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BIM推廣遇到了一定的困難,從業者均知道BIM是一個好東西,都知道它即將改變整個建筑行業,但是一碰到BIM卻基本上都茫然無措。盡管BIM是建筑行業內的概念,但其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包含了眾多行業,需要從基層到領導層的互動與共同努力。
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專業技術團隊
團隊成員硬件素質要高。一是使底層員工明白公司推行BIM技術的決心,讓員工知道這是公司以后發展的趨勢,若不緊跟公司的發展節奏必將被淘汰。
二是讓公司員工自心底佩服BIM技術服務人員,只有這樣他們才會自發產生運用BIM技術的動力,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典型思維:像如此優秀的人都搞BIM,那BIM技術指定是異常重要),同樣也可以給公司員工一個引領示范作用,擺脫對BIM技術發展前景的顧慮。通俗一點便是選擇BIM團隊人員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放在鍋里便是菜。
三是從理論上講,推行難度越大,要求就越高。只有這樣底層從業人員的研發成果即便是達不到預期,也會高于平均水平。
四是分擔風險,同時集合智慧。有效分擔BIM主管人員身上的壓力,將BIM探索推廣過程中的風險有效分擔于每一個BIM團隊成員身上,同時也可發揮群體的智慧為BIM技術發展獻策獻力,集思廣益。
團隊人員具有一定的施工技術經驗。一是只有對建筑行業核心技術和核心管理方式足夠了解的人方可將BIM技術為我所用,為施工技術及施工管理服務。沒有施工技術經驗的人,即便做出一些成果,那也只能是華而不實的花架子,并不切合工程實際,不具有指導性。
二是可以從容應對底層員工對公司進行的欺瞞行為,并能夠利用專業理論對底層員工進行有效管理,讓員工心服口服,而不是通過行政高壓手段,造成民怨,進而形成對BIM技術的抗拒心理。
三是BIM并不僅僅是一個Revit軟件或者是其他的建模軟件,即便對Revit及相關軟件各項功能爛熟于心,不能將其與施工技術結合,現階段來說他只是相當于另外一個3Dmax軟件,對于施工行業技術提高有限。所以對于那些自稱會BIM的人,其實他們了解的也僅僅是一款軟件,以此濫竽充數,以次充好,僅為達到個人目的。如此,對于BIM技術在企業內部推廣,百害而無一利。
企業領導層應善于用人,學會用人。火車跑的快,全靠車頭帶。企業領導層應明白團隊中每一個人的水平高下,物盡其用。切忌分工不明,職責不清。
努力進行宣傳,消除BIM應用誤區
筆者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一直在公司(施工行業)下屬的各個分公司間巡回培訓,重點普及軟件知識及相關的BIM技術知識。通過進行培訓這一段時間以來的觀察、理解、反思、領悟,感到部分人員對BIM技術理解有一定的偏差,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BIM只是一款軟件,對于施工專業出身的人沒有必要抽出時間專門研究,只有那些學歷低,非本專業出身的人才會對BIM技術應用有所關注。目前確實存在一種情況,有一部分人對一款三維軟件(revit、3dmax、magicad等)有所了解就冒充“大師”,濫竽充數,或者是了解一部分BIM方面的知識,就自認為掌握BIM技術。如此一部分人擾亂了BIM技術行業良好的進取氛圍,對于推廣BIM技術產生了消極的示范作用,對于想研究應用BIM技術的人見到此類人,飽滿的積極性也會消退。每個新興技術的出現均會出現一批渾水摸魚的人善于抓住機會,從中分取一杯羹,我們應清楚,此部分人因對本行業知識沒有足夠的了解,不能將此門技術服務于整個行業的發展,會隨著此門技術的發展逐漸消弭。所以,要善于將此部分人與BIM區別開來,捉住建筑業革命的機遇,不要被此類人所干擾,也不要被BIM僅僅是一款建模軟件這樣的思維所困惑。
BIM技術萬能,可以解決施工過程中的一切問題,可以輕松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每一次的新技術革命,都會短時間內讓大家興奮異常,會不由自主的認為軟件萬能。很多施工企業老總一聽到 BIM就眼前一亮,說有了 BIM,我的好多東西就可以變成全自動的了。儼然把 BIM 當成了拯救建筑業甚至拯救地球的超人。很多施工企業基礎管理很差,項目管理一塌糊涂,成本的跑冒滴漏非常嚴重,以為引進了 BIM 就能夠脫胎換骨,瞬間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這顯然是犯了 BIM 萬能的邏輯錯誤。
其實 BIM 也好,其他的信息化技術手段也好,終歸都是一種技術工具、管理工具,最終都要靠人去駕馭和使用,人始終是他的靈魂,所以 BIM 是企業管理完善的錦上添花,而不是為管理低下企業雪中送炭。
自然,不管企業管理能力如何低下,一門前沿新技術對于企業管理的提升必然是有推動作用的。但是企業管理能力的高低不是僅僅通過縱向對比得出的,而是通過橫向對比,是從對本企業所處的行業中的位次進行對比所確定的,若本企業管理水平有所進步,但是其他競爭企業進步更大,相對來說企業管理水平仍舊沒有進步,企業管理水平仍舊沒有提升。因此,當企業遇到一門新技術,應抓住機遇努力推廣,借此保持住自己在行業中的位次,并努力向前進,從而提升自身競爭力,始終是自己領先其他競爭對手半個身位,促進企業發展壯大。在如今瞬息萬變的時代,必須努力向前沖刺,因為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理清思路,逐層實施,認真落實
