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藍色的天空下,一座座風機迎風而立,一片片扇葉隨風而動,藍白相間,風起云涌,構成了一幅動靜相宜、色彩絢麗的畫卷。
這樣的一抹詩情畫意,在涼山會理,在重慶豐都,在西寧日月山,在中國十九冶承接 制作的風電場塔筒所在之地,莫不如是。短短幾年時間,中國十九冶在風電市場異軍突起,截至目前,已累計承接750余套風電塔筒,制作總量接近10萬噸。打 造攀西地區最大風電能源板塊鋼結構基地的定位越來越明晰。
搶占市場先機
近年來,隨著社會對清潔能源需求的不斷擴大,以風能等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受到高度重視并上升為國家戰略。目前,風電已成為我國第三大電源,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三五”規劃建議稿,明確提出“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要求加快發展風能。
2008年,中國十九冶在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西昌市購地144畝, 建設總建筑面積45000平方米的西昌設備結構廠,成立了西昌設備結構有限公司。隨著國內冶金鋼結構市場的逐步萎縮,傳統鋼結構產業面臨“訂單少、任務 少、效益低”的困境,鋼結構行業步入轉型時期。
為了尋找新的增長點,突破發展瓶頸,經過調研和分析,中國十九冶敏銳地發現國家 扶持新能源產業、大力發展風電清潔能源政策背后隱藏著巨大的市場空間,而涼山地區風能資源開發利用前景十分廣闊,根據國家能源局批復的《四川省涼山州風電 基地規劃報告》,涼山州風電基地規劃場址總計121個,規劃總規模1048.6萬千瓦,2020年底前建成568萬千瓦。
順勢而為,主動出擊。中國十九冶抓住國家大力推廣新能源發展的契機,多方跟蹤市 場信息,積極與業主溝通,經過不懈努力,從2010年起,與中國水電四局、中國水電八局等合作開辟了新能源建設市場,先后承接了德昌一期、姚安一期、云南 丘北一期和會理一期等多座風電場風機塔筒設備的制造任務,順利地將西昌設備結構有限公司由傳統鋼結構加工廠轉變為風電塔筒加工制造基地。
作為攀西地區(“攀枝花”、“西昌”兩地名的合稱)首家進入風電塔筒制造行業的 企業,中國十九冶西昌設備結構有限公司鋼結構產業逐漸摸索出一條穩健的發展之路。據該公司負責人介紹,前期的風電發展策略是采取與中國水電四局等合作的模 式,由對方承接風電項目,再由中國十九冶負責具體的制造任務。經過近六年的平穩發展,在積累大量經驗和儲備專業性人才后,中國十九冶“羽翼漸豐”,與北京 天潤、中廣核、川能投等風電投資公司建立了良好的業務往來和溝通渠道,同時加大卷板設備、焊接設備、起重設備等塔筒生產工藝所需的關鍵設備投入,逐漸打破 市場準入限制,市場開拓形成井噴之勢,尤其是在2015年涼山州風電基地項目入列西部大開發新開工30項重點工程后,以攀西輻射西南,先后中標了涼山魯北 風電場風力發電塔筒項目、攀枝花老公山風電場塔筒項目、攀枝花鹽邊縣大面山二期風電塔筒項目、四川漢源清溪塔筒制作項目、云南打桂山2.0型風電塔筒制作 項目、青海風發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塔筒項目等,共計306套,制作總量33800噸。
提升服務質量
以質量拓市場,以服務樹品牌。
為了使風電塔筒設備制造質量達到優質工程標準,中國十九冶按IS09000- GB/T19000標準質量保證體系,成立了以西昌設備結構有限公司經理為首的質量管理機構,通過全面、綜合的質量管理來預控塔筒材料、制作、運輸、防腐 等流水過程中各種不相同的質量要求和工藝標準。
