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是對企業成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的異質型人力資本,在企業成長的幕后無不凝聚著企業家無可置疑的智慧和作用。企業家的素養和能力是衡量企業家的重要標志。傳統管理學對企業家素養和能力的界定主要關注高超的社會智商、超群的直覺悟性等方面,缺乏全新的認知。根據筆者的總結,成功的企業家應具備以下五個方面素養和能力。
企業家的五種素養
企業只能在企業家的思維空間之內成長,企業的成長被其經營者所能達到的思維空間和全體員工的執行力所限制。企業發展的優劣取決于企業家是否具備知識、見識、境界、合適的方法及堅強的意志力五方面的素養。
知識。知識相當于廚師做菜的原材料,但不能死記硬背。會背菜譜的人不一定是好廚師,會背拳譜或者孫子兵法的人不一定是一流的軍事家。知識需要分開來學,合起來用,如王陽明所說:“真正的知識是從苦難中來,從千錘百煉中來。”同時,知識是創新的基礎。有一個形象的比喻:每個人擁有的知識如同一個島嶼,稱為“知識島”。島上是已有的知識,島的海岸線是無知的邊界,出了這條海岸線就是未知的知識。一個企業家的所作所為只能局限在自己知識島所能掌控的范圍內,島外行為只能屬于冒險式的投機。
在企業決策中,自私和無知是最大的風險。愚昧有四個來源:一,墨守成規;二,對權威盲從;三,無知群眾的判斷力;四,人類自以為是的劣根性。因此,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借助外腦。去年我在教育部講座上闡釋了一個觀點:1949年以來,中國的發展是由一群善良、高尚、無私的共產黨人用善良的愿望干了一系列的壞事,比如大躍進、文革、環境污染、拆遷,這些事情都是因為無知造成。
見識。見識源從個人的經歷而來。當下中國社會有個奇怪的現象:滿街都是才華橫溢的窮人和沒有文化的暴發戶。仔細研究發現,這些暴發戶雖無知識,卻往往具備了一夜暴富的見識或找到了中國轉型期的關鍵要素。如果把知識看成是一個島,見識就是一條線,見識就是走過的路,見過的事。
方法。即合理的路徑。“上山千條路,共仰一月高”,上山的路徑由自己選擇,但目的相同。有人問牛頓:為何你能發現上帝的秘密?他回答,因為我找到了正確的方法。盲人知道世界有黑白之分,但無法辨別黑白,即他有黑白之明,沒有黑白之識。意大利有個城市立法:禁止將金魚飼養在凹凸的魚缸內,否則金魚看到的是一個變形的世界。人類也是如此,我們帶著有色眼鏡看人,帶著手套觸摸物體,其實并沒有看到真實的世界,正如衣服遮蔽著身體,謊言也遮蔽著我們的頭腦和視線,往往形成自欺欺人或掩耳盜鈴式的盲目樂觀。美國西點軍校三個思考問題的方法:第一,理性的精神,要理性,不要盲從;第二,批判的精神,要從反方面思考問題;第三,用歷史的觀念看待事物。哈佛大學校訓:與真理同行。中國古人云“君有道則從君,君無道則從道”。這些都是強調方法的重要性。
境界。敵人與對手的層次決定了你的境界、層次和級別。企業家的境界決定了他站在什么高度思考問題。正如三個石匠的故事:有人問三個石匠為什么而工作,第一個石匠說我為賺錢謀生而工作,第二個石匠說我為了制造一個藝術品而工作,第三個石匠說我要建造一座教堂。人的境界不一樣,做事的心態完全不同。所謂戰略就是站在山頂思考,在山下開始行動。
意志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取得勝利的斯大林、丘吉爾、羅斯福等人都有著鋼鐵般的意志。比爾·蓋茨曾說:“所有為失敗找借口的人,都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懦夫。”金錢和權力猶如世界上美麗的女子,絕不會委身于萎靡不振的男子。
企業家的五種能力
大量研究證實,成功的企業家往往具備五方面的能力,這些能力導致企業是差異化生存還是依附性發展。差異化生存,即企業具備其他企業沒有的技術、模式;依附性發展相當于月亮圍繞地球轉,地球圍繞太陽轉。很多民營企業依附大企業生存,比如美國波音公司,全球有12000個企業為它服務。
發現市場的能力。對于一個企業而言,模糊不清的前景和正在開放的產業領域更有發展的機會。形勢完全明朗時,機會也隨之喪失。如果產業完全開放,大量競爭者就會蜂擁而至。企業必須不斷尋找在整個產業價值鏈中的位置,進而決定在哪一段贏利,像漁夫一樣,只在最適合自己的河流段下網。如果企業只關注在原有市場的競爭力而不尋求新的市場,必定難以持續發展,因為這種競爭力只能保證其在原有市場的地位。
計劃經濟時代中國雖然是在走自己的路,但仔細分析實際是全盤蘇聯模式。計劃經濟時代,企業不是市場的主體,而是任務的執行者。計劃經濟至市場經濟的轉型階段,企業經歷了一個由分配市場到尋找市場(早期)到創造市場再到創造價值獲得市場的過程。當中國的市場經濟日趨完善時,政府就要完成它的歷史使命,逐漸退出市場。從目前來看,我們正在向理性的、真正的市場經濟國家回歸,政府作為投資主體會越來越少,而企業取代政府成為投資主體已成為必然趨勢,這也是路橋集團當初決定做BT、BOT項目的原因。
知識、資本和人才是現代企業永恒的三個要素,也是我們要永遠高度關注和打造的核心要素。知識是企業發展的一系列工法、專利和核心技術的差異化生存;資本是資本運作能力,即資本能否以最便宜的、最容易的方式做事;人才與事業相適應,一流的事業一定是一流的人才去做。知識、資本和人才相結合,形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幫助企業搶占市場先機,抓住發展機遇。機遇是一種流動的資源,它只青睞那些做好準備的人。對目前的路橋集團而言,城鎮化和國際化是雙重機遇,也是我們的發展方向。
