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尼羅,尼羅,長比天河”這是人們歌頌尼羅河的詩句。
尼羅河,為世界三大河流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流經非洲大陸的腹地,最終匯入地中海。蘇丹首都喀土穆是尼羅河兩條主要支流青、白尼羅河交匯的地方,中水電公司曾在那里修建過大型水電站和多個農業灌溉項目,造福國民;而中水電人的腳步并未停下,在同樣被尼羅河滋養的烏干達,伊辛巴 (Isimba)水電站正如火如荼地建設著,這是公司在尼羅河上建設的又一大型電站項目,中水電的尼羅情緣正在延續。
在電影《獅子王》中,小獅子辛巴經歷生命中最光榮的時刻、同時遭遇最艱難的挑戰,終而成為森林之王。Simba在斯瓦西里語 (Swahili)中即是獅子的意思,在所有參建者的共同努力下,伊辛巴項目這頭小獅子正茁壯成長。面對未來,伊辛巴這頭生長中的雄獅必將披荊斬棘、勇往直前、守望家園,把關愛與責任播種到這片蘊藏著無窮原始力量和智慧的大地上,威風凜凜屹立尼羅。
第一篇 吾家辛巴初長成
項目上游鳥瞰圖
白尼羅河是尼羅河的源頭,也是尼羅河的兩條主要支流之一,全長3700公里。白尼羅河自世界第二大淡水湖——美麗的維多利亞湖注入烏干達境內,后自南向北貫穿烏干達流出。在烏干達白尼羅河上,原已坐落了總裝機約700MW的2座水電站。目前,烏干達國家規劃了3座大型水電站,其中,一座總裝機 183MW的低水頭、大流量、河床式電站由中國長江三峽集團中國水利電力對外公司(簡稱三峽集團中水電公司)承建,即伊辛巴水電站項目(全稱為183MW 伊辛巴水電站及配套輸變電線路工程)。
在中國政府“走出去”戰略的指導下,三峽集團中水電公司于2013年9月6日和烏干達能礦部正式簽訂合同,內容涵蓋EPC+F,即設計、采購、施工+融資。合同工期40個月,合同額5.68億美元,電站的建設資金15%由烏干達政府自籌,85%由中國進出口銀行提供政府優惠貸款。
自簽署合同至今,伊辛巴水電站項目的建設得到了烏干達政府、中國政府與相關機構以及烏干達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和大力支持。烏干達總統、副總統、國家議長、中國駐烏干達大使、政務參贊、商務參贊等首腦和重要官員均多次赴項目現場視察指導工作。目前,工程勘察設計、設備采購、人員進場、臨建建設、主體工程施工、內部管理提升等各方面工作均進展順利。公司總經理王禹在2015年7月27日赴項目參加混凝土澆筑慶祝儀式時講到,烏干達伊辛巴水電站項目是中水電公司在烏干達的第一個EPC項目,工期緊、任務重;但中水電公司全體員工,將努力克服困難,全力以赴面對挑戰,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建設中。王總對項目目標的如期實現充滿了信心,并感謝烏干達政府、中國政府等對公司的充分信任和大力支持。
2015年7月27日,公司總經理王禹在混凝土澆筑慶祝儀式上向烏干達總統報告項目進展
伊辛巴水電站建成后,每年將為烏干達及鄰國提供10.39億KWH的強大電力,將極大緩解烏干達國家面臨的電力嚴重短缺問題;同時,將促進其經濟加速發展、提供更多就業崗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二篇造福當地顯真章
三峽集團中水電公司作為國際知名公司,在伊辛巴水電站項目建設過程中,始終視己為國際公民,在項目所在國積極履行企業社會責任。
屬地化經營方面。在伊辛巴水電站項目的建設過程中,中國的工程管理和工程技術人員拋家舍業,為電站建設事業奮斗的同時,也為烏干達管理和技術人才的培養做出了應有貢獻。自項目建設伊始,中水電公司已開始聘用烏方員工,截至2015年6月底,參建的烏方員工已達 900余人,占項目員工總數的70%以上。通過集中培訓、上崗前教育、考核、中國工程師手把手傳幫帶、操作示范等各種有效形式,烏方員工迅速成長起來,他們與中國員工一起奮戰在伊辛巴水電站項目建設工地的各個崗位,發揮著不可忽視的建設生力軍作用。
烏方員工與中國員工一起奮戰在項目工地的各個崗位,發揮著不可忽視的建設生力軍的作用
