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活”梁場——鄭州市東三環快速化工程3號梁場施工創新紀實(圖)
發布日期:2016-09-22來源:編輯:
[摘要]
“瞧,這里加工的鋼筋絕對又快又準。”
“還很省時省力呢!”
“用手機掃下箱梁二維碼,‘滴’一下,施工流程一目了然。”
……
幾名職工的對話,讓前去采訪的我們看到了3號梁場的預制實力。在700來米的場地上,大家各負其職,彎筋、剪切、綁扎、預制、注漿、養護......一條現代化流水作業線呈現在我們的面前。
“3號梁場承擔著鄭州市東三環(107輔道)工程第五、六標段的主線箱梁預制工作,共計預制箱梁890榀,并且形狀不一,單梁梁體連接長度可達26公里。”項目常務副經理、黨支部書記張海強介紹著3號梁場所擔當的光榮使命。
2016年2月25日,鄭州市首個特大示范性PPP項目——鄭州市東三環(107輔道)快速化工程正式開工建設。作為工程總承包方和主要施工單位,如何優質高效地建設好該工程,在鄭州三環、隴海工程之后繼續打造集團公司在中原地區的又一力作和閃耀名片,對水電十一局各參建單位而言,是壓力更是動力。
該工程3號梁場按照張玉峰總經理在開工動員大會上提出的把握“五個特別”、樹立“五種意識”、提升“五種能力”的要求,與時俱進,成立創新工作室,處處融入現代元素,狠抓項目“誠信履約、安全履約、規范履約”,使梁場成為一道“數字化、信息化、標準化”施工的“鮮活”風景線。
3號梁場
“智能化”梁場
“市政工程時間緊,總承包部在每次考核中均有量化指標。在箱梁技術日趨成熟的今天,單從技術上突破已經很難,只有從工序中發現新亮點,通過巧干、實干、苦干,助推提質增效。”三分局分局長趙喜云和黨委書記高海成有著自己的思考。
他們倡導“創新是梁場的靈魂”,鼓勵用腦子干活,激勵員工巧干活、干巧活。堅持“追求卓越,勇于創新,高起點上場,高強度推進,高標準建設”的原則,貫徹科學、高效、環保的標準化建設理念,緊抓安全文明施工不放松。采用“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標準化、精益化”相互融合、相互支撐的現代工程管理手段,著力于提升制梁專業施工能力。
“智能化”從梁場施工的源頭就開始了。
走進鋼筋加工棚,你將被工廠化、現代化、標準化的鋼筋加工及管理而震撼,引入現代化智能鋼筋加工生產手段,尤其是數控立式雙頭鋼筋彎曲中心、數控鋼筋剪切線的應用,工程技術人員將圖紙鋼筋信息利用計算機語言傳入智能鋼筋加工系統,現場操作人員只需一鍵啟動,就可實現鋼筋半成品加工的調直、剪切、彎曲、計數等工序,管理平臺實時數據傳遞。他們猶如一個個智能機器人、實現人機互動,讓以往繁瑣的工序變成了流水化作業,增加了鋼筋加工的精準度,提高了施工質量,減少了勞動力,保證了生產效率。
“剪切線切斷功效為傳統切斷機的2.6倍,數控彎曲機彎曲功效為傳統彎曲機的2.3倍,數控彎箍機彎曲功效為傳統彎曲設備的3.1倍;加工8榀梁所需鋼筋,由原來的66人縮減為50人。”項目部總工程師王亮說。
一般混凝土養護采用灑水、覆蓋自然養護,強度上升較慢影響粱體制梁臺座周轉時間。為此,3號梁場對梁體進行強制蒸汽養護,智能化進行溫度監測,加快了梁體混凝土強度的增長,縮短了單梁生產周期,臺座周轉率提高到30%。
箱梁的鋼絞線張拉,以前需要很多笨重的工具配合才能完成,費工費時。項目部對箱梁梁體張拉采用計算機智能控制系統,現場實際的預應力張拉過程由計算機智能仿真程序來控制,實現了預應力張拉過程中,精準分配張拉力,對束均衡,數據成果同步生成,既確保了施工安全,又把作業人員從“人海戰術”、繁重低效的勞動中解放了出來。
在注漿環節,制漿采用數字化制漿技術,單孔道注漿改為大循環孔道壓漿技術,節省了原材料,注漿過程規范完整,工效提高30%。
同時利用計算機運算快、存儲大的特點,梁場對生產線、工位進行虛擬仿真,實現可視化生產,一鍵化管理,增強梁體構件生產的可預見性與可控性。
像這樣大受作業人員歡迎的工序創新還有很多。因該梁場場地受限,龍門吊軌道呈弧線布置,在前期龍門吊運行過程中頻發吊軌問題,嚴重影響龍門吊運行。為此項目部技術人員研究出了差速器、繼電器,讓龍門吊在弧形軌道上暢行無阻。
善鉆研、愛琢磨,從管理人員到作業層的職工,“誰干誰創新”已經成為創新的興趣和價值追求。問題經不起大家的琢磨,智慧的火花讓梁場施工過程中遇到的20余個實際問題迎刃而解。
箱梁預制
“信息化”梁場
在3號梁場,信息化施工無處不在。
從每榀梁的鋼筋綁扎開始,梁場就賦予它一個帶有“名字”的身份證——RFID芯片,管理人員通過專業手持機進行二維碼及芯片讀寫,該榀梁所在工位及工序完成情況在梁場的信息管理平臺上可實時顯示。
手持機還具有信息采集功能,可以實現對各工位箱梁質量缺陷及現場安全隱患的取證,實時傳至信息管理平臺。通過互聯網+“云”的技術優勢,這些的數據信息也能夠全部實時地傳遞至后方總部“云”數據管理庫。
