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南老區,于都屏山。
在那連綿的山脊間聳立著一座座白色的風機,巨大的葉片在薄霧中隨風緩緩轉動著,構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2014年12月31日,凌晨4點零9分,江西水電承建的省內首個高山風電項目——于都屏山風電場首臺風電機組成功并網發電。
在一年多的建設中,屏山風電項目部職工克服了難以想象的困難,海拔1320米高的屏山頂上留下了他們跋涉的足跡和奮戰的身影,山風中還回響著他們鏗鏘有力的勞動歌聲。
山高路險 知難而進
江西屏山風電場工程位于贛州市于都縣盤古山鎮北部, 24臺風機分布在海拔高程870米至1320米的山脊上,從山下到山頂最遠的1號風機,山路竟然長達19公里。
俗話說,山路十八彎。但這條通往山頂的道路不僅彎道多,而且路窄、坡陡、180度的回峰路也時常出現。坐在上山的車上,一邊是山谷深淵,另一邊則是滑坡或滾石,令人不寒而栗。山高路險,四驅的皮卡車上去一趟需要近一個小時的時間,運輸材料的卡車上到山頂的難度就可想而知了。
于都屏山風電場是江西省首個高山風電項目,也是江西水電承建的第一個高山風電工程。江西水電之前承建的幾個風電工程都分布在鄱陽湖區域。“高山風電施工在我局是個空白,我也是第一次做風電工程,施工難處肯定大,但高山風電總得有人做呀,既然自己選擇了風電,就沒有理由退卻。”項目經理龔華鳴回想一年來的施工感慨頗多,但臉上依然寫滿自信。
屏山風電場總裝機容量為4.8萬千瓦,安裝單機容量為2000千瓦的風力發電機組24臺。單個風機基礎澆筑混凝土達480多方,所需混凝土均由混凝土運輸車由山下運送至山頂。風機基礎澆筑時,為保持混凝土的澆筑連續性,混凝土運輸車得在山路上來回跑。山路在開工后,路面有所拓寬,但路面的碎石塊增加了不少,加上坡陡、彎道多,汽車時常破胎、拋錨的不少。工程剛開工時,項目部找了一個湖北的混凝土車隊,由于山路險惡,車子壞了好幾臺,來了一個星期,這個運輸隊帶著車隊和人跑了。
龔華鳴帶著他的團隊沒有被這些困難嚇退,他們只有知難而進。
針對混凝土運輸車容易扎破輪胎這一情況,他們認真做了分析:山路除了坡陡、急彎外,混凝土車裝得重,走得慢,輪胎應該不容易破。經過仔細觀察,龔華鳴發現路上的大石塊是扎破輪胎的主要因素,于是立即安排人員去撿石塊,這些石塊清理掉后,山路暢通了,混凝土車很少有扎破輪胎的現象,有力保障了后續風機基礎的順利澆筑。
櫛風沐雨 斗志昂揚
屏山風電場所處地理位置平均海拔高,不僅山高路險,而且這里的氣候影響大,施工條件艱苦。春季,三、四、五月正是南方的梅雨季節,長時間的雨季,使得山路泥濘,材料運輸車不是打滑就是下陷,根本上不到山頂。夏季,山上的天氣變化無常,晴空烈日下突然來一場暴雨,雨下的速度快得讓你無處藏身,有時還伴有電閃雷鳴,讓人膽戰心驚;海拔高,紫外線輻射強,身上裸露在外的部位都會曬得脫皮。秋冬是寒風肆孽的季節,山下溫暖和煦,山上卻寒風咆哮,近零下10度的溫度,棉大衣一點都不管用,在風中站上一刻鐘,一定會透骨冰涼。
7月份的一天晚上,當天下午1點開盤澆筑的1號風機基礎仍在澆筑,傍晚5點開始下起雨來,上山的路面經混凝土車輾壓后變得泥濘,上去了6車混凝土,第7車混凝土打滑上不去,雨還在下個不停,1號風機基礎混凝土澆筑又不能中斷,混凝土必須運上去,項目副經理彭永勝立即打電話到山下請裝載機來拖車,裝載機來了,彭永勝和龔小華冒著大雨掛好拖車的鋼絲繩,就這樣用裝載機拖了6臺混凝土車,他們也在雨中掛了6次拖車繩,身上已是濕淋淋的,雖然是夏天,但傍晚的山風吹來,兩人還是冷得牙齒格格作響。