員工權益方面。一是提高項目所在地社區居民技能水平,盡可能多地提供就業崗位。對焊工、木工、混凝土工、鋼筋工等各類工種的基礎技能和安全操作知識進行大范圍普及。采用多種形式對聘用的烏方員工進行入職培訓,并特別針對不同工種進行專業崗位技能培訓。二是加強員工安全意識,更好地保障員工安全。項目部不定期分批開展員工安全教育培訓,重點講解項目的地理位置、工程概況、現場存在的危險源、安全注意事項、勞保用品的佩戴和使用等內容。針對車輛駕駛員進行專項管理,開展駕駛員和項目用車人員的交通安全專項培訓,重點講解烏干達交通法規、現場的限速規定以及交通安全注意事項等。為做好爆破安全管理工作,項目部組織開展專業人員爆破安全專題培訓,對項目全員及周邊村民進行了爆破信號預警培訓,進行了爆破工作現場演練。三是關注員工健康。項目部設立了面對全體員工開放的醫院和衛生保健室,并分別邀請中國第十六批駐烏干達醫療隊、kayunga區政府衛生部門、醫院專家等多次組織中方和烏方人員開展疾病防治知識培訓,針對項目所在地的瘧疾等多發疾病和意外急救常識進行宣貫普及,長期對中方和烏方工人進行HIV/AIDS預防知識培訓與宣傳,并不定期發放衛生防護用品。
隨著工程的推進,專門針對烏方員工的各項配置和待遇也逐步得到了落實。全體烏方員工在配發工作服、工作鞋、水靴、手套和安全帽的同時,還根據不同工種的需要進一步強化安全措施,電焊工配發電焊手套、眼鏡和面罩,開挖工配發防塵口罩,安裝工人在工作中配備安全帶和防護網。為解決員工工作餐問題,項目部還引進烏干達餐飲公司向全體烏方員工提供免費午餐。為了確保項目所有工作人員的飲用水安全,項目部從中國采購并安裝了專門的飲用水處理系統。在這里,烏方員工有著同中國員工一樣的勞動保護待遇,這讓他們在項目上工作時有著深切的被認同感和自豪感。
環境保護方面。截至目前,項目部按照烏干達相關環境法規的要求,已經辦理了11項環保和水資源許可證。項目部提倡文明施工,盡量減少植被破壞,開展營地綠化規劃建設工作,生產生活垃圾均及時清理。工程建設過程中,項目部每月對生產生活污水排放、用水質量、河水質量、垃圾處理和施工噪音等進行環境監測,組織開展HSE聯合大檢查,定期開展環境保護專題培訓,進一步增強了所有員工的環保意識。
由項目部自行設計施工建成的生活污水處理系統,得到了烏干達相關部門的一致好評。處理系統的工作原理是采用“四級沉淀+過濾處理”的自然分解過濾方式凈化污水。第一級為生活污水收集池,共96方,收集所有營地的生活污水;第二級為生物分解池,共1500方,采用水葫蘆進行生物處理;第三級和第四級均為自然過濾池,共1800方,底部鋪有80厘米的碎石子,上部覆蓋40厘米的腐殖土,頂部為雜草等自然植物,對污水進行兩道自然過濾處理,最終通過排污口向自然土體排放。項目部每月定期取樣送往烏干達國家水處理公司實驗室進行化驗,主要檢測包含PH、Oil and Grease等十多項指標,檢測結果均滿足烏干達的污水排放標準。項目生活污水處理系統既滿足了環保綠化要求,又達到了硬性排放水質標準,還節省了費用,是項目部在環保建設方面的一大亮點。
與烏干達企業的合作方面。在伊辛巴水電站項目的建設過程中,中水電公司不忘與烏干達企業友好合作、互惠互利,和清關公司、貨運代理、鋼筋、水泥、柴油、木材、炸藥、通訊等供貨商以及送變電、鉆探打井、運輸、園林綠化等大大小小的工程公司建立并保持著良好關系,積極促進了烏干達經濟發展。
社區參與方面。2013年7月,項目部向壩址區兩岸居民贈送蚊帳、足球。2014年2月,項目部為壩址區的Nampayi村維護鄉村公路。2014年6 月,項目部贊助Kayunga市波若蘭足球俱樂部參加布干達地區的年度足球比賽。2014年8月,項目部組織開展社區居民專業技能培訓。2014年11月 14日,項目部向烏干達努如瑞小學學生捐贈愛心文具。2015年1月,項目部陸續開展上崗員工的崗位技能培訓。2015年2月16日,項目部陪同中國駐烏干達大使趙亞力赴Kamuli區捐贈農業機械和生活用品。2015年3月21日,項目部特別邀請中國第十六批駐烏干達醫療隊在Kayunga區舉辦義診活動。2015年6月,項目部對齊特雷迪村至尼羅河取水口的道路進行拓寬和維修。
