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發展與社會責任——成都院環保生態綠色建設紀實
發布日期:2015-11-05來源:中國電力建設集團編輯:
[摘要]
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成都院”)正式成立于1955年,今年正好迎來建院60周年,已發展成為集工程規劃、勘測設計、咨詢、監理、監測、總承包、投資運營、科技研發為一體的工程公司。在保持傳統業務優勢的同時,成都院從專注水利水電、新能源領域,積極拓展到交通、建筑、市政及水環境、水務、巖土工程、數字工程、環境工程、移民工程、設備成套供應等多元業務領域。成都院國家級高精尖人才眾多,擁有一批工程經驗豐富、學術水平高的技術帶頭人,在國家能源規劃、高端技術服務方面培育出核心競爭能力,代表著我國乃至世界水電勘測設計的最高水平。
60多年來,成都院一直秉承“貢獻國家、回報社會”的價值理念,服務于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追求和建立人與自然、工程與社會的和諧關系,一直將環境保護理念貫穿于工程設計始終,實現了工程綠色化設計,并著力拓展新能源、水環境綜合治理與開發、數字智慧城市等綠色、生態、前沿產業的規劃設計及總承包,為國家清潔能源與基礎設施、環境工程的發展譜寫恢宏篇章。
立足水電環保,走綠色發展之路
成都院早在1980年設立環境保護機構,是全國水電勘測設計系統較早設立環境保護機構的單位之一,并從國家推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資質管理辦法以來,成為第一批擁有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甲級資質證書的企業。成都院在30余年的水電環保工作中,結合技術進步和社會要求積極探索,將環境保護理念貫穿于工程勘測設計工作始終,在流域水電規劃環評、建設項目環評、環境保護措施專項設計、施工期環境監理監測、環境保護驗收調查等水電開發各階段開展了一系列開拓性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實現了水電站的綠色化設計。
在流域規劃環評方面,完成了大渡河干流、雅礱江中游、金沙江上游、岷江下游、木里河、白水江、俄日河等大中型河流的水電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參與了“歐盟~亞洲生態保護二期項目”中的能源規劃戰略環評等國際合作項目。其中,《大渡河干流水電調整規劃環境影響報告書》被專家譽為“國內第一本真正意義上的流域規劃環境影響報告書”,并榮獲“2006年度全國優秀工程咨詢成果一等獎”;《金沙江上游水電規劃環境影響報告書》是國家環境保護部首個審查通過的大型河流水電規劃環境影響報告,其理念和技術方法被認為代表了當前國內規劃環評的領先水平,為新時期水電規劃環評工作樹立了樣本。
在項目環評方面,出色完成了二灘、錦屏一級、溪洛渡、瀑布溝、大崗山等大型水電站以及西藏地區等多項國家重點建設項目和一大批地方重點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其中,《四川省雅礱江二灘水電站水庫環境影響報告書》被世界銀行推薦為世行貸款項目范本,二灘水電站榮獲“國家環境友好工程獎”,成都院榮獲“國家環境友好工程環境影響評價優秀獎”。多年的工程實踐,使成都院環境影響評價專業處于行業領先水平,分別于2006年、2013年兩度榮獲“全國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優秀甲級單位”稱號,成為環評系統中少有獲得該項殊榮的單位。
在環境保護措施設計方面,成都院通過多專業協作,將環境保護措施融入主體工程設計中統籌考慮、有機結合,從工程設計源頭避免或減輕了不利環境影響,從而保證工程方案的環境合理性。如,將水庫分層取水方案作為高壩大庫型水電站進水口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并開展工作,設計了溪洛渡、錦屏一級等大型水電站的分層取水設施并成功運行。在大壩設計和施工組織設計中統籌考慮生態流量泄放措施,在黃金坪、硬梁包等水電站設計了生態機組確保運行期泄放生態流量;在兩河口、雙江口等水電站設置臨時生態泄水洞,以滿足初期蓄水期下游生態用水需求。電站阻隔魚類洄游通道時,在樞紐布置中充分考慮過魚設施建設的需要,統一進行規劃布局與設計,設計了國內海拔最高、長度最長的藏木水電站魚道,兩河口、雙江口等300米級高壩電站的升魚機過魚系統,硬梁包水電站的仿自然過魚系統等,均填補了國內相關領域的空白,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此外,成都院還完成了一系列大中型水電站的施工廢(污)水處理、魚類增殖站、生活垃圾處理、水土保持和生態恢復、移民環保配套設施等環境保護措施專項設計與技術創新工作。