“干風電比干火電辛苦。”項目部安監部主任龔小華告訴記者,“以前在火電廠施工,至少一日三餐能按時就餐吧,在風電項目施工飯不能按時吃,到下午兩三點鐘吃中飯是常有的事,碰上雨季耽誤工期必須趕工,更是沒日沒夜,胃病都患上了。但為了干好這個高山風電項目,大家毫無怨言。”
在這樣一個惡劣環境的條件下,屏山風電全體職工放棄了休息時間,搶工期、趕進度,加班加點,臉曬得脫皮了,嘴唇裂開了,手凍傷了……這些沒有讓他們退縮,他們依然櫛風沐雨,在屏山之巔保持著那種戰天斗地的昂揚斗志。
聚力凝心 歌聲鏗鏘
風電項目小,職工少,不像火電工程施工有幾十號甚至上百人。屏山風電項目高峰期時包括項目班子在內也只有十二人。風電施工不光條件艱苦,工作量也很大,職工們白天在外忙施工,晚上回項目部還要忙資料。
“不管安排誰的班,大家都會待在各自的工作面上。”項目經理龔華鳴談到職工的凝聚力,很有感觸:“我們的職工能吃苦耐勞源于對企業的忠誠和奉獻。記得澆筑16號風機基礎時,當時零下9度,站在山頂穿著棉大衣也不管用,有6個民工實在受不了,才來幾天就跑了。”
為了讓職工安心工作,項目部為每個職工購買了一套御寒的沖鋒衣和一雙登山鞋,平時還會給值班人員準備飲料和餅干,項目部班子盡力從細微處關心職工的冷暖。
2014年11月底,風機和升壓站進入調試階段。第二階段監檢后,升壓站和風機箱變工程有些地方需要消缺,施工員早在土建交安后已撤離項目。在這個緊急關頭,項目經理龔華鳴得知去了新疆項目的龔小華和劉乾武要返回南昌參加五大員換證考試,立即用電話通知他們考試完后到于都屏山風電項目來“救急”。施工員劉乾武11月25日趕到屏山風電項目支援消缺。第二天,他七十多歲的老母親在家摔裂了手骨,心里很是放心不下。但這邊消缺工作才剛剛開始,他只得打電話叮囑妻子仔細照顧老母親,在屏山風電項目待了20多天,堅持干完消缺工作才回家。
“龔經理把我們當兄弟,他吩咐我們做什么,大家伙都愿意聽他的。”龔小華對記者侃侃而談:“龔經理對我們很信任,我們在工作中會更加細心。"
張琳是屏山風電項目唯一的女職工,參加工作兩年多。別看她還是一個小女孩的樣子,但她參與了屏山項目土建施工方案的編寫,負責內業資料的編寫。項目上缺少計經人員,項目經理叫他學學計經,她二話沒說,認真學了起來,加上她的那種不服輸的倔性格,學得快學得好,經常加班加點。她做事風風火火,大家伙報賬、借賬、買菜錢、灌煤氣的錢、一包復印紙、一支筆都得找她,因此被大伙戲稱為“大內總管”。
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奮斗,屏山風電場順利實現投運,項目部全體職工用飽滿的工作熱情、執著的敬業精神完成了江西水電首個高山風電工程的建設,在于都屏山書寫了一曲奉獻之歌。
中國工程建設網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管理案例 | 會議活動 | 施工企業管理雜志 | 我要投稿
版權所有: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施工企業管理》雜志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外大街22號外經貿大廈6層東區郵編:100037電話:010-68520349傳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 京ICP備09092133號-1 Copyright ?2000-2015 中國工程建設網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