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推動全國啟動了新一輪的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深化企業改革從目前大環境看是企業未來生存和發展的必經之路,但是伴隨著每次改革都會與之俱來很多矛盾如:改革的方向、改革的措施、改革的效果、改革的初衷等等。作為一個有著60多年歷史淵源的老企業、大企業,全局整體性去改革不可避免會存在一定的困難,甚至可能讓我們找不著改革的方向,為此我們可以轉換思路,試著化整為零,以點帶面的形式推進企業改革。
我覺得企業全面深化改革,應以項目精細化管理為抓手,“圍繞一個中心、抓住兩個基本點、把控三個重點、落實四個要素”,即:以“工程項目經營管理”為中心,以“全面預算管理”和“精細化管理”為基本點,以“把握進度、控制成本、二次經營”為重點,以“技術、系統、定額、變更”為要素。
首先作為一個企業,企業的未來發展高度離不開自身的經營情況,而施工企業有它自身的特殊性,它的經營情況和收入來源取決于眾多基層項目部個體的經濟效益。對此我們可以返璞歸真,一切從源頭做起,將企業的改革圍繞“如何更好監管項目、最大化實現項目經濟效益”這個中心展開。以工程項目管理為中心,提高項目的運作質量作為深化企業改革的切入點,以如何更好的掌控項目部作為改革方向,以項目部獲得更好的經營效益為改革最終歸宿。
從長期的項目管理經驗中我們可以總結出:一個項目管理的核心是如何把控“進度、質量、成本”三者的關系,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項目部慣性的偏重于“進度”和“質量”而忽視了“成本”的控制或者沒有很好的手段去控制,造成普遍利潤水平較低,甚至虧損的狀況,出現“沒活著急,有活更著急”的情況。我們管控的目的正是通過有效的管理方式達到提高項目整體運行效率和提高經濟效益的效果。這就涉及到一個管理的問題,如何管理,如何有效地管理?何為管理,管理的定義是:管理是為了實現某種目的而進行的決策、計劃、組織、指導、實施、控制的過程,它的目的是效率和效益。通過全局多年“三標一體”、“項目管理認證”、“內控體系”工作的開展,項目的整體運行變得高效又制度化,但項目的高效的運轉不一定就會帶來期望的經濟效益,從“利潤額=工程合同額-成本額”的公式中,我們可以得出,最優的利潤應該是在既定工期驗收通過的情況下,高的(總)工程額與低(總)成本額的差值,這又回歸到把握進度、二次經營、控制成本的思路上來。我們在全局項目推行“精細化管理”, “精細化管理”的目標是去除以往粗放式管理方法,使組織管理各單元精確、高效、協同和持續運行;“全面預算管理”旨在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完善內控體系建設,強化項目過程管控,深化精細化、標準化管理,提高項目盈利水平。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由粗放式管理到精細化管理,是衡量一個企業成熟的標志;而由單方面的財務管理到全面預算管理,是一個企業成功的標志。
緊扣“把握進度、控制成本、二次經營”三個重點的是四個要素“技術、材料、定額、變更”,很容易理解“把控進度”和“技術”、“二次經營”和“變更”的關系,下面筆者就“控制成本”與“系統”、“材料”三者引申一下,就公司運用“施工項目成本管理系統”和構建“內部定額體系”的可行性進行探究。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上的創新與應用也可以成為企業改革的一部分。為了實現建筑企業更好的對“成本”進行監管的需求,“工程項目成本管理系統”應運而生,雖然該系統市場上有眾多版本,但是萬變不離其宗,該系統是參照國家《建設工程項目管理規范》標準,以合同預算、施工預算、計劃消耗、實際消耗等“四算對比”為經營盈虧分析手段,以項目成本管理為核心,通過對計劃、預算、合同、分包、勞務、機械、材料、財務等的全方面管理,從而實現對施工企業項目成本的有效控制。管理系統能對施工過程發生的成本進行全面、詳細和實時的跟蹤監控。系統對人工、材料、機械、管理制度等直接和間接成本費用進行“格式化”設置。在管理中實時、自動把實際發生的成本,與責任成本進行比對,當超成本時,系統均在第一時間預警,形成了消耗有定額、成本控制標準化的管理體系。同時,系統根據項目管理設置的“格式化”管理規定,自動對人工、材料、機械、管理等成本費用往來詳細記錄、匯總,為管理者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
構建企業內部定額體系是企業進行經營和進行成本核算的依據,是企業進行科學管理、開展技術創新促進企業技術進步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有效控制造價的手段。承攬了建設工程項目,它的中標價就形成了合同價,在施工的每個分部分項的工作內容中由企業內部定額所規定的人工、材料、機械的消耗量就形成了控制和考核成本的量化了的數據,同時反過來又可以檢驗所規定的消耗量是否準確,是否還可以通過改進施工組織、提高施工技術水平來挖掘潛力、降低成本、充分發揮投資效益;建立企業內部定額,實施按工程量清單計價招標,業主的標底價僅作為市場參考價,這樣就淡化了標底價的作用,提高了企業自身的競爭力。
總之,深入企業改革是大勢所趨,我們只有一開始把握住改革的方向,有針對性的帶著目的去變革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中鐵一局集團有限公司廣州分公司 蔣 赟
工程建設網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管理案例 | 會議活動 | 施工企業管理雜志 | 我要投稿
版權所有: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施工企業管理》雜志社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四環西路186號漢威國際廣場二區9號樓5M層西區郵編:100070電話:010-68520349傳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 京ICP備09092133號-1 Copyright ?2000-2015 工程建設網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