在硬件設施上,西昌設備結構有限公司根據風電塔筒制造工藝要求,對原有生產場地 重新規劃布局,現已規劃形成原材料堆放區、3條制造生產線、3個噴砂車間和成品堆放區。同時,對設備進行升級改造,在原有鋼結構制作設備的基礎上,根據風 電塔筒制造需求、工程量、資金等情況,陸續購置和配備相應的機械設備,并對起重行車進行重新布局,現用于風電塔筒制造的主要機械設備達到75臺(套)。
服務是質量的延伸和完善。簡單地說,制造=生產+服務。中國十九冶圍繞三個方面 提供最優的服務:一是培育核心競爭力。抓住關鍵環節,做精做透,確保風電塔筒的質量,滿足業主的進度要求,在技術上不斷創新,這是提高服務質量的重要支 撐。二是注重過程管理。以塔筒生產為中心,做好產前、產中、產后的服務,產前服務以技術交流和準備工作為主,產中服務主要是做好塔筒生產質量的動態監控和 溝通工作,產后服務則是及時、妥善地提供售后服務。在資金、人力和物力上加大投入,這是強化服務理念的重要保障。三是打造全程供應鏈。這條供應鏈包括原料 供應企業、零部件配套企業、業務外包企業、物流運輸企業、相關合作單位等。整合資源,從企業內部服務走向供應鏈全程服務,這是做好服務文章的重要途徑。
規劃遠景目標
利用技術優勢進軍風電塔筒制造業,繼而拓展其它風電設備制造及風電安裝市場,是中國十九冶打造攀西地區最大風電鋼結構基地,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的一條必由之路。
在企業2016—2020年發展規劃里,中國十九冶對風電鋼結構基地的遠景目標 進行了明確。到2020年前后,將西昌設備結構有限公司打造成為攀西地區制造實力最強、科學管理水平最高的風電塔筒制造基地,同時實現經營規模最大、市場 開拓能力最強、綜合競爭力最具優勢的企業。
目標明確,重在落實,中國十九冶制定四項措施予以保障。
一是積極主動關注國家風電發展的總體規劃。根據國家風電發展思路,積極了解國家風電發展的總體布局,參與早期的風電勘查設計工程,重點跟蹤具備競爭優勢的項目,使市場開發有的放矢。
二是主動進行戰略調整,完善組織機構。不斷探索轉變發展的方式,實現轉型升級。同時,建立相應的技術研發中心和塔筒制造、風機改造、維護和維修機構,實現風電施工規模化,從而提高風電項目份額。
三是加快建立和完善風電產業體系。不斷完善建設前的項目咨詢、風資源調查和評價、選址、規劃、設計,建設中的管理服務、安裝及施工指導,建成后的運行管理、監測、檢修、售后等管理工作,從而為健全風電產業服務體系、大規模參與風電項目建設奠定基礎與創造條件。
四是加大與風電開發企業的合作。堅持“做優、做強、做大、做精”風電市場,與國電集團、華能集團、大唐集團、華電集團、中廣核、三峽集團、川能投等正在進行風電投資開發建設的企業建立合作關系,消除溝通障礙、準入門檻等“壁壘”,推進風電市場的開發,在行業中樹立標桿。
坐看“風”起時,唱響“大風歌”。進軍風電市場,是中國十九冶貫徹中冶集團“四 梁八柱”之“核心技術裝備與中冶鋼構、環境工程與新能源”總布局的重要措施,也體現了“精細化制造+綠色節能”的鋼結構轉型方向,對于在橋梁、水電、高層 建筑、市政場館等鋼結構產品和市場中樹立中冶鋼構品牌,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中國工程建設網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管理案例 | 會議活動 | 施工企業管理雜志 | 我要投稿
版權所有: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施工企業管理》雜志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外大街22號外經貿大廈6層東區郵編:100037電話:010-68520349傳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 京ICP備09092133號-1 Copyright ?2000-2015 中國工程建設網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