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企業標準化?根據有關標準的界定,它是“為在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范圍內獲得最佳秩序,對實際的或潛在的問題制定共同的和重復使用的規則的活動”(見國家標準GB/T15496- 2003《企業標準體系 要求》)。這里的“活動”,包括了這項標準中所提出的企業標準化工作的基本要求:①貫徹執行國家和地方有關標準化的法律、法規、方針政策,②建立并實施企業標準體系,③實施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④制定和實施企業標準,⑤對標準的實施進行監督檢查,⑥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⑦參加國內、國際有關標準化活動。
7項要求實際上已經指出了企業標準化的基本任務,但大部分內容卻在實踐中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那么,企業實施標準化應當做些什么、怎樣去做呢?
編制企業的標準體系表并據此形成企業的標準體系
標準化當然首先需要有標準。企業標準化活動中應形成為完成特定標準化功能且具有內在聯系的若干項標準所組成的標準體系,它們在企業內按其內在的聯系形成的科學的有機整體。這里的“內在聯系”是指標準體系內,各標準之間,具有縱向和橫向的聯系。其中縱向聯系是不同層次的聯系,是共性與個性的聯系;橫向聯系是協調和配套的聯系。所謂“完成特定標準化功能”是指每一項標準都是為了某種標準化的需要,具有特定的作用。也就是說,標準體系的建立是有組織進行的,并具有明確的目的性。標準體系內,各標準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相互作用形成一個系統。
建立這樣的體系的最有效途徑就是編制標準體系表。標準體系表是一種把標準體系內的標準,按照系統原則和層次結構,以一定形式排列起來的圖表,是標準化工作領域中,運用系統工程理論創造的一種科學的工作方法,是用科學的方式組織標準化工作的重要工具。通過企業標準體系表,使管理者對本企業的標準構成(包括企業現有的標準,規劃中需逐步完善但目前還沒有的標準,未來應發展的標準等)及標準相互之間的內在聯系(基礎標準、從屬標準、通用標準、專用標準及標準間的配套關系)一目了然,不僅為企業標準制訂和修訂工作提供了決策依據,同時也為企業提供了一套必須遵循的層次清楚的企業標準目錄,有利于管理者與歸口部門根據企業實際需要合理組織,協調開展企業標準的制定、修訂工作,提高標準化整體水平。編制標準體系表還有利于企業管理者適時地調整和加強企業標準化工作,有利于普及標準化科學知識,使員工能夠便捷地獲取與己相關的各項標準,員工行為有標可查,有標可依,從而實現企業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標準化。
標準是企業科研、生產和管理活動的依據,而一個完善的標準體系表是標準制(修)定的導向和依據性文件,通過體系表,企業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來審視企業管理的健全性。因此可以認為,編制企業標準體系表是建立科學、先進的企業標準體系的首要工作,它展示了企業現有、應有和預計發展標準的全面藍圖,是編制標準、制定修訂計劃的重要依據。編制企業標準體系表是企業標準化工作的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可惜這項工作被許多號稱已經“標準化”的企業忽略了。
標準體系表的結構形式一般可分為層次結構、功能歸口型結構和序列結構。一般而言,結構不同,功能也就不同,結構決定了系統的功能。國家標準GB/13017《企業標準體系表編制指南》推薦企業采用層次結構。
企業標準體系包括①基礎標準;②技術標準子體系,其中又包括涉及設計、采購、工藝、檢驗驗收試驗方法、測量檢驗和實驗設備等子子體系;③管理標準子體系,涉及經營綜合管理、設計開發與創新、采購管理、質量管理、設備基礎設施管理、測量檢驗試驗設備管理、安全/職業健康/環境、信息管理、體系評價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子子體系;④工作標準子體系,涉及決策層工作標準、管理層工作標準、操作人員工作標準等,明確相應崗位的任職條件、職責、職權,為人才的選撥、崗位聘用、培訓、績效考核等諸方面提供了依據。
為便于實施,還應在企業標準體系表的框架內編制企業標準體系明細表,它以表格的形式列出企業標準體系包含的全部標準清單。標準體系明細表的格式見表1。
表1:××(層次或序列編號)標準明細表
序號 |
標準代號和編碼 |
標準名稱 |
批準/實施日期 |
采用或對應的國際/國外標準號及采用關系 |
歸口管理部門 |
被代替/作廢標準號 |
|
|
|
|
|
|
|
企業標準體系表中的每一個方框均應單獨編制標準體系明細表,將方框內所包含的標準按標準代號和編號順序進行排列。編制標準體系明細表時,標準應一一細列出,排列有序,一般宜用Excel表編制,每一子體系均應另起一頁,納入現行有效標準和可以預見到的、將來發展需要的標準,標準名稱填寫應當完整。
有效地實施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
標準實施大致有5種形式:
直接采用國家、行業或地區標準。即直接引用標準中所規定的全部技術內容、毫無改動地實施,對重要的國家和行業基礎標準、方法標準、安全標準、衛生標準、環境保護標準必須完全實施。對于工程建設領域尤其如此。
