性,每件產品都不具有重復性,都會面臨新的問題,生產以單件或小批量的方式進行。這不同于工業化大批量生產。因此復雜產品系統生產的經濟性與大批量生產不同,大批量生產的經濟性來自于規模經濟,生產復雜產品系統的經濟性不僅來自于規模經濟,還來自于重復經濟。
三是定制成分較多,業主(用戶)更多地直接參與設計、生產過程,增加了生產的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測的風險。
復雜產品系統的營銷和生產過程與大批量生產企業有顯著的不同。大規模生產企業可以首先生產出產品,然后再投向市場,而不是首先得到客戶的允許再進行生產。復雜產品系統的生產企業則產品沒有生產出來以前,首先要讓業主確信企業有能力生產業主所需要的產品,要首先得到業主的認可,即在投標競標成功后才能進行產品設計,然后才能進入生產過程;因此企業的品牌、資質和技術能力對于企業能否在市場上生存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
生產復雜產品系統所面臨的風險。一是復雜產品系統生產過程中存在著高度不確定性。二是由于復雜產品系統具有一次性的特征,每次的設計生產只具有一次性,因此類似的錯誤可能會在其他產品的設計生產中重復出現,同類錯誤大多是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項目中不斷地重復,由于復雜產品系統價值巨大,重復出現的錯誤會造成巨大損失。因此,如何避免在不同的設計和生產中重復出現同樣類型的錯誤,如何避免由于重復錯誤帶來的風險或損失,是實現復雜產品系統實現重復經濟的關鍵。三是由于復雜產品系統定制成分較多,復雜產品系統的生產過程中業主會高度參與,而且生產建造往往要數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這期間外部環境會發生變化。
生產復雜產品系統的企業組織形式及其經濟效率實現方式。建筑產品屬于價值量高的復雜產品系統,建筑企業往往采用基于項目的組織結構。基于項目的組織的經濟性主要來自重復經濟,重復經濟就是在類似的項目中不犯同樣的錯誤。復雜產品系統的生產具有一次性,每個項目面臨的問題都不盡相同,但總有一些共同的東西,例如某些專業技術、施工方法、協調方式、項目組織方式等,總結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使得在企業所有項目中不重復類似的錯誤,就可以極大地提高企業的運作效率和盈利水平。因此,如何在不同項目中進行知識分享,是在基于項目的組織中實現重復經濟的關鍵。
基于項目的組織的問題在于,企業的生產活動是圍繞項目組織的,而每個項目都具有臨時性,項目經理和項目部成員集中于面對完成項目的巨大壓力,往往缺少總結保存和傳播知識和教訓的動因,而這些知識和經驗又是知識型企業最重要的資產。另一方面,企業是長久的,企業的長期利益在于保存和傳播有關知識和經驗,提高所有項目的盈利能力。因此,基于項目的組織存在項目的臨時性和企業的長久性之間的矛盾。要在基于項目的企業中實現重復經濟,就要建立起能夠利用重復經濟的組織結構和運作機制。
建筑企業的發展趨勢
遵循企業發展規律。無論是中國企業還是外國企業,無論是公有制企業還是非公有制企業,都具有企業的一般屬性和本質,如同白種人、黑種人、黃種人都具有人的共性一樣。依據企業成長理論,在成熟的市場經濟環境中,除了資源層中的關系資源和角色要素之外,企業在利用和優化組合資源、提高工作效率、追求內部治理結構的完善和產品質量的提高、吸取對企業有用的資本主義精神等方面是相同的。不論什么企業,都是在為他人創造價值的同時得到回報。因此,中國建筑企業要向西方先進企業學習,學習其高效率的資源利用、先進的管理制度和融合了資本主義精神的經營理念。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市場經濟的發展如同世間萬物之存在,皆有其內在運行的規律。過去我們以革命和運動的方式搞經濟建設,這是違背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的,唯有遵循客觀規律的發展才能喚醒中國這頭沉睡已久的東方雄獅。中國建筑企業首先要遵守作為企業所必須遵守的一般的市場準則,按照世界通用的游戲規則規范自身行為,遵守各國法律法規,與世界融為一體。
