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以中高速、優結構、新動力、多挑戰為主要特征的“新常態”是中央高層對國家經濟形勢的清醒判斷和重要定義,對未來宏觀經濟政策導向有著決定性意義。新常態,實質上就是經濟發展告別過去傳統粗放的高速增長階段,進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續的中高速增長階段。作為施工企業,該如何科學認識新常態,學會適應新常態?謀定而動,行穩致遠。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實施轉型升級,通過轉變觀念、規范管理、依法治企、培育文化實現“四輪驅動”,確保企業持續穩定發展。
轉變觀念,主動轉型發展模式
思路決定出路,眼界決定境界。我們應看到,新常態表面上是增長速度的換擋,本質則是增長動力的轉換。施工企業要適應新常態,就必須確保企業改革發展進程始終與國家要求和宏觀形勢緊密結合,發展模式轉型重在提質增效、穩健增長。在發展思路上,應從要素投入驅動轉向技術創新驅動,以技術優勢取代低勞動力成本、低原材料成本與低環境成本優勢,不斷提升技術水平與產品質量,才能在行業同質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在戰略規劃上,要不斷優化公司治理,確立與中高速增長新常態相適應的戰略定位與運營模式,摒棄長期以來單純追求規模擴張和營收增長的以量取勝策略,轉而追求“實現實實在在沒有水分的增長”,使企業的規模與質量、速度與效益、增長與轉型達到新的平衡。
規范管理,實現經濟效益提升
轉變轉型轉軌,突圍突破突進。新常態,于國家而言,意味著經濟結構的深刻調整;于施工企業而言,則意味著要抓住結構調整帶來的機會,通過強化內部基礎管理實現經濟效益的提升,完成從“量”到“質”的轉變。一是要強化項目管理。工程項目是施工企業發展的根本,是各項管理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從管理精細化、操作標準化、消耗定量化、考核直觀化四方面著手,推動項目從粗放型管理向精細化管理的根本轉變,以降低成本,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二是要加強人力資源管理,完善激勵約束機制,在嚴格管理的氛圍下,倡導企業內部形成良好的人文環境和管理環境,實現員工與企業共同成長。三是要重視風險管理,要樹立風險意識,依據市場環境變化和內部管理實際,積極實施管理創新、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不斷改進和完善企業內控體系。四是要隨環境的變化及時調整組織結構。環境的變動與組織結構的創新是互動的,在不同發展階段,企業都要能根據具體發展策略來變革企業的組織結構,只有這樣,企業才能在經濟新常態下實現持續科學發展。
依法治企,推進黨風廉政建設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十八屆四中全會首次關注依法治國,而在依法治國的框架下,依法治企將成為國有施工企業管理的新常態。一是要通過嚴格執法、執紀,建立權責明確、內部制衡的管理機制,消除易滋生腐敗的溫床。二是要充分發揮紀委職責,通過紀委對人、監察對事、審計對財,“三位一體”嵌入企業生產鏈條的各個環節,實現全過程監察,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三是要加大普法宣傳力度,讓企業員工知法懂法,能夠運用法律、制度捍衛自身權益和企業利益。四是企業領導人要帶頭遵章守紀,讓法治觀念深入人心。依法治企,必須在依法治國的整體架構上實施法治化管理,實現產權管理和運作的科學化,在法治的常態下實現企業的利益最大化。
培育文化,聚合企業發展正能量
企業歸根到底是人的組織。在制度和理性之外,要想調動人、激勵人、凝聚人,唯有文化。文化是企業管理的更高境界,也是效率和利潤的新來源。一是要培育勇于變革的文化。新常態下,面對錯綜復雜的形勢,變革將成為企業永恒的主題,而變革的實施,有賴于文化的引領、共識的凝聚,只有把與時俱進、主動變革的精神融入到血脈當中,企業才能更好地適應新常態。二是要保持文化的靈活性。企業要能不斷適應瞬息萬變的大環境,不斷調整自己的戰略和重點,適時將調整的價值觀、目標和方向傳達下去,才能聚合企業發展正能量,在奔跑中系好鞋帶,在奔跑中調整姿態。
新常態充滿了辯證性,既有“變革帶來的痛苦”,也有“發展帶來的希望”。作為身處中國經濟新常態帶來的轉捩點和起跑線上的施工企業,只要積極應對,勇于擔當,干到實處,就能化挑戰為機遇,贏得先機和未來。
上一篇:讓夢想繼續前行
下一篇:精細管理,固本培元
繼財政部公布30個PPP示范項目之后,多個省、市相繼推出了PPP項目計劃。根據中國擬在建項目網數據統計,截至2014年底,已有福建、青海、安徽、江蘇、重慶、安徽公布了首批PPP項目計劃,涉及項目600多個,總投資已超萬億元。從目前已掌握的福建、湖南、安徽等地區PPP項目詳細情況來看,環保、交通和市政基礎設施是主要涉及領域,主要項目類型則集中在污水處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