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上午,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貫通儀式在西人工島舉行,標志著歷經四年34次“用心澆注”、“深海之吻”,港珠澳大橋核心控制性工程——海底沉管隧道全線貫通。這不僅意味著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全線貫通,也意味著攻克了今年年底具備通車條件的最后一道關鍵難關。屆時,開車從香港到珠海的時間,將由目前3小時縮減為30分鐘,粵港澳三地將更緊密連接在一起。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局長朱永靈,中國交建黨委副書記、副總裁陳云,中國交建總工程師、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總經理、總工程師林鳴及來自于監理、咨詢和中交二航局等參建單位代表共計300人參加了貫通儀式。
港珠澳大橋東連香港、西接珠海、澳門,全長55公里,集橋、島、隧為一體,是當今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因海面通航需要以及受空中航路限高影響,大橋穿越伶仃洋主航道部分采用了海底沉管隧道結構。海底隧道長6.7公里,最深處超過45米,其中沉管隧道長5664米,由33節巨型沉管和重達6120噸的“最終接頭”連接而成,每一節標準沉管長180米,重達8萬噸。島隧工程是大橋的控制性工程,是迄今世界長度最長、埋入海底最深、單個沉管體量最大、設計使用壽命最長、綜合技術難度最高的沉管隧道工程。
2011年5月,二航局建設者進駐伶仃洋,開始了建設世界最大沉管預制廠、生產世界最大沉管的征程。在長達7年的外海施工中,建設團隊肩負光榮使命,勇闖龍潭虎穴,立足自主攻關,持續攻堅創新, 開創了超大型曲線段沉管“工廠法”生產先河,創下了諸多工程奇跡:2012年2月8日,歷時47個小時,足尺模型試驗E0-S1節段混凝土澆筑完成,標志著港珠澳大橋沉管預制廠各方面條件已基本滿足施工要求,為管節沉管正式預制打下了堅實基礎;2012年8月7日,經過連續51小時的奮戰,E2-S5節段混凝土澆筑工作圓滿完成,首段世界最大的海底沉管正式誕生;2016年9月26日早上,伴隨著一片熱鬧的鞭炮聲,歷經20多小時鏖戰,完成最后一個沉管節段E29-S8混凝土澆筑施工,標志著港珠澳大橋沉管預制廠一號生產線圓滿完成沉管預制的歷史使命;2017年3月26日,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最終接頭混凝土澆筑順利完成,重達6000噸的國內首個“三明治沉管結構”正式出爐; 2017年6月17日晚,歷經整整12個小時的持續鏖戰,最終接頭基礎注漿各項指標達到設計要求,標志著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最終接頭基礎注漿海上大會戰任務告捷。每一節沉管預制都各有不同,每一次混凝土澆筑都是一次巨大的挑戰,正是全體建設者始終秉承“每一節都是第一節”的風險意識和“就是龍潭虎穴也要闖過去”的卓越勇氣,始終堅守和發揚“工匠精神”“鐵人精神”“科學家精神”,才澆筑成了世界上一條滴水不漏的沉管隧道,鑄就了超級工程的建設奇跡。
島隧工程建設的成就獲得了世界贊譽。世界著名沉管隧道專家、荷蘭TEC執行總裁Hans de wit先生指出:“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超越了任何以前的沉管隧道技術極限。因為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的實現,中國從一個沉管隧道技術的小國成為國際隧道行業沉管隧道技術的領軍國家之一。” 沉管隧道貫通后,島隧工程建設已全面轉入最后沖刺階段,二航局島隧項目部承擔著管內裝修、大斜面工程、瀝青道路工程等更為艱巨的建設任務。陳云副書記在發言中強調,越是緊張階段,越到工程后期,越要“用鐵的手腕抓牢安全”,越要“以工匠精神抓好品質”。
中國交建建設者要牢記使命,不忘初心,繼續保持高昂的戰斗激情和良好狀態,絕不耽誤一分一秒,又好又快地推進各項工作,全力實現大橋最終建設目標,為迎接十九大再創佳績,向全國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港珠澳大橋建成后,將成為連通粵港澳大灣區最便捷、最經濟、最有效的通道,將進一步加強港澳兩個特別行政區和粵西腹地的對接,增進珠江兩岸的緊密聯系,形成資源互補,助推粵港澳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
近年,現行資質管理制度的缺陷逐漸暴露,資質標準的不合理之處逐漸顯現,資質掛靠、違法分包和轉包等行為屢禁不止,擾亂了建筑市場的正常秩序。為此,各地建設主管部門、行業協會和廣大企業,交流了資質管理運行的現狀,提出資質標準修訂的相關建議。
工程建設網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管理案例 | 會議活動 | 施工企業管理雜志 | 我要投稿
版權所有: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施工企業管理》雜志社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四環西路186號漢威國際廣場二區9號樓5M層西區郵編:100070電話:010-68520349傳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 京ICP備09092133號-1 Copyright ?2000-2015 工程建設網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