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第四屆首都國企開放日,50名媒體、專家和公眾走進黑臭水體治理的“全國示范”——由中建一局負責建設的安徽省宿州市主城區黑臭水體綜合整治工程(標段一),揭秘一個下轄縣全部是貧困縣的地級市如何獲得全國地級市黑臭水體治理20強第4名,成為全國首批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親身感受千年古城4條污染了18年的河道恢復水清岸綠鳥語花香的面貌,建證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國城市綠色發展和中國綠色建造的發展成就,感受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修復。
中建一局宿州黑臭水體整治工程是涵蓋城市水環境整治、破舊城市給排水改造、水安全保障、水景觀工程集成在內的一項復雜系統工程,需對宿州沱河、老沱河、鐵路運河和匯源大溝4條河道的黑臭水進行截污控源、清淤疏浚、岸帶修復、生態修復、景觀園林綠化等全面治理,治理面積達77.9萬平米,河道總治理長度達25.1千米。目前,老沱河、匯源大溝河道生態修復、沿線景觀綠化提升工作已全面完成,即將進入智慧水務工程建設階段;沱河河道清淤即將全面完工,后續將展開岸帶修復;鐵路運河清淤全部完成,即將開始生態修復、景觀綠化。
2018年5月28日,安徽省長李國英“微服私訪”。2018年11月7日,江蘇省啟東市政府領導也來到了宿州到沱河實地考察,想為治理啟東黑臭水體取經。在2018年6月召開的宿州黑臭水體治理初步成效評審會上,安徽省住建廳和環保廳聯合復核組給予這個項目高度評價:任務最重、難度最大、速度最快、成效最明顯。
一河一策治污不制污
對于城市河流來說,不同河道、同一河道不同河段的水質、水位、河道寬窄等都會存在很大差異,清淤難度十分高。為解決此問題,中建一局宿州黑臭水體整治工程技術人員沿4條河道徒步對需治理區域進行了深入調查,最終根據不同段河道的情況針對性提出了清淤方案,成功清淤近70萬立方米。
治理黑臭水體和淤泥的傳統方法,是放凈河水,挖出又稠又厚的淤泥,但沱河水量大,工期緊迫,傳統方法自然行不通。有沒有一種更好的方法,不排凈河水還能快捷挖出淤泥?中建一局宿州黑臭水體整治工程項目部采用絞吸船環保清淤結合淤泥脫水固化技術對河道黑臭底泥進行清理。絞吸船工作時,船首前端橋梁放到水面以下,通過橋架最前端絞刀的旋轉將水下泥面挖松,通過泥泵機所產生的負壓吸力把泥從水下抽出,通過水面浮管泵送至淤泥處理場地內。其基本工作原理是通過船上離心式泥泵的作用產生一定的真空,把挖掘所得的泥漿吸入、泵出,再通過船上輸泥管線排出,船尾安裝有定位剛樁和鋼樁起落裝置,用于挖泥作業中船體的定位、橫移擺動及縱向前移。
這種絞吸船清淤的方式,施工精確度及自動化程度高,無需在河道中圍堰攔水,可節約大量人工,不會對原有河流生態產生破壞。同時,通過泥漿泵將淤泥泵送至脫水固化場地集中處理,完全避免了清淤過程中的二次污染。“我們采用BIM建模技術輔助進行脫水固化場區的建設,達到了管線布置、場區結構科學合理的效果。場區內也設置了嚴格的雨水及施工廢水收集再處理措施,保證了場區的所有外排水均經檢測達標后再排放,做到了100%環保綠色施工。”中建一局宿州黑臭水體整治工程項目部技術經理黎龍說。
匯源大溝暗涵段則水位淺、施工空間小且封閉、有毒有害氣體彌漫。中建一局宿州黑臭水體整治工程項目部多次研討確定以人工配合小型機械進行半干式清淤的創造性方案,實現800米暗涵段的清淤疏浚工作,結束了其長達十年的臟亂差境況,并在總結相關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形成了工法《城市地下暗河有限空間清淤疏浚施工工法》,填補了安徽省清淤疏浚行之有效的技術空白。
組合式生態護岸創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中建一局宿州黑臭水體整治工程項目部在施工過程中將生態護岸的理念與河道實際狀況相結合,因地制宜,形成了組合式生態護岸的國家實用新型專利,該專利通過疊砌自嵌組合式生態護岸的方式,解決了河道岸帶修復工程傳統水陸交換不暢的問題。