組合利用資源的能力。市場經濟有三優原則:第一,優化資源配置;第二,優勢互補;第三,優勝劣汰。所謂有效利用資源,是將一些看起來彼此不相關的事物加以組合,衍生出一種新生事物,進而使各種資源自身價值得到增值的過程。
最偉大的創新來自資源的組合。創新不同于創造發明,創新是把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重新組合引進到生產體系中,而企業發展正是不斷實現這種新的組合以最大限度提高競爭力,產生價值,創造利潤。資源并不能自動產生競爭優勢,要想讓資源能夠產生競爭優勢,形成核心競爭力,必須對不同類型資源進行有效整合。1959年,英國學者彭羅斯在其專著《企業成長理論》中指出:“企業的成長就是不斷挖掘未利用資源和對現有資源的重新整合。”企業家的核心職能是持續發現和實現有關資源的新的組合,帶領企業走得更遠。
發現、使用和管理人才的能力。世界上沒有不賺錢的行業,只有不會賺錢的人,好的事情要由合適的人執行。中國古人曾說:用師者王(尊奉真正賢能之人為老師,從而“王天下”成大功,比如秦孝公用商鞅,秦始皇用李斯);用友者霸(用和你能力一樣的人,對下屬如同兄弟朋友,招攬天下人才,成就一番事業,比如劉邦用張良,朱元璋用劉伯溫);用徒者亡(用能力比你差、言聽計從、唯唯諾諾、順人喜好的人,最終必然失敗,比如李自成用劉宗敏,洪秀全用楊秀清)。比爾·蓋茨曾言:“如果我們只是雇用那些不如我們的雇員,公司將逐漸成為侏儒。但如果我們雇用的員工總是能超越我們本身,有朝一日公司就會成為巨人。”成吉思汗的傳記中也記載著他是用最強悍的武士去征服新的土地,用老人、婦女和兒童去守衛已經奪得的城池。
以此反思水電工程局的人員布局,會發現并未實現人員的最佳配置。理論上當市場份額越大,投入的力量相應也越大,而長期以來我們還是將大量人力物力投入到已經很成熟的業務中。歐洲的騎士和貴族之所以受到尊重,是因為他們是在為部落和城邦創造增量。他們不用勞動,可一旦發生戰爭,騎士的責任就是去參與戰斗,征服新的土地。對于企業而言,能給企業帶來增量的人應該受到最大的尊重。我們的考核體系也應該隨之不斷改進。
重視思想的力量。閻錫山曾有一個觀點:“土匪打不過有組織的軍隊,有組織的軍隊打不過有主義的軍隊。”主義,意味著一種系統化的思想或理論,有主義實際是指有思想。正如一句名言“財富是一個人思考能力的產物,所有財富的成功都來源于正確的思考,任何行為都必須要有正確理論的指導。”為何中國共產黨的生命力有90年,是因為在任何一個關鍵時期,中國共產黨都有不斷創新的理論體系的支撐。早期有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之后有《論持久戰》、《論十大關系》,總之,中國共產黨始終非常重視思想的力量。希特勒《我的奮斗》,蔣介石《中國之命運》,都是他們各自指導性的思想。丘吉爾有句名言“英國可以沒有印度,但不能沒有莎士比亞”,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經濟學家羅納德·科斯指出“思想市場的缺位是中國經濟創新乏力的根本原因”,拿破侖曾言“世界上有兩種力量強大,一種是思想,一種是劍,而思想將最終戰勝劍”,都在強調思想的作用。企業家之間的競爭是思想力的競爭。
危機處理的能力。中國有兩句古話,一句是 “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另外一句是“前人造孽,后人遭殃”。我們對風險掌控得如何,實際就是我們讓后人乘涼還是遭殃的分水嶺。電建集團范集湘董事長告誡我們,路橋公司要做BT投資項目,有三個問題必須搞清楚:一是共贏點;二是自我審視,我們有沒有能力做;三是風險點,我們有無辦法對該項目進行全過程風險管控。如果傳統社會相當于以20km/h行駛的汽車,現代社會就是以100km/h馳騁的跑車,并且還要不斷轉彎,如何運行順暢就只能依托于“跑車”的兩大關鍵點:發動機與剎車。處理危機的能力就相當于合理運用剎車的能力。
綜上所述,企業家的素養和能力,構成企業成長的極限,決定著企業的興衰成敗。世界企業發展史告訴我們:一流的企業必須由一流的企業家來管理。因此,企業家是否具備上述素養和能力,決定了企業的層次和高度,是企業和企業家本人必須高度關注的關鍵課題。
湯明:博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北京交通大學經管學院、交通運輸學院兼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兼職教授,中國鐵道學會理事,全國電力行業優秀企業家,國家發改委基礎產業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洛克菲勒財團中國顧問,2009年度中國建筑業十大領軍人物,2010年“新世紀十年—中國建筑業100位杰出貢獻企業家”,2011年度中國建筑業100位杰出貢獻企業家。
版權所有: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電話:010-68520349傳真:010-68570772郵編:10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