共贏的產權組合。市場經濟具有四個的要素:一是參與市場經濟的人都是具有道德的、獨立人格的人;二是交易主體的產權界定是清晰的;三是國家具有完備的法律以保證交易的公正性,維護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秩序;四是市場經濟中所有的交易都是自愿的。股權、產權的多元化、市場化、資本化是中國企業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從目前來看,世界大型企業集團治理的關鍵在于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世界500強企業的股東和經營者都是分開的。因此,從治理結構上看,不同所有制企業殊途同歸,核心在于企業家是否具有道德和獨立的人格。最好的情況是,讓市場忘掉或淡化背后的所有制。
中國建筑企業的未來走向一定是多種組合方式的混合體。一是從所有制結構看,可以是國有、民營、外資的組合;二是從產業鏈上看,可以是處于產業鏈上、中、下游企業的組合;三是從生態環境看,可以是同一產業內企業股權的合作,變競爭為合作與多贏;四是從地域經濟看,企業可以與地方政府及世界各地與中國友好的政府與城市進行全產業鏈的互助共贏合作;五是隨著中國改革的深入,中國建筑企業可以發展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合作,也可以發展與金融、投資銀行、咨詢全方位聯合的以資本為紐帶的合作。
隨著我國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企業作為基礎建設的投資主體已成為一種必然趨勢。越來越多的社會資本以BOT、BT等模式參與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國家在政策上也為企業高端進入基礎設施行業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使建筑企業的經營從勞動力密集型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的轉移成為可能,逐步將低附加值環節轉移,致力于總承包能力、資本運作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打造。如同自然界中的物種都有各自的生存習慣和生存方式,老虎山中行、魚兒水中游、鳥兒天上飛、老虎吃肉,飛鳥吃蟲,山羊吃草等等,每個物種都在其自身特殊的生長環境中具有各自的優勢。并且,同一食物體系的物種在時間和空間上有著不約而同的默契,以免因爭奪食物而造成不必要的傷亡,獅子白天獵食,老虎傍晚覓食,而狼則深夜出來果腹,彷如造物主提前安排的分工設定,讓強者只能在自己的生態領域成為強者。企業亦是如此,我們要不斷地尋找自身的生存空間,尋找我們在整個產業價值鏈中的位置,在產業鏈上按各自的能力進行精細分工,享受屬于自己的財富。
建筑的精神
仔細研究建筑史上的里程碑之作,會發現,它們幾乎構成了橫貫5000年人類文明史的宏大敘事。從遠古的金字塔、古羅馬角斗場、萬里長城到當代的三峽大壩、高速鐵路及聳立云霄的摩天大廈,在這些人類為自己所構筑的空間中,幾乎承載了每一個時代的全部信仰、社會情感和審美情趣。不同國家、不同時代的里程碑式的建筑,它們都帶著深刻的歷史烙印,默默展現著漫長歲月中一切寶貴的文明精華,令人無限遐想。我們不禁會問,人們是以一種什么樣的精神在構造這些建筑?馬克斯·韋伯曾言:“任何一項偉大的事業背后都有一種精神支撐”。那么支撐那些偉大建筑的精神是什么?當今社會上林林種種的建筑背后又是一種什么樣的精神在支撐呢?有人曾總結,世界上有三種人最具職業精神:一是傳教士,以完成上帝賦予的使命為天職,虔誠地希望能把上帝的恩惠傳播到世上每一個角落,故而能不畏艱險到達人跡罕至的原始部落傳經送道。二是武士、政治家,憑借著對土地、財富及政治利益的渴望與好奇,不畏艱險,將生命置之度外,不惜遠渡重洋,積極探索世界,征服四方。三是商人,具有追求財富的天性。這使得洛克菲勒公司能在20世紀初深入中國內陸推銷煤油燈;又如絲綢之路、茶馬古道,幾代人披荊斬棘,不懼生死,在曾川流不息,繁華輝煌的財富之路背后隱匿著多少驚心動魄、悲歡離合的故事。