三峽集團中水電公司對烏干達公共事業的投入,不但增進了項目與周邊地區居民的友誼,也為 “走出去”的中資企業樹立了積極正面的企業形象。伊辛巴水電站項目是中烏兩國經貿合作取得的重要成果,對公司深入開發世界知名河流—白尼羅河的水電資源戰略具有里程碑意義。中水電公司和員工肩負著沉甸甸但卻光榮的責任和使命,愿與烏干達人民一起為實現自我、項目、公司和社會的共同發展而繼續奮斗!
第三篇 情結尼羅共成長
伊辛巴項目的順利實施,與項目所有參建者的辛勤付出和無私奉獻密不可分。在伊辛巴項目長年奮戰的中方員工最大年齡達66歲,最小年齡才22歲,項目總經理部領導班子成員的平均年齡僅37歲。他們都為了共同的目標和理想而執著地堅持著,和伊辛巴并肩成長。現在,讓我們走進他們的生活,分享他們的感受。
姜守國(項目領導班子成員,中水電公司國際業務五部總經理兼項目總經理):項目建設的時期,即是我們不斷克服諸多艱難困苦、不斷提高和發展的時期。伊辛巴項目將是一個傳遞愛與責任、成就夢想的平臺,它會為執著夢想的你們堅定的敞開大門,它會因為你們的加入和支持而堅實,也會因為你們的投入而精彩。
劉仁偉(項目領導班子成員,項目常務副總經理):四年前,在組織設計和施工團隊對另一個水電站進行現場考察期間,忙里偷閑,首次找到了伊辛巴壩址,感嘆該壩址是一個難得開發的好項目。注定要與伊辛巴結緣,二年后,有幸成為伊辛巴項目的實施方,如此難得的機會,倍感珍惜。
二年的工作,有幸參與了項目前期的工作,體會到每份工作的不易和艱辛,真正地了解了80、90后年輕人的風采:樂觀、有思想、不畏辛苦、充滿活力。
在伊辛巴項目建設過程中,我們會像對待自己孩子般一步步見證它的成長,把它做成烏干達的模范項目,同時也期望為項目的年輕人做好鋪路石,為他們做好引路人。—記于2015年8月。
王立新(項目領導班子成員,項目財務總監):忠誠、團隊、敬業、責任、勤勉、和諧。—記于2015年8月。
潘曉林(項目領導班子成員,項目副總經理):我是潘曉林,烏干達伊辛巴水電站項目副總經理,負責項目的對外商務工作,分管項目首都辦事處、工程保障部、人力資源與對外協調部。
從07年參加工作至今已有8年,其中7個年頭在公司的非洲項目上度過,非洲這塊古老而又神秘、充滿機遇與挑戰的大陸,已儼然是我的第二故鄉、是我揮灑汗水與收獲夢想的地方、是三峽集團中水電對外公司實施國家“走出去”戰略的重要舞臺。
在我很小的時候,看過“獅子王”這部電影,被電影中小獅子辛巴歷經困難艱險最終登上榮耀國新的國王所深深感動與鼓舞。到了非洲才了解到 Simba是斯瓦希利語 (Swahili)中獅子的意思,而我有幸參與了伊辛巴(Isimba)項目從國內編標、商務談判、合同簽訂,項目前期工作及項目正式實施的全部過程,在大家前期的努力和見證下,有了伊辛巴項目這頭小獅子的誕生,更希望能通過項目所有參建者的共同努力,披荊斬棘,踏平坎坷成大道,讓伊辛巴這頭小獅子茁壯成長直至勝利完工,取得更大的榮耀!—記于2015年8月。
王啟元(項目領導班子成員,項目總經理助理):伊辛巴水電站項目坐落于世界著名河流白尼羅河,是關系到烏干達國家國計民生的大型項目。作為一個三峽人,一個中水電人,我很榮幸能夠全程參與項目的投標、合同談判以及建設期的工作。伊辛巴水電站項目對我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我會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積極的工作態度投入到工作中去,為項目的保質保量、如期完工貢獻自己的力量。等項目完工,我想我可以大聲的自豪的說:我是三峽人!—記于2015 年8月。
趙小超(項目領導班子成員,項目總經理助理):作為三峽集團中水電公司的一名水電建設者,很慶幸能有機會在伊辛巴水電站工作,和這一群可愛的建設者一起,披荊斬棘,排除萬難,親歷伊辛巴的點點滴滴,見證伊辛巴的進步和發展。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牢記使命,駐扎海外,奮戰在烏干達伊辛巴。在這里,我們揮灑青春,展現生命的魅力;在這里,我們無悔奉獻,為中非友誼添磚加瓦;在這里,我們拼搏奮斗,與伊辛巴同進步共成長;在這里,我們攜手努力,為集團的海外事業再譜華章!—記于2015年8月。
