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當世界殿堂級建筑大師丹尼爾·里伯斯金來到親手設計的張之洞博物館面前時,難抑激動之情:“這就是我心目中的模樣!”經過一年多的緊張施工,張之洞博物館英姿初展。目前整個博物館的鋼主體結構工程已完成,施工進入樓面鋪設階段。
“這就是我心目中的模樣”
由武鋼建工集團承建的張之洞博物館是武漢市首個全鋼結構建筑體,總共耗費3500噸鋼材,建筑面積逾7000平方米,由地下1層、地上2層及空中3層組成。從遠處看,整體造型好似一艘漂浮在地平線上的方舟,寓意武漢通江達海的區位及勇立潮頭的城市精神。
張之洞博物館是丹尼爾·里伯斯金在中國內地的第一件作品。1月13日,他冒雨考察施工現場,認真地考察了施工過程中的每個環節,并對現場施工人員特別強調了細節的重要性。他說,“細節是決定成敗的關鍵,無論是外墻面的鋪裝,還是內部裝飾都要力求精致。”
看到充滿著東方神韻和鋼鐵張力的建筑英姿初顯,屹立巍然,這位世界建筑設計殿堂泰斗由衷贊嘆“這就是我心目中的模樣!”在建工集團全體干部職工心中,這是對過去近一年努力拼搏的最好褒獎。
“方舟”底部距地面懸空10余米。據介紹,這一區域將建成開放式公共空間,而由兩個巨大鋼構件支撐的“時間之門”,將引領觀眾從這里穿越現實和歷史,進入鋼廠工業遺址區。
丹尼爾表示,張之洞博物館不僅是他在中國內地的“破土”之作,更希望這座鋼結構建筑能充分體現武漢鋼鐵工業的新宏圖和嶄新基準。
力求細節完美
張之洞博物館是武漢市重要地標性建筑,主體近3500噸鋼結構制作任務就落在了集團鋼結構事業部肩上。
僅設計方案就體現了國際大師的驕傲:博物館為全鋼結構建筑,不允許用一兩一錢的其他建筑材料代替模擬外形效果,“方舟”造型的巨大主體建筑懸空 10余米,由大量異形彎扭構件不規則拼接而成。同時,全部使用武鋼高性能建筑結構鋼制作,是武鋼作為在漢央企參與城市文化建設的愿望、展示企業品牌的希冀。復雜的結構形式、從未接觸的材料和標準高、工期緊的要求……讓鋼結構事業部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保證質量工期關乎建工‘鐵軍’的榮譽,攻克新材料工藝關乎武鋼品牌的榮譽,向國際大師交出滿意的答卷關乎祖國的榮譽”。項目啟動后,這成為鋼結構事業部全體干部職工的共識。為此,他們選派優秀管理、技術人員組建項目專班,深入分析、科學預判制作重難點后,分工負責設計、工藝、生產組織、工地服務等各個環節,倒排項目工期,制定詳細制作方案,以“力求細節完美”力爭工期質量嚴格受控。
用行動詮釋設計神韻
項目進入正式實施階段后,一道道難題接踵而至:建筑外形奇特導致設計方案多處不適合實際制作,空間雙面彎曲梁成型定位難度大,首次使用的Q420GJ鋼種無成熟焊接方案,鋼箱梁內置隔板焊接標準高……
鋼結構事業部以技術創新為先導,以優質的產品樹立良好市場信譽。面對一次設計中存在的問題,設計人員在圖紙轉化過程中進行大量現場考察分析,常常在現場一待就是大半天,加強與設計單位溝通,有時一天的咨詢電話就是十幾個,通宵達旦做設計轉換、出零件圖都是常事。由于鋼結構事業部現有加工設備只能做到鋼箱梁單面彎曲,不能滿足近似球面的獨特外觀要求,集團生產分廠就組織技術骨干吃透標準,摸索出合理控制時間、溫度等參數的方法,采用人工火烤方式成功實現雙面彎曲,并通過三維模型轉換調整組裝方位,以輔助胎具作為依托,有效降低了組裝難度,提高了組裝精度和效率。
鋼結構事業部經過22次試驗形成精準的焊接工藝,綜合運用手工電弧焊、埋弧焊、氣體保護焊和電渣焊4種方式解決了高建鋼焊接難度大的問題;一線職工成立自主攻關小組,與設計工藝部門共同圍繞鋼箱梁隔板焊接開展攻關,探索出槽焊的方式,四面焊透不易操作的問題得以圓滿解決。
經過近10個多月的團結拼搏,所有構件按期交付施工單位,質量精度完全符合安裝要求。工程監理對鋼結構事業部有關負責人感慨道“我們以往致力于民用住宅,很少關注鋼結構建筑,你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國際頂尖建筑設計作品的神韻,值得我們學習”。
中國工程建設網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管理案例 | 會議活動 | 施工企業管理雜志 | 我要投稿
版權所有: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施工企業管理》雜志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外大街22號外經貿大廈6層東區郵編:100037電話:010-68520349傳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 京ICP備09092133號-1 Copyright ?2000-2015 中國工程建設網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