世界建筑業協會主席曾說過:“我們建筑人是在人間建造天堂,是在地球上建造比我們生命更長的建筑藝術”。我們人類應該詩意般地棲居在大地上。我們選擇留什么樣的東西給世界,給我們的后人,是我們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仔細觀察歷史遺留的經典建筑,會發現最為牢固和最能體現時代特點的建筑物大體為三類:一是皇權建筑,它是權力和財富的紀念碑,以政治的權威高壓及對生命的藐視使人們不敢偷工減料。二是寺廟及宗教建筑,它是民眾信仰的一處物質載體,人們在宗教精神的感召下,懷著信仰和宗教熱情的激勵和對神靈的敬畏,以虔誠的心態對待建筑工作。三是民家大宅,如蘇州園林、喬家大院之類,主人是以一種對未來充滿信心,對價值的尊重以及想為后人留一些東西的心態來建筑家族的物質遺產和精神家園。
可見,正是這些建筑所承載的精神理念和價值追求,促使建筑者嚴格按照規范操作,使建筑物歷久彌新。3700多年前古巴比倫的《漢謨拉比法典》規定:建筑師建屋而工程不固,若其所建房屋倒毀,房主因而致死,則此建筑師應處死;倘若房主之子因而致死,則應殺此建筑師之子;若因為泥瓦匠的原因導致圍墻出現裂紋,該泥瓦匠應該用自己的銀子把圍墻加固。我國古人修橋時,讓匠人把名字刻于石頭上,以后哪塊石頭壞掉就把對應的匠人砍頭,于是上千年來都鮮見橋梁有質量問題。反觀現今,我們處在一個物質繁榮與精神焦慮共生共存的時代。人的行為往往基于三種心態:一為生存為賺錢,二為職業,三為事業。三種不同的心態產生不同的狀態、不同的狀態有不同的行為,不同的行為導致了不同的結果。正是第一種心態,導致中國建筑業一度成為腐敗的操作平臺,建筑從業者也成為腐敗和形象工程的執行者。建筑承載著人類文明和時代精神,每一個從業者的行為和心態都能在其身上清晰顯現。
企業是道德與合約的產物,對制度和規則的尊重是道德社會產生的基礎。所謂企業行為最終可以分析成為個人行為的整合,企業的產品是企業集體人格的延伸。每一個個體行為都會影響周圍的一群人,進而影響一個產業。中國古代士大夫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情懷。亞里士多德曾言:“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過去的歲月中,多少對科學的藐視、對文化和傳統的破壞、毛澤東時代的多少荒唐杰作、改革開放30年中多少摧毀本民族精美傳統建筑的事件,從來不缺少有本事、有智慧的知識分子參與其中,他們是魔影的化身。他們有權力而無尊嚴和人格,追求政治級別和金錢利益的越來越多,追求真理的卻越來越少。他們缺乏骨氣,被利益集團的金錢壓彎了脊梁,紙醉金迷迷失了他們的雙眼。明末清初名士顧炎武曾言:“士大夫之無恥是為國恥”。今天我們知識分子理當成為知識的載體、道德的楷模和社會良知的代言人,成為用知識和思想來呵護我們這個民族的時代精英。
我們的建筑精神應該是:一是責任。從業心態由單純盈利轉變為對產品質量的追求,有著以產品品質贏得社會尊重的責任感;二是使命。變職業為事業,將以工程為生提升為為事業而生,使之成為我們安身立命的事業,視建筑業為上帝賦予我們今生的使命;三是境界。把追求名利的原始動力轉變為在地球上留下永久建筑藝術的理想追求。建筑和城市之魂是文化,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的靈與肉的和諧是文化永恒的主題。建筑是對美的追求,而對真善美的追求是人類永遠的動力。
湯明:博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北京交通大學經管學院、交通運輸學院兼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兼職教授,中國鐵道學會理事,全國電力行業優秀企業家,國家發改委基礎產業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洛克菲勒財團中國顧問,2009年度中國建筑業十大領軍人物,2010年“新世紀十年—中國建筑業100位杰出貢獻企業家”,2011年度中國建筑業100位杰出貢獻企業家。
版權所有: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電話:010-68520349傳真:010-68570772郵編:10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