張曉華(項目領導班子成員,項目總經理助理):非洲對于我來講,神秘而富有力量,仿佛你只是雙腳站立在這片黑黝黝的土地上,便可以被賜予無窮的智慧和勇氣。當我真正踏上這片土地的時候,她的魅力并沒有因為太近的接觸而消減絲毫,反而讓我更深的體會到了這里的豐饒、樸實與寧靜。
這里沒有城市的喧囂,每天的生活三點一線——吃飯、睡覺、工作都在一個營地。這里能夠讓你完全靜下心來,真正的省思自己,毫無浮躁與干擾。在這里,你只需要做的是自由發揮你的想象和特長,過著緊張而充實、富有工作挑戰和激情的每一天。在這里,你還可以盡情享受大自然的懷抱,天藍藍的,云暖暖的,草青青的,尼羅河的水聲嘩嘩的,這里的花鳥草蟲都是愉快而自由的!—記于2015年8月。
夏能海(項目國內工作部主任):追溯起與烏干達的淵源,時間還要倒退回2010年11月,因為一次出差的原因使我來到并開始了解這個東非美麗的國家,但從那時起,我和烏干達就結下了不解之緣。
從最初的市場開拓者到現在真正地融入項目團隊為公司在烏干達第一個項目——伊辛巴水電站項目而辛勤的付出,說實在的,每當想起這些,一股成就感就會從心中油然而生。
每一點點在工作中的認真與付出,都是為項目添磚加瓦,而我也希望用自己的行動讓這每一塊磚和每一片瓦都是貨真價實,質地優良,能讓伊辛巴水電站項目在有非洲珍珠之稱的烏干達可以佇立百年,為當地人民輸送源源不斷的綠色電力,讓家家戶戶有電用而且用得起。
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能再次踏上這片熟悉的土地,為我們的伊辛巴揮灑汗水,續以前緣。—記于2015年8月。
王大章(項目工程總監):依窗遙望著天空中的那輪皎潔明月,我不禁想起了遠方久別的家鄉。漂泊在異國他鄉的孤寂游子,無時無刻不眷戀著家里的媽媽和想念著媽媽所特有的味道。
明月呀明月,請你暫時停下那匆忙的腳步等等我吧。我想請你把游子漂泊在外的思念捎給我親愛的媽媽,希望你親手送給我敬愛的媽媽。
媽媽呀我最敬愛的媽媽,異國他鄉的孩兒真切的思念著您。—記于2015年1月,《思念遠方的家鄉》。
趙喆(財務部副主任):獲得人生經驗最便捷的途徑便是反省自我經歷,這個經歷有大有小,小到每天瑣碎小事。記得自己一次跑步,前半程的路是平坦的,跑起來很輕松,可是到了后半段,遇到一個很陡的上坡,費盡力氣跑到坡頂,可自己已精疲力盡。在走完剩下路程的同時,思考了自己的過往。
其實人生的路上,不在乎你跑了多遠,而是看你攀登了多少座高峰。人生最大的挑戰就是挑戰自己,挑戰自己,就是要勇敢的向自己的弱點與缺點宣戰,這樣的人生才充實,有意義。人生就是一種挑戰,給自己定一個高的目標,讓自己的人生軌跡上使勁向上彎一下吧。—記于2014年9月,《人生就是一種挑戰》。
史光華(財務部):經過1個多小時的車程,我終于到達了首都辦事處的住處。這里的辦公環境和生活條件非常不錯,而且領導和同事們也都非常熱情,這讓獨自一人來到異國他鄉的我有了一種歸屬感,也找到了依靠。我深深的感覺到了公司對我們這些外派人員的關懷,首都辦事處的大院都覆蓋了WIFI,而且發的電話卡也可以跟國內的家人打國際長途。想想十幾二十年前,科技還沒這么發達的時候,那些在海外第一線工作的中水電的前輩們是要忍受怎么樣的寂寞和對親人的思念,正是他們這種自我犧牲的精神鼓舞著一代又一代中水電人前赴后繼奔赴海外,讓中水電迎來了一次又一次的輝煌。—記于2014年11月,《又是一段新的征程》。
王許(綜合事務部科長):我們工作的氛圍總是忙碌而有序,雖然在工作中免不了犯錯,但總能在第一時間得到同事的糾正和指點,這是一筆無法用金錢衡量的財富。我會將這一切經歷和財富都存進我人生的“存儲罐”里。
魯迅曾說,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會被生活所累。滿足現狀,沒有夢想和追求的生活,你的工作也會讓你覺的疲倦;積極進取,充滿理想和斗志的工作,不僅會讓工作和事業有所長進,而且也會讓生活充滿歡樂,讓工作充滿激情。—記于2015年5月,《快樂生活 激情工作》
吳珍紅(綜合事務部):來到烏干達工作,給了我新的人生體驗。從2014年8月底開始,營區衛生成為我的工作內容之一,于是我開始了和一群烏干達女性一起工作的日子。一開始只有5個人,最多的時候17個,到現在我的清潔工始終維持在8人左右,還有一名護士做助手。女工們稱呼我“瑪達姆“,而我卻要很努力才能記住她們的名字。
