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黨和國家實施的重大發展戰略,近日發布的《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環渤海地區合作發展綱要》都把山西納入其中——
這是一條晝夜奔騰不息的煤炭長河,它的上游是煤炭儲量達6000多億噸的貨源地,下游是世界最大的煤炭外運港秦皇島港,是目前世界上運量最大、行車密度最高的鐵路線路,它就是大秦鐵路。自我省大同市至河北省秦皇島市,縱貫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全長653千米,大秦鐵路是我國西煤東運的主要通道之一,其運量早在2010年就已突破4億噸。全國原煤產量中的10%、全國鐵路煤炭運量中的20%、西煤東運40%的份額,都靠大秦鐵路來運輸,它為國家電網5大發電公司、349家主要電廠、10大鋼鐵公司,26個省市自治區的6000多家大中型企業和上億城鎮居民輸送生產生活用煤。
“北京城鎮居民家庭每3盞電燈中,至少有1盞是靠大秦鐵路輸送的電煤發電點亮的。”這個比方僅僅是山西與北京能源供給關系方面的一個縮影。
從今以后,山西與京津冀地區,乃至整個環渤海區域這種密切聯系不僅僅體現在能源方面,將在更多方面、更多領域上升為國家戰略。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下發《環渤海地區合作發展綱要》;在此之前的今年9月15日,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貫徹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分工方案》。這兩個發展綱要是我國在新常態下的重大發展戰略,并都將我省納入其中,顯示出黨中央和國務院對山西、對山西人民、對山西發展的重視、關心和支持,也是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上下努力工作、積極爭取的結果。
可以說,繼2010年12月,國務院批準設立“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以來,山西又一次迎來了最重要的發展機遇!
在全省實施“六大發展”戰略,加快富民強省步伐的關鍵時期,在全省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經濟發展面臨改革開放以來最嚴峻形勢的緊要關頭,這樣的機遇無疑是一場及時雨、一劑強心針,對于在困難面前激流勇進、滾石爬坡的山西來說,顯得彌足珍貴。
“不東不西”的山西,以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區位優勢和產業分工又一次昂首融入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的格局中。
重大機遇:依托京津冀協同發展,全面促進環渤海地區共同發展,打造中國經濟增長和轉型升級新引擎,是目前對我省影響最直接、最有效、最現實的國家戰略
時代發展的步伐在不斷加快,不進則退。
時間回溯至改革開放初期,作為一個經濟發展比較的相對起點,當時全省經濟社會發展能力超過全國平均水平,而像這樣在平均線以上的經濟數據在我省上世紀九十年代還時有出現,這說明當時山西經濟水平不僅并不落后于其他省,在經濟存量上還具有一定優勢。
然而,一份中部六省社會發展能力比較研究報告顯示,在1978年以后的20年間,從位次區間變化來看,山西在六省中變動幅度較大,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的穩定性和持續性較差,并且在劇烈變動中位次不斷后移。
將視線拉回至近十年,2005年我省地區生產總值為4121.2億元,在中部六省中僅比江西略高,2015年前三季度統計數據顯示,我省GDP增速為2.8%,在全國排在倒數位置。
彼時巨大的資源和經濟存量優勢,在此時成為不能輕裝前進的發展羈絆。
改革開放以來,東南沿海地區是最先發展起來的區域,其優惠政策不勝枚舉,力度空前,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輝煌成就。隨著東西部地區發展差距的歷史存在和過分擴大,并逐漸成為一個困擾中國經濟和社會健康發展的全局性問題,2000年10月,十五屆五中全會把實施西部大開發、促進地區協調發展作為一項戰略任務。
而這些對東南沿海和西部地區發展產生巨大推動作用的重大戰略并沒有將山西劃入發展的“勢力范疇”。所以,一段時間,“不東不西”這樣自嘲的話語在坊間時有流傳,失落情緒溢于言表,遺憾于我省在國家戰略中既沒被劃進西部,也靠不上東部,老工業基地振興也不包含山西,即使是在國家實施“中部崛起”戰略之后,我省因為地理位置、歷史因素以及資源稟賦上的特殊性,依然難以擺脫一定的區域困境。
時至今日,類似的負能量情緒,可以休矣。 依托京津冀協同發展,全面促進環渤海地區共同發展,打造中國經濟增長和轉型升級新引擎,就現階段而言,是對我省影響最直接、最有效、最現實的國家戰略。這兩大《綱要》明確了我省的戰略地位、發展布局、建設規劃等許多重大問題。對于山西來說影響深遠,意義重大,作用非凡。
抓住這一重大機遇,有利于我省拓展發展空間,在更高層面、更大平臺上謀劃轉型發展;有利于我省充分發揮區位優勢,提升在全國區域戰略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我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深入推進綜改區建設,發揮資源優勢,促進國家新型能源基地、清潔能源基地建設;有利于我省消除科技創新短板,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優化要素結構;有利于我省提升區域發展的內聚力和向心力,完善基礎設施和改善生態環境,增強社會經濟承載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快推進“六大發展”,早日實現富民強省大目標。
把握機遇:需要總攬全局的高端思路,運籌帷幄的通達眼界,迎難而上的卓絕勇氣,這樣才能走在機遇前面,在更高層面、更大平臺上謀劃轉型發展
