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35年,堅持鄧小平的改革開放路線,使我們國有企業克服了各種困難,實現了超常規發展。回顧改革歷程,行政性推動、行政性輸血、行政性配置資源最終收效并不大,真正對國企發展產生動力、提高效益的,總是和改革有關。國有企業要深化改革,用改革促發展,用改革解難題,用改革使我們體制機制具有蓬勃的生機、充分的活力。對國企正在推進的改革實踐證明有效的要繼續堅持,對解決不徹底的問題要繼續深化改革,對新形勢下遇到的新壓力,要摒除行政之手的慣性思維,要在市場競爭的體制機制上尋求改革之道。
國企改革三個方向
堅定不移地堅持基本經濟制度。 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經濟特征,是保證我國經濟發展的社會主義方向,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決定因素。要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不動搖,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增強國有經濟的活力,控制力和影響力。要堅定不移搞活搞好國有企業,同時也要堅定不移地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真正實現公有制為主,多種所有制并存。
國企的有效組織形式是混合所有制。國有企業不是國有獨資企業,國有企業要通過股份制的方式,使國有資產、集體資產、外資資產等非公經濟的資產形成股權交叉,形成混合所有制。實證研究表明,引進多元化投資主體、股權適度分散帶來的是企業績效提高。混合所有制企業的董事會、監事會、管理層,是真正代表各種所有制股權利益的董事會、監事會、管理層。純國有獨資,政府容易干預。股權多元交叉,政府只能通過在董事會表達股東意愿,不再是直接的行政命令,不再是政企不分,這是改革的重要方向。
國企管理的核心是資本管理。 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對企業的監管不是管行業,也不是管產業,是管理國有資產。而國有資產管理的本質是管資本。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后,國資管理部門作為大股東,要考慮的是提高股本回報率,通過合理的資本運營,用盡量少的股本控制更多的資產,確保資本的利用有較高的回報,確保資本和債務之間有合理的平衡比例,債務負擔不能太重,否則現金流中斷資本就會成為壞賬。
改革重點是控制債務、補充資本
我國企業的債務風險遠高于政府債務風險。 美國政府債務與GDP之比是1.2:1,歐洲是1:1,日本是2.2:1。我國中央和地方政府債務22萬億,GDP52萬億,占比40%,即使漏賬也不超過50%,政府債務風險總體可控。但是,企業負債遠遠高于上述國家。美國企業債務占GDP40%,歐洲企業占GDP50%,日本企業債務占GDP70%。而我國企業債務有70多萬億,已經占GDP的120%。重慶企業債務比全國平均值略低,占GDP110%。重慶八大投資集團企業資產負債率在60%,民營企業在70%左右,房產企業的資產負債率更高。企業資產負債率始終處于高位運行,有風吹草動會引致系統性風險。
用市場化的方式補充國有企業資本。回顧國有企業35年改革的歷程,怎么解決資本金來源一直是宏觀、微觀領域頭疼的問題。上世紀80年代初期計劃經濟,沒有資本金概念;80年代中期,國家為解決國有企業沒有資本性積累的問題,實施利改稅,企業可以留存利潤45%,初步有資本金概念。為減輕企業負擔;80年代末改成33%;90年代走進市場經濟,企業資本金來源不足,依靠銀行借款,但市場化的銀行已不再是市政府的錢口袋,企業債務越來越重,達到80%、90%的負債,出現一些企業破產。
此后,通過破產關閉的國有資產1萬多億,債轉股的1萬多億,上市的1萬多億,國有企業補充了3萬億資本金,開始壯大。原則上政府的行政性資本輸入只針對公益類企業,對競爭類的企業政府不該再輸入資本。當下權益融資比債務融資要重要得多,要建立市場化的國企資本補充機制,企業保持正常的資產負債率,增長才是可持續的、健康的。
市場化資本補充機制的四種方式
企業留存利潤補充。 國有資本如果是有效投資,有經營利潤,不能全部上交,要留下部分利潤給企業補充資本金。補充的前提是企業要有利潤,所以要改善經營效益。從這個意義出發,國資管理部門的資本管理就是逐利。如果不作為資本管理,而作為行業主管就會失之偏頗,只要是市場競爭類的行業,資本退出也是可以的,用資本流動實現資本收益。
股票上市補充。 國有資本與戰略投資者、社會公眾股東的資本結合,建立起了企業長效的利益共享和風險分擔機制,也形成了再融資等市場化的持續資本補充機制。企業經營情況反映到市場,表現為股票價格,投資者的壓力成為企業發展的動力。資本市場為國有企業深化改革提供了寬闊的平臺,資本市場發展的20年就是國企改革深化的20年,多層次資本市場的發展更是給企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企業利用資本市場實現上市融資,務必要按照上市公司的要求進行改造和完善,決不能虛假上市,信息披露必須真實。
私募基金補充。 私募基金背后有母基金,私募基金的資本有的來自于保險(放心保)公司、有的來自于社保基金,有的來自于政府的引導資金等等。理論上我們的社保基金30%可轉為投資基金,保險公司也有30%可轉化,中國保險公司的資產余額有近7萬億,30%就是2萬億,社保基金有3萬億,30%就是9000億。以上都是和政府有關的資金,還有社會資金。國資管理部門可以組織部分資本金,如自己有20億,作為引導基金引導社會基金80億,100億投資國有企業集團優質項目,也相當于優化了國有系統的資產結構和資本結構。
股權轉讓補充。 以重慶國際信托為例,從2002年一直虧損到2007年,重慶市政府投入6億國有資本對其重組,資本從10億擴大到16億。目前,無論資本回報還是資產規模,都位居全國前列,年利潤在10億元以上,50%多的控股權就價值50多億,意欲購買者眾多。靚女先嫁,如果出售就等于補充了整體國有企業體系的資本金。
總之,市場化方式補充國有企業資本金,既降低了企業負債率,實現了可持續發展,也通過多元化的股份制合作,完善了企業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符合國際化和市場化的發展趨勢。一招棋活,全盤皆活,這就是改革的核心。(作者:重慶市人民政府市長 黃奇帆)
中國工程建設網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管理案例 | 會議活動 | 施工企業管理雜志 | 我要投稿
版權所有: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施工企業管理》雜志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外大街22號外經貿大廈6層東區郵編:100037電話:010-68520349傳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 京ICP備09092133號-1 Copyright ?2000-2015 中國工程建設網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