和女工們一起久了,就越佩服她們對生活的樂觀態度。我總能聽見她們大聲地說笑,或伴著手機歡快的音樂勞動。甚至,在以為我不注意時,邊隨著音樂扭動腰肢邊掃地和擦窗戶。有時,急脾氣的我會為了工作沒做好而責備她們,她們不做聲,繼而相互看一眼,“噗嗤”一笑繼續干活。因為我還負責后勤物資倉庫,常常會讓她們搬運貨物或桶裝水。尤其是桶裝水,18.9升,許多男人搬起來都吃力,一百多桶,每次搬完,女工們都累的直接坐到地上。但她們卻沒有一點埋怨,搬不動了,歇一會兒,笑一下又繼續搬。繁重的勞作并不能趕走烏干達女工們臉上的笑容,這個發現讓身為中國女性的我欽佩不已。 —記于2015年3月,《哦,這些烏干達女工們》。
Allen(綜合事務部):Chinese people are full of surprises, because before I started work with them I would wonder who I could work with, they speak a different language from mine. But to my surprise, it did not even take me a week to cope up with the new big group of people because everyone is welcoming and they try to make you fit in the society and that why I call my work place a home far away from home ,the interesting part comes in when my boss Miss Sharon tries to teach me new words every day in Chinese and I also have to teach her luganda, oooooooh!!!! Drama comes in the house but we make sure we all understand each other well. I can now greet, ask for food in Chinese and also say sorry which is an improvement to me because I came knowing nothing. —記于2015年5月,《I FOUND A NEW HOME》。
Joy(綜合事務部):To be honest, we felt like our bosses were very strict and we doubted if we will manage being perfect and on time every day. But after a while, through keen observation of how our bosses do their work, how they behave with others at work, we started fitting in and eventually became comfortable, got used and now we are like a family that I am very proud of it. Then there is cleanliness and smartness, everything has to be in order from office to sleeping rooms. The compound with flowers, the rooms cleaned and beds laid smartly, these are some of the things that look simple or miner and in most cases taken for granted here In Uganda but actually if done well they give one a sense of pride.—記于2015年3月,《HOW I FEEL ABOUT MY JOB AT CWE》。