其中,《水電工程砂石廢水處理實用新技術研究》先后獲得“中國水電顧問集團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電力建設集團科技進步二等獎”、“四川省環境保護科學技術二等獎”、“水力發電科學技術三等獎”;《藏木水電站高原魚類增殖放流站工藝設計研究》獲得“中國電力建設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在施工期環境監理方面,自2002年起即組建了環境監理隊伍,成為國內較早涉及工程建設期環境保護與水土保持綜合監理與管理的單位之一。承擔了全國首批13個環境監理試點工程之一的岷江紫坪鋪水利樞紐工程及其他多個大型水電工程、鐵路等線性工程的施工期環境保護與水土保持綜合監理工作。同時,作為四川省僅有的兩家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資格證書(甲級)持證單位之一,立足于傳統的水土保持監測技術,并加強新技術的應用實踐,探索了三維激光掃描儀、低空遙感(無人機)、攝影測量等先進設備和技術以及“3S”手段在水土保持監測中的應用,處于行業領先、國內先進的水平。
在環境保護驗收方面,作為環境保護部2009年推薦的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推薦單位,近年來開展了三峽、向家壩、沙灣等多個大型水利水電工程的蓄水階段和竣工環境保護驗收調查工作。同時,積極探索流域水電開發環境影響回顧性分析評價等開拓性研究工作,積累了大量基礎數據,成為河流水電規劃環評和項目環評的有益補充,也為后續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提供了豐富的經驗。
此外,成都院高度重視水電環保工作的技術創新及標準制定工作,開展了水電工程生態流量、生態修復、生態補償、水庫水溫觀測和模型預測、水庫分層取水、施工區生產廢水和生活垃圾特性試驗、數字化環保技術等一系列科學技術研究工作,并取得良好成效;開展了《河流水電規劃環境影響評價規范》、《水電工程環境影響評價規范》、《水電工程環境保護設計規范》、《水電工程魚類增殖放流站設計規范》、《水電工程生態流量計算規范》、《水電水利工程環境監理工作指南》、《水電水利建設項目環境保護驗收指南》等多個規程規范的編制工作,引領行業技術的發展方向。
成都院轉變設計觀念,使環境保護與工程設計有機融合,環境保護參與規劃選點、開發建設方案論證、工程設計、施工建設和竣工驗收等工程規劃設計與建設的全過程,并通過多專業協作與良好互動,在主體工程設計中充分考慮環境保護要求,全程介入水電站的規劃和設計,從設計源頭促進水能資源合理、有序、適度的開發,實現流域水電開發與生態保護的協調發展,推動我國水電建設走向一條綠色發展之路。
開發新能源,開創西部地區綠色能源新試點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而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資源的大量開發,其保有儲量越來越少,加快發展可再生能源成為我國重大能源戰略選擇。同時,近年來我國大量開采和使用化石能源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突出,特別是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比例偏高,二氧化碳排放增長較快,對氣候變化影響較大,因此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對優化能源結構、保護環境、減排溫室氣體、應對氣候變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為響應國家大力發展新能源的能源戰略方針與規劃目標,成都院在繼續鞏固現有水電業務的基礎上,自2006年開始涉足新能源領域,通過近十年的不懈努力,在風電、太陽能發電領域有了長足的進展,開展了風能、太陽能的政策研究、規劃、勘測設計、咨詢、總承包及投資運營工作,對中國西部地區新能源的發展有著非常深入的研究。
在規劃層面,近十年來,成都院完成了四川省、西藏自治區、涼山州、甘孜州等各級政府的新能源相關規劃及政策研究,編制完成了四川省新能源規劃、地熱能開發利用規劃、創建國家清潔能源示范省實施方案,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區“十二五”、“十三五”可再生能源規劃、風電規劃、太陽能熱發電規劃,涼山州、甘孜州風電基地規劃、光伏電站規劃等規劃報告,對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區的新能源起步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在項目層面,成都院已承接四川德昌風電、西昌風電、普格風電、會理光伏,西藏日喀則光伏、阿里光伏,青海德令哈光伏等國內外新能源項目50余項,掌握了復雜地區風資源評估、微觀選址等核心技術。