機遇是指有利于自身發展的時機、境遇和形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下,順應大趨勢,融入區域協同發展的大格局,借助國家發展戰略的強力引擎,對于一個地方、一個區域的發展至關重要。以陜西省為例,其統計局發布的相關報告顯示,在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后的10年間,也就是1999年-2008年,陜西省地區生產總值翻了兩番,達到6000億元,這十年成為陜西省歷史上發展步伐最快的十年。
在黨和國家“一帶一路”的宏大背景下,作為事關改革開放和區域協調發展大局的兩大《綱要》,使京津冀協同發展與環渤海地區合作發展一脈相承、相互銜接。京津冀是環渤海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環渤海地區合作發展的中心區,也是重要引領和關鍵引擎。同時,環渤海地區在統籌東中西、協調南北方,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中具有特殊重要作用,能有效拓展京津冀協同發展空間,增強輻射帶動能力。
京津冀協同發展,對于我省最重要、最直接的利好在于提升晉北區域發展能力。日前,大同到張家口的大張高鐵客專項目已獲得國家明確批復,即將開工建設,預計2019年之前建成通車。屆時,大同到張家口僅需 40分鐘,大同到北京一個多小時,這為大同有效承接京津冀產業轉移,與河北,更重要的是與北京融合一體發展帶來難得機遇。
大同活,則晉北活;晉北活,則可有效帶動晉中乃至全省的發展。
環渤海地區除了京津冀區域還涵蓋山西、內蒙古、遼寧、山東4省(區、市),2014年末常住人口3.14億人,地區生產總值18.5萬億元,分別占全國的23%和27%,是最具綜合優勢和發展潛力的經濟增長極之一。各區域之間資源稟賦互補性強、產業梯度層次明顯、合作開放優勢突出,能夠賦予我省更廣闊的合作發展空間。
在《環渤海地區合作發展綱要》中提出的“一軸”,就是要推動青島、濟南、石家莊、太原的發展;提出的“三大區域”,就是太原城市群,晉陜豫金三角區域,烏蘭察布、大同、張家口區域合作;提出的“一個基金”,就是由京津冀、遼寧、山東、山西、內蒙古七個省區市共同投資建立環渤海合作發展基金;提出的 “四大基地”,就是煤電基地、煤炭基地、煤化工基地、清潔能源輸出基地。山西在其中的地位和分量顯而易見。
對于山西而言,把握這次難得的歷史機遇,發揮我省在連接“一帶一路”和京津冀協同發展兩大國家戰略的樞紐地位,促進全省社會經濟轉型和綜合競爭力提升,需要總攬全局的高端思路,運籌帷幄的通達眼界,迎難而上的卓絕勇氣,才能走在機遇前面,在更高層面、更大平臺上謀劃轉型發展。
抓住機遇:借勢發展、融合發展、開放發展是我省在重要機遇下的重大歷史使命
從“不東不西”到“東引西進”再到“承東啟西”,當重大機遇又一次降臨山西,我們需要的是緊緊抓住機遇而不是讓機遇再一次從我們身邊溜走,需要的是依托優勢、找準定位,用我們的智慧和努力,把機遇真正變為富民強省的美好現實。
山西位于內陸協作區,既是保障環渤海地區持續發展的戰略空間和強力支撐,又是環渤海地區與中西部、東北地區聯動發展的重要平臺和聯系紐帶,要充分發揮貫通東西、連接南北的區位優勢和戰略支點作用,立足于環渤海經濟圈西部門戶的區域定位,做好陸路絲綢之路能源經濟帶與京津冀有效對接的橋梁紐帶。
從“尷尬”的地理位置到被納入兩大區域合作發展,我省要利用自身的區位優勢和能源產業優勢,不斷優化發展定位。在強化能源保障和推進產業轉移承接上,我省應當掌握煤炭等資源話語權,在全球煤炭資源流動與配置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并力爭成為礦物質產業低碳化和碳材料制造基地,將山西從單純的能源生產基地轉變為輻射歐亞大陸的能源加工和集散中心。與此同時,對接京津新興產業,拓展合作領域和空間。
要從山西實際出發,練好內功,主動作為。進一步彰顯地區能源保障和生態屏障功能,進一步促進資源利用最優化、整體功能最大化,加快提升自身發展實力和綜合競爭力,加快對外大通道和樞紐平臺建設,增強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戰略支點傳承能力,高起點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當前,全省經濟下行壓力很大,經濟形勢嚴峻復雜,經濟發展動力不足。此時,兩大《綱要》的實施對于全省經濟猶如一針“強心劑”,給山西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但我們同時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機遇,只偏愛那些有準備的人。機遇不能包打天下、替代一切。面對重重困難,實現《綱要》繪制的宏偉藍圖的過程不會一蹴而就。全省上下要緊抓機遇,痛下決心,轉變方式,以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為統領,將“兩篇大文章”“三大突破”“六大發展”落到實處,變壓力為動力,合力推動我省借勢發展、融合發展、開放發展,走出困境。
這樣,才能不辜負時代賜予我們的重要機遇,完成歷史賦予我們的重要使命。
工程建設網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管理案例 | 會議活動 | 施工企業管理雜志 | 我要投稿
版權所有: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施工企業管理》雜志社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四環西路186號漢威國際廣場二區9號樓5M層西區郵編:100070電話:010-68520349傳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 京ICP備09092133號-1 Copyright ?2000-2015 工程建設網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