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年奮斗,一朝夢圓。近日,廈漳兩地人民盼望已久、凝聚大橋建設者近四年拼搏的廈漳跨海大橋正式通車運營。
一橋連兩地。大橋把廈門海滄和漳州開發區緊緊相連,使得兩地從原本陸地繞行2個小時直接縮短為現在的30分鐘,成為兩地民眾方便往來的新通路;
一橋聯兩地。大橋加速推進了廈漳交通一體化建設,將有效推動兩地產業及市場一體化發展,成為兩地經濟“無縫鏈接”的新通路。
一橋跨越南北,不僅連通了廈門灣兩岸,更是連接起廈漳兩地人民攜手同心、謀求跨越的兄弟情誼,承載著廈漳同城化發展的未來和希望。
通力協作為大橋建設提供保障
廈漳跨海大橋由招商局集團、廈門市、漳州市和福建省高速公路有限責任公司出資建設,工程涉及兩地四方,需要協調的事情更是牽涉到方方面面。盡管如此繁瑣,大橋自始至終順利實現各節點目標,比國家發改委批準的建設工期提前約9個月交工。“為何會如此順利和快速?福建廈漳大橋有限公司常務副經理郭建輝給出了有力的回答:“這是大家緊密配合的結果,這一光榮屬于為大橋付出艱辛的每一個人。”
立項、審批、征地等前期工作只有快而有效地做好,大橋才能順利開工。由于廈漳跨海大橋建設涉及部門50多個,沿途成規模的涉橋企業8家,涉橋鄉鎮8個,要維護好各方利益,協調難度比其他工程大了許多。2007年廈、漳和漳州開發區兩地三方組成建設協調小組,由三方主要領導親自掛鉤,專門協調解決出現的問題。發改、交通運輸、環保、國土等部門大力支持,企業、鄉鎮等負責人積極協調,當地百姓的理解配合,共同促進了項目的開工建設。
自2009年8月5日廈漳跨海大橋首根樁基灌注以來,福建省領導數次來到項目現場,與建設者交流座談,詳細了解項目進展情況,協調解決項目建設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共同推動項目建設步伐。結合“五大戰役,十大競賽”、“兩幫兩促”活動,漳州市各級各有關部門經常深入大橋建設一線,跟蹤服務,及時掌握項目動態,現場協調解決問題,力促項目加快建設。
雄厚的資金是項目建設的堅強后盾。廈漳跨海大橋總投資近50億元,其中40%為項目資本金,60%為銀行融資。為了確保資金到位,大橋在銀行融資方面采取了俱樂部貸款模式,即銀行找銀行,進行多方籌措,保障了項目建設資金鏈的順暢。
嚴格把關筑就精品大橋
全長9.33公里的廈漳跨海大橋遠遠望去,就像一條巨龍蜿蜒在浩瀚的碧波之上。其實,它更像一個精美的建筑藝術品,經過能工巧匠的精雕細琢,巧妙地將雄壯與柔美融合在一起。
然而,這樣的精品工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規劃設計一定要站得高,看得遠,經得起時間和歷史的考驗。”在這樣的高要求之下,大橋最終決定由重慶交通科研設計院、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及福建省交通規劃設計院三家單位聯合承擔總體設計。郭建輝表示,三家設計院聯合設計,強強聯手,既可發揮各自的優勢,又可相互審查把關,為打造精品工程提供了基本保障。
為符合廈門灣港口總體布局規劃,利于區域經濟的發展,大橋的規模、橋型、橋址等都經過了反復醞釀,斟酌比對。單是橋的規模就三易其稿,由最初的城市四車道26米寬改為城市六車道28米寬,最后定為標準高速公路雙向六車道33.5米寬,才有了現在大橋的磅礴氣勢。橋型選擇斜拉式,則是充分考慮了廈門港船舶通行“大跨度”的需要,如今北汊凈跨780米,凈空53米,可通行3萬噸級標準集裝箱船。橋址的比選過程,也是充分考慮了資金、環保、海上條件等各方因素,經過嚴格的考量最終定下的。
規劃完畢,嚴謹的施工建設隨之跟上。為確保實力強的國內一流企業承擔大橋建設任務,大橋采用大標段招標,最終主體工程5個標段,分別由中鐵大橋局、中交二航局、中交二公局、中交一公局和中交四航局五支“國家隊”承建。
質量是工程的生命線。為了保障大橋質量,大橋成立由國內知名橋梁及公路專家組成的專家組,對大橋沿途的復雜施工地段進行考察、勘探;大橋監理工程師在建設過程中對大橋實行嚴格監理;質監站等有關部門定期對橋的建設質量進行檢查,嚴把質量關。至工程交工驗收時,驗收專家對大橋質量給予了充分肯定,給出了“工程質量保證體系有效,各項工程檢測指標均滿足設計文件及現行規范要求、外觀良好,成橋荷載試驗數據證實了橋梁狀態良好”的驗收意見。大橋質量抽檢合格率100%,優良率達到97%,建設過程中未發生等級安全事故,順利通過驗收。
開拓創新
為大橋建設提供技術支撐
廈漳跨海大橋位于廈門灣九龍江入海口,地處地震、臺風多發區,且海洋腐蝕、區域內地質結構復雜,潮急、霧大、汛期長,再加上大橋工程量大,建設過程遇到的問題及困難比想象中的還要多。建設者想方設法,攻堅克難,運用各種新工藝、新技術,把一個個難題一一解決,在我國的造橋技術歷史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北汊主橋為主跨780米的連續半漂浮體系雙塔雙索面斜拉橋,可滿足3萬噸級船舶安全通航,在同類型橋梁中居全國第六、世界第九。然而是施工時,由于北汊主橋主塔樁基礎位于花崗巖層狀風化地區,基巖堅硬,巖面陡峭,在基礎范圍內相鄰樁巖面高差達36米,樁長、直徑大,基礎施工難度可想而知。經過反復比選和分析,建設單位毅然采用鉆孔樁,先搭施工平臺,下放鋼套筒,開鉆孔后,下方鋼筋籠,再澆筑混凝土成樁,創造了花崗巖層狀風化地區長大直徑樁基礎施工的新紀錄,為此類地質條件下的樁基礎施工探索出成功經驗。
斜拉橋鋼箱梁梁段架設新技術也是大橋建設中的技術創新之一。新技術不僅避免了大量的海床疏浚和鋼梁加固工作,各墩頂區支架重復倒用,節省了浮吊租賃,降低了施工成本,而且按鋼梁加梁順序來制造梁段,方便于鋼結構廠家的制造加工,可謂一舉多得。
四年磨一橋,大橋建設難題不斷,創新也不斷。大橋施工中,還首創采用帶滑動裝置鉛芯隔震橡膠支座等國內創新領先的技術和工藝,取得良好效果。正是大橋建設者們憑借著豐富的經驗、毫不畏懼的精神和開拓創新的精神,在曲折的建設路上砥礪前行,為大橋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大江蛟龍躍,盛世百年橋。以廈漳跨海大橋為紐帶,廈漳兩地從此將更加密不可分,彼此影響,攜手跨越,走向未來。
中國工程建設網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管理案例 | 會議活動 | 施工企業管理雜志 | 我要投稿
版權所有: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施工企業管理》雜志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外大街22號外經貿大廈6層東區郵編:100037電話:010-68520349傳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 京ICP備09092133號-1 Copyright ?2000-2015 中國工程建設網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