壓縮選用國家、行業或地區標準。壓縮選用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對標準中規定的產品品種規格、參數等級等壓縮一部分,對允許采用的產品品種規格、參數等,在正式出版發行的標準上標注“選用”或“優選”標記,企業有關部門,按標準中規定的標記執行。二是編制《縮編手冊》,即把有關“原材料”“構配件”“結構要素”“通用工具”等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內容進行壓縮,將選用的部分匯編成冊。例如中南集團的《中南企業憲章》附件三所列的中南工藝、工法標準從基礎、主體、裝飾裝修、屋面、安裝等各分部工程的企業技術標準,大多為壓縮選用的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
對國家、行業或地區標準內容做補充后實施。當相關標準規定得比較概括、抽象、不便于操作時,可在不違背標準的實質內容和原則精神的條件下,作一些必要的補充規定,以利于貫徹實施,例如,通信施工行業標準YD5121-2010《通信線路工程驗收規范》6.3.3條和6.3.4條:“……光(電)纜掛鉤的間距應為500mm,允許偏差士30mm”,“在電桿兩側的第一只掛鉤應各距電桿250 mm ,允許偏差士20mm……”,這里只給出了質量標準,至于使用何種檢驗方法證明已完工程滿足了標準,在這項規范中卻沒有說明,在這種情況下,企業便應制訂檢驗方法的標準,否則項目部不知應如何對應滿足的數據進行檢驗。
自行制定并實施與其配套的企業標準。根據已有的國家、行業或地區標準的內容,自行制定實施,以便更全面有效地實施國家、行業或地區標準。例如JGJ130-2011規定了腳手架鋼管的外徑、壁厚、鋼管外表面銹蝕深度等質量標準(見表2),然而,對于抽樣及檢驗方法、組批原則等,在這項行業標準中均未給出相應規定,企業必須自行制定相應的配套標準,否則鋼管的進場檢驗將實際上無章可循。
制定高于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的企業標準。根據市場的需要制定并加以實施。
編制符合“標準”特點的企業標準
企業標準體系是企業內部技術標準(產品標準)、管理標準和工作標準的集成。標準體系的建立必須緊密圍繞實現企業的總方針總目標的要求,根據國家有關標準化的法律法規和國家、行業、地方的有關企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的強制性標準進行。
首先是應當編制哪些企業標準。
GB/T15496-2003《企業標準體系 要求》規定得很清楚:“企業標準體系應以技術標準體系為主體,以管理標準體系和工作標準體系相配套”,“企業標準體系內的標準應能滿足企業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的需要”,“管理標準體系、工作標準體系應能保證技術標準體系的實施”等等。可見,企業標準化的主體是技術標準的編制和實施,管理標準和工作標準為技術標準的實施發揮保證作用。
然而,一些企業僅僅部分完成了據稱是管理標準的制度和規定,就號稱“標準化”了。他們有意無意地忽略了技術標準,充其量只能說是實施了“管理標準化”。
企業標準中的技術標準包括哪些呢?筆者以為,至少應包括:
施工規范。工程建設領域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中的 “××××施工與驗收規范” 從2001年起施工規范的內容逐漸淡出,只余下質量驗收規范。這說明社會和用戶更加關心的是施工的結果,是工程的合格與否。至于施工企業以何種工藝、通過哪些過程去滿足質量要求,那是企業自己的事。例如GB50243《通風與空調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變成了《通風與空調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 50209《建筑地面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變為《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等等。而不同的企業可以執行不同的施工規范,不同的施工規范體現了不同的技術工藝水平,體現了企業之間施工能力的差異。因此,企業應將自身施工優勢和工藝特長轉化為企業施工規范,以此展示企業的實力。
檢驗方法標準。即規定用什么方法去檢測產品,包括對施工工序質量的檢驗、對建筑材料、工具用具的進場驗收等,如本文前述YD5121和JGJ130的情況。
工法。工法是“以工程為對象,工藝為核心,運用系統工程原理,把先進技術和科學管理結合起來,經過一定的工程實踐形成的綜合配套的施工方法”(引文見建設部建質[2005]145號文件《工程建設工法管理辦法》)。由于它是“以工藝為核心”的“施工方法”,因此可以認為“工法”是一種施工規范,指導和規定著企業的特有技術、訣竅的施工工藝、流程、材料、設備以及質量標準;當然,由于它“運用系統工程原理,把先進技術和科學管理結合起來”,因此又可以認為“工法”是一種管理規范,規范著企業如何組織特有的工藝技術的實施。正因如此,有的企業將它歸入技術標準,也有企業將它歸入管理標準,有的企業干脆單列出一個序列。不論如何處理,它的確兼具技術和管理的內容,可以認為是一種特有的技術標準。