項目鳥瞰圖
鄒磊(合同與成本控制部):這里盛產香蕉,芒果,菠蘿蜜,甘蔗等很多水果。這里的花永遠都在盛開著。猶記得營地門口那一株開著紅花的樹,花兒謝了又開,開了又謝,給人的印象是那一抹粉紅從未凋謝。
出國將近一年,對非洲由陌生逐漸熟悉。非洲是一塊富饒的土地,是一塊欣欣向榮的土地。她獨特的自然景觀,注定她會永遠與眾不同。—記于2014年9月,《換個角度看非洲》。
彭文斌(人力資源與對外協調部):現在的我還是職場菜鳥,工作效率比較低,但自己擁有一顆認真工作的心,雖不能漂亮的完成自己該完成的任務,但一直努力著。工作之余也一直在反思,希望快速的提高自己。這段時間的工作過程是我自己心態不斷調整、成熟的一個過程。心態的調整使我更加明白,不論做什么事,務須竭盡全力。倘若能處處以主動、努力的精神來工作,那么無論在怎樣的崗位上都能豐富自己人生的經歷。擁有積極的心態,就會擁有無盡的能量,做好每件事。即使是最基礎的工作,也需要不斷地創新求進,提高工作效率。在領導和前輩的幫助與指點下,我也在慢慢的進步中。每一位領導前輩,都是歷練過多年的,各個身懷絕技。希望若干年后的自己也能像前輩們那樣,高效率的完成各項工作,胸有成竹、運籌帷幄。—記于2014年11月,《點滴》。
曹濛(首都辦事處):想起我老師送給我的八個字:“做人,做事,用心,用功”。在工作過程中,人們所理解和看到的,是一個能夠埋頭苦干,熱心幫助同事,有著良好的人際關系魅力的人,這才是成功之處;在工作過程中,只有用心做事,才能學到更多,學到的任何技能和知識都可能成為自己未來的生存工具,工作是一個人生存的手段,是幸福人生的保障,用心工作,端正心態,過好每一天,干好每一件事,對自己沒有壞處,總有一天會有所收獲。
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我想這就是一種勝利! —記于2014年9月,《新起點,新征程》。
楊毅(首都辦事處):清楚記得第一批進駐現場的我們四個,在廚房簡易的搭設了灶臺,蹲在屋檐下吃上了咱們ISIMBA項目工地的第一頓方便面晚餐。回到各自的房間,房間里只有兩張床,用木桿支起了蚊帳,不管散落在地的行李,躺在床上開始和同事暢談這即將開始的艱苦生活。我們笑著吵著聽著蚊帳外的蚊子苦逼的尋找食物,漸漸地進入了夢鄉,在夢里自己還在中國,還在天府之國的成都。—記于2014年9月,《播種夢—起航的伊辛巴》。
羅陽生(設計部):今年9月份,我第二次來到了烏干達Isimba工地,見到原先一起奮戰過的兄弟們,倍感親切。住處也由原先的Kayunga 營地搬到了現在的臨建營地。工作性質也發生了變化,原先是業主配合我們進行地質勘察工作,現在轉變為我們配合業主為整個項目的施工服務。這種轉變要求我們本著服務的態度,以自己的專業知識,盡職盡責,在業主的領導下,為施工服務。工作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只有用心為項目服務,我們才能發現工作中的各種問題,才能通過不斷的查閱資料、向他人請教等而獲得提高。工地也是一個充滿知識的地方。你可以多與當地人用英語交流,你可以去1#承包商營地觀看板房是怎么組裝起來的,你也可以去一局實驗室觀看學習混凝土、土料等的物理力學性質試驗,你甚至可以抽空去木工房觀看樹木是怎么被加工成桌柜的。只要你有時間有興趣,你可以學習很多很多東西,這樣每天都會有提高,都會有收獲。
有人說,工地呆久了會使一個人荒廢掉,我卻不這樣認為。工地不但能讓你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增長其他的許許多多的知識,也能使你成長。由于工地的封閉環境,它能使浮躁的心漸趨平靜、淡然。非寧靜無以致遠,非淡泊無以明志,如此的心境也將是以后成功的關鍵。工地的特殊環境也是一個適合修身養性、砥礪磨練的地方。在這里,你可以學習說好每一句話,使每一句話都準確誠實。在這里,你可以學著做好每一件事,使每一件事都做到最好。在這里,你可以一日三省吾身,看自己是否謙恭溫良。—記于2015年1月,《與伊辛巴水電站項目一起前行》。
