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渡西流湖——鄭州農業路西三環立交橋跨西流湖施工紀實
發布日期:2016-11-02來源:編輯:
[摘要]
4月26日,公司承建的鄭州農業路快速通道首根樁基正式開鉆,拉開了農業路快速通道西三環立交橋開工建設的序幕。 農業路快速通道是鄭州市“井+環”形快速路網中重要“一橫”,與東西向隴海路快速通道和南北向京廣路快速通道、中州大道,形成“井”字形,再與三環快速路“環”形合圍,共同構建鄭州市快速路網系統,實現快速路、環城路、高速路之間的相互轉換。 農業路快速通道工程西起西三環以西雄鷹東路,東至地德路,全長13.58公里。項目全線為單幅高架,于西三環、京廣快速路、中州大道交叉口設3座互通式立交,在瑞達路、電廠路、桐柏路、嵩山路、南陽路、豐慶路、文化路、花園路、經三路、東明路等相交干路設置31處上下橋匝道。高架主線為雙向六車道,設計速度60公里/小時;地面道路為雙向八車道,設計速度40公里/小時。 公司承建的西三環立交橋是西三環與農業路交叉設置的互通式立交,是兩條快速路之間的重要交通轉換節點,是快速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立交共分為3層,農業路快速路最高,在第三層,匝道在第二、三層,西三環主線跨線橋為第二層,地面道路為第一層。全線共設置了8條立交匝道,2條上下橋匝道,西三環主線直行交通采用跨線橋通過,其它地面交通采用平面交叉。農業路主線高架標準段橋梁全寬25.5米;匝道標準寬度8至9米,加寬段8.6至10米。主要工程量包括樁基1124根、承臺292個、墩柱及橋臺329個,現澆混凝土箱梁60聯、預制箱梁68片、鋼箱梁6聯。 農業路項目部第一工程處先后經歷了北三環快速通道、隴海路快速通道兩個標段的工程建設,深知市政道路“短平快”的施工節奏,這支勁旅再次承建農業路快速通道更是駕輕就熟。第一工程處于4月23日進場后,就不斷加強與建設單位、設計單位、監理單位及相關政府部門對接溝通,強化現場的施工組織管理,科學合理規劃,深入溝通協調、管線遷改等相關部門,全力推進工程建設。5月15日,西三環立交橋首個承臺開倉澆筑;5月24日,西三環立交橋首個墩柱開倉澆筑,6月1日首聯匝道箱梁正式澆筑;6月13日,首片預制箱梁澆筑;7月5日首聯主線箱梁開倉澆筑。在第一工程處廣大員工的全力拼搶下,農業路快速通道施工建設取得一項又一項碩果。 然而,按照農業路快速通道設計規劃,農業路西三環立交橋主線橋第八、九聯箱梁的施工要通過鄭州西流湖生態公園。這卻倒難不倒以攔河筑壩為己任的“水電人”,大量工程設備在西流湖畔集結,隨著一車車土方石料傾入西流湖,5月28日圍堰順利合龍。隨著西流湖水被抽排至下游,200余米長、150余米寬、深達12米的淤泥層呈現在眼前,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泥坑,施工設備無法施展功效,工程建設陷入困局。
要想將這一座橋梁飛渡過西流湖,必須將這一潭淤泥盡快清理完畢,按期完成主線橋樁基、承臺施工。經過第一工程處廣技術人員的反復討論,決定采用拋石擠淤的方式將淤泥清理出基坑。一車一車的建渣運抵西流湖畔,倒入湖底,隨著淤泥一車車被運出場外,兩條60厘米的排水管被埋入湖底,上游湖水被排水管引入下游,清淤工作緊張有序地進行,200余米長的基坑漸漸干燥,具備了施工條件。 在西流湖湖區內共有60根樁基、10個承臺需要澆筑,由于西流湖施工區域內地質條件軟弱,施工場地狹小,施工效率受到制約,一臺自重40噸的懸挖鉆機進入施工區后,由于重力作用開始下陷,根本無法進行施工。第一工程處為了工程按期履約,在鄭州農業路快速通道上樹起“水電五局”的旗幟,不斷優化方案,果斷采取措施,不計成本投入,再次外購了大量建渣,在每個承臺區域加墊2米厚的建渣形成懸挖鉆機施工作業平臺,開始進行樁基施工。施工中發現采用3.5米的標準護筒兩側淤泥不斷向內擠壓,樁基成樁極其困難,工程處再次加大投入,決定采用10米加長護桶進行施工,并且采用化學泥漿護壁,不惜一切代價一定要將60米深樁基注入地下。地下工程是“良心工程”,為了保證施工質量,第一工程處再次加大成本投入,將虛樁高度增高至兩米以上,確保施工質量。8月初,在工程建設者的努力下,順利征服西流湖軟基,主線橋60根樁基全部施工完成。 9月7日,正值西流湖湖區承臺開挖施工的關鍵階段,西流湖為凈化水源,上游突然放水200萬立方米,兩條60厘米排水管道是按照10年一遇的雨水設置,排水不及,湖水上漲2米漫過圍堰,淹沒了承臺基坑,工程建設再次陷入困局。望著那一坑一坑的積水,工程處廣大員工沒有怨天尤人,在每個承臺基坑配置5臺水泵開始強排水,與此同時,一邊加固圍堰,一邊增設了一條直徑1.2米長150米的自流涵管將上游來水引向下游,經測算,僅自流涵管一項就投入資金10萬余元。由于措施得當,組織迅速,基坑排水快速完成,工程建設得以進行,受到了各方的好評。 由于西流湖湖底淤泥4至5米以下是流砂地質,若采取傳統放坡開挖方式進行承臺開挖施工無法保障安全,巨大的困難再次擺在第一工程處建設者面前。怎么辦?咬緊牙關再次破局!工程處工程技術人員反復研究,決定對西流湖區域內承臺采取打設鋼板樁方式進行施工。日立長臂挖掘機液壓振動錘式打樁機將179根12米長重達180噸的拉森IV號鋼板樁深深地沉入地下,在承臺基坑1米開外形成一個巨大的鐵盒子,保護著承臺開挖開坡,22米長臂反鏟向下開挖兩米后,便設置一層圍檁向外支撐,避免鋼板樁受側力向承臺內擠壓,擴挖至5米后再設置一層圍檁支撐,待擴挖至承臺設計高程后再向下擴挖50厘米,并回填50厘米厚的建渣,再進行承臺鋼筋綁扎、混凝土澆筑施工,待承臺澆筑完畢后,再將鋼板樁逐一取出。 在西流湖施工區域,第一工程處廣大建設者一次次加大資源投入,組織人員24小時不間斷作業,確保西流湖內各部位施工計劃的落實。截止目前,西流湖內主線樁基總計60根,累計完成60根,承臺10個,累計完成10個,墩柱10個,累計完成10個,第8聯鋼箱梁第一層已澆筑完成,第9聯鋼箱梁鋼筋綁扎正在緊張施工。 西流湖畔,“佛光寺”的暮鼓晨鐘,隨著寧靜的湖面微波,滋潤了春的枝頭,潤色了秋的碩果。在不久后的將來,一座氣勢宏偉的現代化橋梁將飛渡西流湖,佇立在西流湖之上,迎八方來客,書寫暢通鄭州縱橫交錯的城市力量。
(責任編輯 張 利)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