目前,成都院已建設完成大型并網風電項目4項,裝機容量159兆瓦,大型并網光伏5項,裝機容量120兆瓦;正在建設的大型并網風電項目5項,裝機容量225兆瓦,大型并網光伏項目2項,裝機容量50兆瓦;已完成前期設計工作的大型并網風電項目19項,裝機容量約1105兆瓦,大型并網風電項目12項,裝機容量約715兆瓦。其中,德昌風電是成都院總承包的我國首個峽谷風電場項目以及四川省第一個大型并網風電項目,目前運營良好,并榮獲“工程勘察設計‘四優’三等獎”以及“優秀工程總承包銀鑰匙獎”;會理樹堡鄉光伏電站是成都院設計建成的四川省第一個大型并網光伏項目。這些項目的成功實施,對四川省風能和太陽能開發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此外,為發展新能源的多種方式利用,成都院先后開展光伏建筑一體化工程、無電地區建設項目(高原風光互補離網工程)、太陽能熱發電等項目的研究和建設工作,對推動我國西部地區能源建設以及創建國家清潔能源示范省具有重要意義。
注重生態環保,勇擔社會責任
為建設祖國“綠水青山”,成都院著眼于新型城鎮化發展與環境生態恢復、建設生態城市的政策導向,注重生態環保,勇擔社會責任,近年來進一步開拓了城市水環境綜合開發、城市污水處理、綠色山地建筑、數字智慧城市四大業務板塊,并相輔相成,全面提升城市價值與人居環境。
在城市水環境綜合開發方面,成都院具備多專業綜合設計能力,厚積薄發,成果豐富。不僅打造舒適美觀的親水景觀,更注重生態環保、污染防治、防洪排淤、岸坡治理、水生繁殖,全方位提升城市及庫岸建筑地塊綜合價值。先后完成涪江昌明河、宜賓放花溪、郫縣清水河、南充水環境、安縣水環境、成都天府新區興隆湖、鹿溪河湖尾濕地、江油靛池濕地、江油新安農業公園、漢源消落區等十余項城市水環境綜合設計項目。其中,設計開發的4500畝成都天府新區興隆湖工程,從水源工程、湖區景觀、泄洪道、濕地建設、水生態系統構建、環湖道路等方面打造成都“生態之腎”;新安農業公園總體規劃及園區景觀綜合工程設計獲“2014年度四川省優秀工程設計獎”。
在城市污水處理方面,采用BOT模式完成了溫江海峽科技園、自貢板倉二期、成都龍泉西河、崇州工業園區等污水處理工程建設,具備城市水廠及管網的投資、設計、施工、運營一體化運作能力。先后完成數十項大型水電站取水、輸水、排水、水處理等項目,在高海拔水處理工藝領域具有技術優勢,具備復雜地形條件下獨特的設計經驗。形成了從工程設計到工程建設,從生產設計到專利研發的產研滾動發展體系。
在綠色山地建筑方面,數十年來完成了從漢源新縣城、得妥集鎮、萬工集鎮,到錦屏營地、官地營地、白馬營地、汶川三江生態旅游區災后重建、廣安前鋒區等近百座山地建筑區的設計工作,具有豐富經驗。全面掌握高烈度區、高山峽谷區、高寒地區、少數民族區建筑群的設計技術與方法,科學融匯建筑、安全、環境、文化等設計要素,形成了獨特的山地建筑設計理念。其中,錦屏營地和汶川三江生態旅游區災后重建榮獲“四川省優秀工程設計二等獎”,官地營地榮獲“四川省優秀工程設計三等獎”。
在數字智慧城市方面,成都院在地理信息系統開發、基礎數據采集、電子地圖制作、遙感影像處理、空間數據庫建設、三維電子沙盤構建、移動產品服務等業務領域具有較強的技術優勢,并將這些優勢成功應用于數字智慧城市的建設中。目前成都院承擔了南京市區、西昌市區、成都溫江區與雙流區、遂寧市等城市數字化高精度三維數據采集,利用GIS的空間信息數據庫管理、查詢、統計、空間分析和數學分析模型,為國土資源、建設規劃、環境保護、防汛減災、交通運輸、公安消防等提供基礎地理信息平臺。其中,“溫江三維輔助城市規劃系統”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列為2009年城市數字化工程示范項目,已全面應用于溫江區規劃評審及決策,成為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技術支撐平臺,正以其示范效應帶動省內周邊市區乃至更大范圍的推廣應用。
成都院堅守“誠信、負責、卓越”企業精神與“服務、關愛、回報”企業價值觀,勇于承擔中央企業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在工程搶險、堰塞湖整治、次生災害防治、環境保護、幫扶救助等方面作出積極貢獻,榮膺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水利部、國資委、四川省委省政府各類表彰。適應新常態,迎接新挑戰,成都院將繼續深化改革,著力推動創新,持續提升管理,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實現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戰略發展目標,為實現美麗“中國夢”貢獻更大智慧與力量。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