三分局信息員郝元君告訴我們,專業手持機對于工位的工序記錄,可以構建完整的每一道工序,實現了操作人員的可追溯性。
實現效益最大化,安全履約是保障。
項目部利用RFID射頻技術,將項目部所有人員信息讀入安全帽,通過接收器,掃描靠近門禁系統的芯片信息,通過門禁系統來判斷是否為項目部人員,控制門的關閉。同時電腦端能顯示通過人員個人信息,并對個人進入信息進行登記備案,對施工人員進行全方位管理,自動化識別系統可以全面掌握進出人員情況,及時了解出勤、培訓受教育辨識情況。
當安全檢查時,發現個人有安全文明違規情況,通過手持終端掃描個人芯片,讀入個人信息,班組信息,對施工隊伍下獎罰通知單,并可拍照上傳。或對某榀梁的施工措施有安全違規情況,直接掃描梁體芯片,讀出施工隊伍,下獎罰通知單,并錄入系統,進入問題整改落實階段。
梁場根據各部門日常管理工作開發了ERP項目管理系統,通過各部門提出的功能需求,創建了適合各部門的實用功能模塊,各部門將日常工作直接在系統中運行,可以方便錄入、導出、查詢、打印。
現場視頻可視化系統,讓后方看到實景生產狀態。
公司信息中心的 “云”數據庫服務功能,與梁場的信息管理平臺實現無縫對接。梁場的管理者及總部后方的高管通過手機、PC,在一個監控平臺界面上就可全景監控梁場運行狀態,同時也可以利用服務平臺的索引功能,一鍵查詢梁場各種報表的信息。
創造驚喜的地方,參建人員肯動腦、愛思考,各項技術的應用保證了箱梁質量和工作效率,走在了全線梁場的前列。電建路橋總工程師成子橋說,這是我們干市政以來最好的梁,這是標準化的現代化、數字化、信息化制梁場,這是采取的辦法既簡單又實用的好辦法,號召各單位前來觀摩學習。
鋼筋綁扎胎具
“精益化”梁場
激情理性、精品立足市場;科學和諧,創新鑄就企業。
如今,示范性的標準化梁場,如玉帶般鑲嵌在鄭州花莊村旁。
他們采取一系列舉措,全力打造綠色環保梁場。利用大氣監測設備,控制污染,減少物質和能量的流失;對于梁體蒸養,減少了養護時間,節約能源;電加熱供氣減少了二氧化碳排放;箱梁底座采用組合鋼底座,適用各種梁型,方便遷移,可重復利用。
在滿足預制梁養護標準要求的基礎上,項目部投入了自動蒸養設備,溫度能控制在50~60℃,相比常規的養護時間,能縮短3-4天,這樣以來,便可以極大地提高制梁臺座的周轉率。
把圖紙信息轉換為從圖紙到實施,納入計算機“云”管理,實時傳回總部機關,實現公司對梁場的遠程信息化監管。使每個項目參與者隨時通過互聯網獲取相關信息,全覆蓋生產管理全過程,由往日的被動匯報工作模式變為主動接受監管模式。
基于互聯網+“云”的ERP管理系統信息平臺,能夠實現對人員管理、原材料庫存管理、生產計劃管理,箱梁生產實時監控,箱梁質量檢查,現場安全動態管理、箱梁的庫存和出場管理,能夠將基礎數據實現各級管理單位及部門共享,也可實現可視化實景管理,實景全周期實施監控管理,可實現追溯管理和智能化管理,大量的數據分析,為管理決策提供重要依據。智慧破蛹成蝶,創新樣樣實用。梁場靠智慧巧干活、干快活、干好活,給他們帶來了一連串的形象效應。
一路風雨一路歌,梁場的建設無不凝聚著每一名職工的心血。
29歲的萬彬畢業于河南城建學院,在信息化建設的關鍵時期,他放棄家人催他回去相親的事情,全力攻堅信息化難題。他說:“崗位都是一個蘿卜一個坑,我不能拖了工程的后腿。”
張海強的孩子小學升初中,正趕上施工關鍵期,忙于工作回不去,只能一再安慰自己的妻子。
“正在大家擰成了一股繩,通過將每道工序精確到每小時,形成流水作業線,實現了分部、分項工程合格率100%;業主滿意率97%。”質量科主任張軍營說。
“我們來這里,承載著‘水電人’變為‘路橋人’的轉型升級,無論有多難,必須打贏這一仗。”說起梁場建設中的種種艱辛,項目副經理楊綱舉聲調激昂。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目前,該梁場預制箱梁451榀,創新元素的注入,使451榀箱梁成為榀榀精品,再次打贏了進軍鄭州市政工程的漂亮仗。
張玉峰總經理在2016年年中會上指出,要著力提質增效,邁向集約、精益發展道路。把增強創效能力作為提質增效的關鍵點,把有效降低成本作為提質增效的發力點,把推動科技創新作為提質增效的動力點。
針對下一步施工,趙喜云說,將繼續對每一工序提前策劃,達到更高標準,把107梁場做成名片工程,以品牌帶動市場,把張玉峰總經理對梁場的期望和要求落到實處。
鄭州市東三環(107輔道)快速化工程是鄭州市區大“環形+井字”交通快速路網中最東的一環,承擔著鄭州東部城區對外交通快速疏散、緩解市區交通擁堵壓力、改善提升居民出行環境的重要功能作用。水電十一局人以越戰越勇的姿態、開放創新的胸懷,競技市場、培育市場、建造精品,為大鄭州快速路網系統做著自己的貢獻。
箱梁成型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