之前很多人預言,BIM必將改變整個建筑行業的游戲規則,它必將開啟一個新的時代。筆者也認同此觀點,但是變革并不是突然實現的,他必然是內部發酵到一定程度之后自然發展的結果。在此我提出一條實現BIM技術的路子,僅供參考。很簡單,即是建筑行業和IT行業內的每個小行業做好自己的事情,再向對方行業滲透即可。拿施工行業舉個例子,施工行業從業人員要深入挖掘靠依據現有條件,究竟能實現多少BIM技術,可以實現的自己去做,靠自身能力實現不了的便尋求和IT行業合作。這便是集合兩者的優勢實現1+1>2的效果。
找準自己的需求,并分步、分層推進,循序漸進。一定不要追著 BIM 軟件功能走,而是要讓 BIM 軟件追著企業的需求走。也就是即便沒有BIM,我們施工企業的核心需求是什么?這里面可能要劃分一下層次,比如有企業級的需求、項目級的需求。
項目級的需求可能更關注到項目的進度、質量、成本、安全、工期等等,有的是技術層面的需求,比如三維技術交底,管線碰撞檢測等等。有的是項目管理需求,比如項目的成本合約、施工進度等等。所以在需求梳理的基礎上,應該規劃出企業推進實施 BIM 的步驟和層次,防止一哄而上。此項需要由項目管理人員具體實施,并且依靠個人研究就可以實現部分的應用,在這一部分應用上面堅決不能由等和靠。
企業級的需求無非就是財務的管理、招標采購的管理、成本合約管理等等。這一點牽扯的面較多,難度也較大,必須需由企業領導層負責具體實施,做好頂層設計,并且應在項目級應用已經進行的情況下方可易于推行。
由于 BIM 技術還不是一項人人皆知的標準工具,目前仍處在不斷的探索使用階段。所以基本的規劃應該是先從功能性應用入手,也就是先解決生產力的問題。提高某個崗位、某項工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比如三維技術交底,可以幫助施工技術人員很好的指導現場的施工,省去查找二維圖紙的麻煩。
隨著對每一項功能的熟練應用,慢慢會促使我們的管理思維和工作行為發生改變,這需要一個過程,不可一蹴而就。BIM 最開始改變的就是人的思維,從思維到行為,有時候需要漫長的過程。隨著每一個點的應用,基于 BIM 的數據模型信息會越來越豐富,一些工作方式方法也會隨之發生改變,自然會慢慢上升到項目級的管理應用層面。一旦項目級的管理基礎較為扎實之后,基于 BIM 的項目級管理與企業級的 ERP 互聯互通及企業項目管理系統(OA系統)融合是遲早的事情,也是大勢所趨。
將BIM技術應用層級逐層分解,并且分清具體的可以落實的人員,無論是在推行 BIM,還是推行其它信息化系統的時候,始終能夠做到心中有底。一切都緊緊圍繞本身的需求展開,避免陷入等和靠的邏輯,折騰了半天,不知道自己究竟想干什么。
深化自己的需求,并與外部軟件公司融合。目前階段,盡管BIM技術很火,可是無論是建筑施工企業還是軟件公司,均未于BIM技術中找準自己的位置,施工企業并不能有效的梳理出自己的需求,而軟件公司并不知道施工企業究竟有什么深層次的需要。
因此,施工企業與軟件公司融合,并互相對方需求是目前急于突破之處。施工企業基于逐層分解的需求,并將自己的需求有效反饋給軟件公司,通過兩者的激烈碰撞,使軟件公司開發出完全符合施工企業需求的軟件平臺(比如與ERP的融合,與OA系統的融合,或者隨著社會的發展會開發出其他的新型應用平臺)是一條有效的推廣BIM技術的路徑。
總之,施工企業推進 BIM 應用過程中必須認清兩點:一是目前 BIM 應用的基礎和現狀不可高估,二是 BIM 發展的速度不可低估。無論施工企業,還是其他參與項目建造的各方,都應理性看待 BIM 的發展,它的推廣實現一定不會一帆風順。這里面有軟件之間融合的問題、有 BIM 標準不統一的問題,也有 BIM 人才欠缺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受限于目前的工程建設體制(各個階段為了自己的利益相互割裂),大家對新技術的應用積極性參差不齊。但其他外部因素都是客觀因素,影響BIM技術推廣的最主要的因素還是自己,越是艱難的時候,就越要堅持,誰笑到最后,誰就會笑的越好。而 BIM 未來的美好前景是毋庸置疑的,眼光長遠的公司也必定可以借此機會提升自己在行業內的競爭力,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作者:中建八局第一建設有限公司 李超)
中國工程建設網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管理案例 | 會議活動 | 施工企業管理雜志 | 我要投稿
版權所有: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施工企業管理》雜志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外大街22號外經貿大廈6層東區郵編:100037電話:010-68520349傳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 京ICP備09092133號-1 Copyright ?2000-2015 中國工程建設網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