王偉(設計部):晚飯之后,一切收拾妥當,想想要在工地上睡第一個晚上,對于這來得比較晚的“初夜”,不經有點小激動,想看看工地上的晚上是何一番景象。陜外建那里酒吧放著高音喇叭,即使呆在房內,也能聽得清清楚楚,工人的食堂邊也放著歡快的音樂,給工地夜晚增添了不少色彩。房門外工人們加著班鋪地磚,干得有模有樣。
幾天工作下來,發現真的好累。穿著套鞋,背著水和食物,迎著酷日,連續的翻山越嶺,披荊斬棘,一行幾人都是腰酸背痛腿腳酸脹,中飯吃著餅干,也是吃不下,帶的三瓶水卻得省著喝。雖說工作辛苦,但也能領略沿途的風景,每每看到碧水藍天交相呼應,總在想這是上天賜給我們勘查者們最好的禮物。—記于 2015年1月,《烏干達之再體驗》。
陳偉(設計部):這里的天空特別地藍,天氣更沒有想象中那么炎熱,空調不怎么需要用,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原生態。在江心島上時常會見到一群可愛的猴子在樹上玩耍,偶爾還能見到變色龍跑到營地里來溜達,雖然我有點怕,不過還是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摸摸它。作為一名吃貨的我,對熱帶的水果早已覬覦良久,菠蘿蜜、菠蘿、芒果、小香蕉、甘蔗都非常甜,水分很足,關鍵是無法想象的便宜;最后說一句,食堂的紅棗蒸南瓜、孜然牛肉很好吃哦。
設計部的工作忙碌而充實:基坑開挖的日常巡視、施工圖紙的答疑、設計與施工的相互協調,協調可以提供設計趨向于完美的平臺,在此過程中汲取新的專業知識,總結各類施工、設計經驗,為后續的設計和施工協調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記于2015年5月,《上海院人在烏干達伊辛巴水電站》。
李剛毅(主體土建分部):大家每周一至周五晚上利用半個小時時間,進行日常用語和工程英語的學習,每天復習學過的知識點,學習新的單詞、短語、句型,“溫故而知新”;課堂氣氛活躍,學習氛圍濃厚,大家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分享自己總結的學習方法和學習到的新知識,交流中讓大家學到很多實用的英語、烏干達語和當地方言;在工作中經常會遇到新的單詞不會說、不會用,課堂上大家就會請教老師來指教,有的難點、疑點同事之間也相互請教。學習就是這樣,善于請教才能使人進步,“三人行必有我師”,有問題不光要請教老師,同事之間也可相互請教,相互提高,大家進步才是真的進步……
讓大家感到欣慰的是:經過幾個月的學習,現在大伙兒的英語水平可謂“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現在每天上班后大家分赴各自的工作面,和當地雇工溝通交流起來已基本無障礙。下一步我們還期待著學習更具挑戰性的工程英語和商務英語,攻克語言關,我們會迎難而上。—記于2014年11月,《英語培訓有感》。
王輝(主體土建分部):究其原因,多數時候我們不是一個態度堅定的靜心者,而是總在與數字和計劃較勁,忘記了幸福本來的意義。因為欲望跑得太快,我們在追趕時上氣不接下氣,以致亂了方寸,迷失了自己。
此外,有人勸我們沉下心來好好工作;也有人主張投己所好;更有人建議我們做好準備,趕緊創業吧!偶爾我們還想厚黑點,爭取升職加薪,等等。于是,我們茫然了,不知道究竟哪條路才是自己的康莊大道。緊接著,我們開始著急,我們的思想急速轉變,驚呆了自己。
深呼吸,且歌且行,咱不用太著急。—記于2015年1月,《請勿著急》。
王立武(主體土建分部):在項目工地上,同周隊一樣奮戰在前線的還有當地雇工,由于地域、語言、種族、文化的不同,對工作的態度、工作方法也有著迥然不同的觀念。周隊琢磨出一套提高當地雇工勞動技能的辦法,他在項目部綜合辦公室的指導下,結合現場實際舉辦了電焊工、鋼筋工、支模工的理論與實踐培訓,把操作中的骨干選拔出來擔任班長職務,以點帶面讓班長用當地人語言進行教學,來提高當地工人的技能水平,提高工作效率。通過此舉既提高了隊伍的管理水平,又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創造了相當可觀的經濟效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榮譽面前他始終都當綠葉,去映襯美麗的花朵。在過去的一年中他的隊伍中涌現了2 名“優秀員工”這就足以證明一切。—記于2015年3月,《烏干達伊辛巴水電站建設中的普通人》。