傳統河道堤岸改造大多采用鋼筋混凝土擋墻將河道與周邊土體完全分隔開,這樣雖然能最大程度防止邊坡的水土流失,但從生態學的角度來說,這種形式的擋墻會阻斷河道內水體與周邊土體內所含水體的交互,打破原有水體的自凈循環體系,且不利于河道內水生動植物的生長繁殖。而在中建一局所負責整治的宿州市主城區黑臭水體綜合整治工程的沱河、老沱河、匯源大溝及鐵路運河沿線則采用了與此完全不同的天然親和性透水生態邊坡。
這種生態邊坡在確保河道防汛安全的基礎上,采用全新的護岸設計理念,綜合采用植草生態袋、土工布、仿木樁、生態砌塊、舒布洛克磚等親和性材料,充分保證了河道內水體與周邊土體的交互作用,同時植草生態袋及土工布也具有一定的攔截過濾功能,能有效防止雨水及其他入河水對河道的污染。生態護岸的建設,對于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修復具有重要作用
突破傳統整治河道底泥恢復水體自凈能力
目前國內絕大多數的河道黑臭底泥整治方法都是在河道清淤疏浚完成后,對河床進行藥物消殺或換填新土,這些做法往往只能在短時間內保證河道的水質清澈不受污染,因為藥物消殺或換填新土對河道內原有微生物凈化系統來說都是致命破壞。而河道底泥內的土著微生物作為生物鏈底層的一環,對河水內污染物分解、富營養物質消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盲目的消殺與換填只會使得河道自凈能力完全喪失甚至爆發微生物入侵災難。故在多地調研及各方專家協商論證的基礎上,中建一局宿州黑臭水體整治工程項目部采用了河道底泥原位生態修復技術來進行河床的整治施工。
河道底泥原位修復技術即采用微生物促進劑、微納米曝氣機、土著微生物培養投放等一系列手段來重新構建河道內的原有微生物群落,最大限度上的去恢復水體的天然自凈能力,達到長效治理、河水持久清澈的效果。
現如今的老沱河與匯源大溝河水清澈見底,與整治施工前的污水橫流、味道刺鼻難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也正是原位生態修復技術科學合理性的最好證明。
智慧水務長效管控河道水質
河道治理與治理后的運營維護有不可分割的關系,河流是一個開放的多元極易受影響的體系,僅治理不維護勢必會導致水質二次被污染。傳統做法依靠人工沿河巡查問題,但經常出現因上報不及時或巡視不到位導致的水質危機爆發。而在中建一局治理的沱河、老沱河、匯源大溝及鐵路運河段則采用了更為先進科學的河道水質線上監控云平臺來避免此類問題的發生。
這種河流水體監控模式通過在沿河關鍵斷面處設置水質監測站,對河道水體進行24小時的監測分析的同時,將分析結果上傳至專門搭建的水質分析數據庫中。這樣就不僅可以利用云平臺及相關數據庫資料實現在手機和電腦等終端隨時隨地查看水質數據,還能實現水質變化趨勢的全自動科學分析與預測,對可能發生的水質突變風險第一時間預警并處理,將問題消滅在萌芽階段。
中建一局是世界500強第23位中國建筑旗下的核心子企業,是中國建設領域首家榮獲中國政府最高質量榮譽——中國質量獎的企業,以智慧建造、綠色建造、精益建造,為“中國品質”代言。
中國工程建設網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管理案例 | 會議活動 | 施工企業管理雜志 | 我要投稿
版權所有: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施工企業管理》雜志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外大街22號外經貿大廈6層東區郵編:100037電話:010-68520349傳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 京ICP備09092133號-1 Copyright ?2000-2015 中國工程建設網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