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戈拉來了中國人
——中國十九冶納米比亞MR125公路建設紀實
發布日期:2016-11-02來源:編輯:
[摘要]
亞歷山大·拉扎勒斯的家在納米比亞西北部的贊比西省地區,他是卡普里維省孔戈拉地區的一名普通勞務工人。亞歷山大有一個夢想,就是自己的家鄉能有一條平整、寬闊的柏油馬路與上班的地方相連。一群中國人的到來,讓他的夢想成為現實。
“鋪下的路,樹起的碑”
2012年2月26日,北京。
在中冶交通會議室里,中冶交通董事長侯寶旭和中國十九冶董事長田野雙手緊緊握在一起——中國十九冶接過了納米比亞MR125公路項目所有施工任務。
納米比亞MR125公路項目位于該國西北部的贊比西省地區,是納米比亞自1990年獨立以來建設的最長公路項目,為沙質施工條件下升級瀝青路面改造工程,設計路面寬度9.8米,瀝青路面寬度6.8米,為雙向兩車道瀝青公路,設計速度120千米/小時。項目由兩部分公路組成:孔戈拉經林揚提至里塞洛的主公路MR125段,長度186.6公里,及孔戈拉至辛加拉姆維的地方支路DR3502段,長度21.6公里,項目合計總長208.2公里。
MR125公路項目是納米比亞總統及政府高度關注的項目,是關系到當地老百姓福祉的民生項目,也是中國十九冶“走出去”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中國十九冶組建了以公司領導為首的項目管理團隊,團隊成員可以說都是由“身經百戰”具有豐富路橋施工經驗的同志組成。不僅如此,2012年5月17日,中國十九冶集團董事長田野帶隊,帶領路橋、裝備等專業負責人到現場召開項目推進會,從質量、安全、和諧、效益四個方面制定強有力的措施,確保將項目建成納米比亞質量最好的、經得起考驗的樣板公路。
“鋪下的路,樹起的碑。”是田野董事長的殷殷寄語,也是中國十九冶參建員工的工作目標。
前進的每一米都是孔戈拉的新歷史
納米比亞位于非洲大陸的西南部,旱季干涸,雨季濕熱,氣候惡劣。更為困難的是,項目途徑地質為砂性土,這是一種類似沙灘流沙的土質,顆粒細小,松散流動,不具有一點粘性,用當地人的話說,是“吐口唾沫都能淋出個洞”,在這樣的土質上修路,對中國十九冶來說,可謂是前無古人。
2012年3月16日,MR125項目正式開工。中國十九冶的修路人雖說早已有了應對各種困難的思想準備,而接下來的三個大大的問號卻如同三座大山壓得他們有些喘不過氣來。在國內采購施工機械設備周期過長情況下,必需的施工機具從哪里來?在當地沒有專業施工隊伍的條件下,專業的施工隊伍從哪里來?在當地假期過多,工人勞動積極性不高、工作效率低的前提下,如何組織工人拼搶工期?
眾多的困難面前,項目部人員沒有退縮,立即召開全體員工大會,集思廣益,充分聽取大家的想法,召開專門的會議對各個方案進行論證。在多次充分的研討后,最終形成了統一的認識:一邊通過納方尋求機械設備的租賃渠道,一邊把所需的材料設備分門別類,分別從國內和就近的南非采購。針對專業施工隊伍方面,從國內路橋分公司調來了有施工經驗的人員分別在重要崗位擔任技術指導,并通過他們來培訓專業的施工作業隊伍。剩下的工人勞動積極性不高問題,則實行崗效考核制度,對員工實行定額考核,使收入與產量掛鉤,加大考核力度,提高工人的勞動積極性。
方案拿定,一個個疑難雜癥也相繼被攻克。
路基填方量360萬立方米,排水結構預制涵洞安裝(包含單孔、雙孔與三孔)259座……平整的路面每向前延伸一米,都是中國人在創造孔戈拉新的歷史!
“了不起的中國人!了不起的MCC!”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修路沒有專業的設備可不行,而納國國內一時根本湊不齊如此多的修路設備,從國內運輸設備到施工現場關乎項目整體建設進度。
由于納米比亞物流環境條件特殊,運輸路途遙遠,沒有從國內直接到達項目駐地的物流,所有設備都需要先經過海運,再通過陸運運抵現場。國內的設備裝船后,海船從國內港口一路狂奔,而項目物流組同事的心也和海面上飄蕩的輪船一樣跌宕起伏,生怕遇到風暴耽擱行程。同時也在當地積極調整配載方案、清關方案,力爭使清關、運輸各個環節緊密銜接,節省寶貴的每一天。
皇天不負有心人,經過100多天的奔襲,130多臺機械設備終于平安運抵納米比亞鯨灣碼頭。然而,鯨灣離項目駐地卡蒂馬還有一千五百多公里的陸路。
于是,從起點鯨灣到終點卡蒂馬,一輛輛滿載工程設備的運輸卡車整裝待發,一千五百多公里的崎嶇坎坷,中冶人日夜兼程。納米比亞內陸運輸條件極差,更談不上任何物資調蓄能力,龐大的設備運輸車隊要歷經長達數百公里崎嶇難行的原始土路轉運。一切,只能靠自己。
不僅是車隊,MR125項目部全體員工都在行動——頂著連綿大雨,連續一個多月每天24小時不間斷倒班連軸轉。開工在即,動工在即,搶工在即……所有人都恨不得給車輪安上翅膀。
納米比亞全年有4—5個月在下雨,其中近3個月是大雨季,剩下的時間是烈日炎炎的旱季,一年中能夠用來施工的時間已經被雨水擠壓得只剩下7個月。
要打通“天塹”,只能與時間賽跑。可陸路運輸實在艱難,在運輸途中,剛剛還很平整的便道突遇暴雨,每小時高達100多毫米的降水瞬時匯成小溪、洪流。暴雨、稀泥、坑洼……一路曲折崎嶇。車輪打滑、車輪爆胎司空見慣,停車修路、靠邊修車是家常便飯,一步一個腳印,在爭分奪秒的征途中,打通“天塹”的設備按時集結到位。
“了不起的中國人!了不起的MCC!” 納米比亞總統希菲凱普涅·波漢巴出席通車剪彩儀式時稱贊道。當地時間2015年3月13日上午,MR125公路項目舉行了通車剪彩儀式。
當一切塵埃落定時,大家臉上終于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