聞東旭(技術與質量安全環保部):又一個雨季即將離我們遠去,烏干達伊辛巴水電站建設工地經過雨水的滋潤與洗禮,大地上依然是那么的翠綠、天空還是那么的湛藍、維多利亞白尼羅河水仍就是那么的清澈和靈動。在這萬物充滿勃勃生機的季節里,伊辛巴水電站項目的全體參建人員同時也沉浸在收獲的喜悅中。伊辛巴水電站工程項目經過一年多的建設,工程項目也迎來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現如今的工程項目辦公與生活營地一棟棟房屋拔地而起,一片片整齊的綠草地改變了荒地的模樣,一排排明亮的路燈照耀著夜晚的星空,這儼然已成為了伊辛巴工程項目建設工地的一道靚麗風景線,然而更讓人倍感喜悅的是伊辛巴水電站大壩主體工程一期基坑大面積開挖全面結束,砂石骨料加工系統、混凝土拌合系統已完成調試投入試生產,這標志著伊辛巴水電站一期工程建設即將由土石方開挖工序轉向混凝土澆筑工序的施工,全體參建人員的艱辛付出和努力終就換來了豐厚的成果。—記于2015年7月,《同心筑夢,奮力譜寫伊辛巴水電站建設新篇章》。
時小梅(技術與質量安全環保部):這些勤勞上進的工程建設者從中國來到烏干達,通過伊辛巴工程項目建設這個大平臺或舞臺,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從自我做起,在點點滴滴或細微中身體力行的不斷實踐,在摸爬滾打中經歷了千錘百煉的實踐鍛煉,毫不謙虛的說目前大家做到了和成功了!發生在身邊這個特殊群體身上的那些真實的人和事才是最真誠、最有說服力的,我在平淡敘述伊辛巴水電站工程項目建設者們這個特殊群體日常小事中所散發出來特殊力量的同時,也讓我自己全身心都為之震撼,建設者們的大愛不僅讓我發現自己還存在的差距,更是作為鞭策我自己更加努力工作的動力,也讓我更加熱愛自己的家鄉、民族和祖國,同時對自己的選擇更加有信心,也促使我愿同他(她)們一道不斷前行去發揮出更加深層的潛在正能量。與此同時,也希望能通過工程建設者這些平凡而普通的水電人來結識更多的中國水電人,并真正重新認識中國水電人,也希望同大家一道能拋開地域和民族的差異,重新思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了解真實的故事,了解真實的自己,更希望能通過這些中國水電人奮斗拼搏的精神散發出榜樣的力量,來鼓舞和激勵所有年輕人,特別是參與伊辛巴項目建設的年輕人,促使他們不抱怨、不懈怠、不極端,激勵他們積極向上,勇于拼搏,敢于吃苦,抱定越努力越幸運,越勇敢越能改變的堅定信念,在烏干達伊辛巴水電站工程項目建設工地構筑起一道獨特美麗的風景線,在烏干達人民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記。—記于2015年7月,《我們可以自豪的說—來自中國》。
【烏干達伊辛巴水電站項目部 張曉華、總經理工作部盧心湖 聯合供稿】
中國工程建設網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管理案例 | 會議活動 | 施工企業管理雜志 | 我要投稿
版權所有: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施工企業管理》雜志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外大街22號外經貿大廈6層東區郵編:100037電話:010-68520349傳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 京ICP備09092133號-1 Copyright ?2000-2015 中國工程建設網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