安全技術規程。這是企業為防止和消除施工生產中的傷亡事故,保障勞動者安全而制定的標準規范,它往往是在國家或行業相關標準的基礎上補充完善后,根據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和需要編制的。例如,中建三局技術部門于2008年組織編制了工程局的《人工挖孔樁施工安全技術規程》、《深基坑施工施工安全技術規程》等5項安全技術規程,對部分已有的行業標準做了大量補充和完善。
企業標準中的管理標準應當說受到所有實施標準化的企業的重視,然而,一些企業僅僅是梳理了規章制度,以為這就是建立了管理標準體系。其實,管理標準從廣義上看固然也是一種制度,但其同規章制度畢竟是兩類不同的文件,見表2。
表2:管理標準同規章制度的區別
比較項目 |
管理標準 |
規章制度 |
思想方法不同 |
強調系統性,表現為最佳的整體效應,這個效應超過標準個體效應的總和 |
出于對個別事項管理的需要,不具備系統的特征,因而也不具有系統的整體效應 |
作用效果不同 |
事先制訂,預防為主 |
常常在管理實踐中發生某些偏差后才制訂,雖對今后不再重復發生有預防作用,但已屬亡羊補牢的性質 |
文件格式不同 |
具有特定的文體格式,一般應符合GB/T1.1的規定 |
較為靈活、多樣,一般表現為“紅頭文件” |
文件屬性不同 |
是標準體系的一個構成部分 |
屬于廣義法的范圍,是法的延伸 |
發布程序不同 |
制定標準過程要“經有關方面協商一致” |
無須協商,體現管理者意志 |
文件要素不同 |
應包括規范性要素和資料性要素 |
只需部分規范性要素即可 |
企業標準化活動之一是建立企業管理標準體系,僅僅靠梳理規章制度是不夠的。表3中提到的GB/T1是規范標準編制的系列標準,其中,GB/T1.1的名稱為《標準化工作導則 第1部分:標準的結構和編寫》。企業標準的結構和編寫當然也應當遵循這項標準的規定,雖然這只是一項推薦性標準,但其關于一項標準應包含的要素的規定是應當普遍遵守的。簡單說,一項標準中包含4類必備要素:規范性一般要素(如標準名稱、范圍、規范性引用文件等)、規范性技術要素(如術語、定義、符號、要求、規范性附錄等)、資料性概述要素(如標準的封面、目次、前言、引言等)、資料性補充要素(如資料性附錄、參考文獻、索引等)。一般的規章制度中是不必拘泥于這些規范性要求的。
適當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
標準化推動技術進步的途徑,一是將企業取得的技術成果通過標準的形式固定下起來,成為全公司的財富。標準本身就是科學技術與生產實踐結合的科技成果,又是組織生產、評價和衡量產品質量的技術依據,標準作為組織施工生產的依據,要實現高水平的技術性能要求,必然促使企業采用先進的施工技術、檢驗技術,這才既可保證施工質量,又可保證采購產品和分包工程的質量。二是通過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推動技術進步。國際標準是指由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和國際電信聯盟(ITU)所制定的標準以及國際標準化組織確認并公布的25個國際組織制定的標準;國外先進標準是指國際上有影響的區域標準、世界主要經濟發達國家的國家標準、國際上通用的團體標準和其他先進標準。國際標準反映了國際先進水平,它具有技術的先進性、完整性和實用性。采用和推廣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有利于吸收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也是提高產品質量和技術水平的重要手段。通過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還能及時了解國際上先進的生產技術,有利于有計劃、有步驟地改進設計、工藝、工裝、配置檢測手段,有目標地進行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從而促進企業的技術進步。某集團從上世紀80年代施工開始,便有意識地跟蹤相應的國外先進標準,包括美國焊接學會(AWS)、美國鋼結構學會(AISC)、美國試驗與材料學會(ASTM)以及日本鋼結構設計施工規范、歐洲ESSC壓型鋼板及冷彎板設計條例等。以AWS D1.1標準為例,從上世紀的1984版、1992版、1996版,直到最近的2004版、2008版,他們始終跟蹤著標準的發展,企業的技術研發也隨之不斷瞄準著新的高度,企業從起家時只有十余人的項目部,發展到擁有今天上千員工的企業集團,應當說采用國外先進標準在促進企業發展上發揮了巨大作用。
(作者:上海攀成德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 何成旗)
中國工程建設網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管理案例 | 會議活動 | 施工企業管理雜志 | 我要投稿
版權所有: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施工企業管理》雜志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外大街22號外經貿大廈6層東區郵編:100037電話:010-68520349傳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 京ICP備09092133號-1 Copyright ?2000-2015 中國工程建設網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