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辱首善 筑起汶川最高樓
2009年7月,陳軍帶領一支22人分支隊伍,從什邡援建戰場緊急來到大地震震中汶川,在資源極度匱乏的極重災區,半年建起汶川當時55米的最高標志性建筑——住房安置小區三期工程三棟高層住宅樓。
該工程總建筑面積17747平方米,從結構到精裝修竣工,時間只有六個月,拖后一天重罰2萬。汶川援建并非易事,緊張的工期另人窒息,什么都缺的狀況更讓陳軍鎖緊眉頭。由于20多家援建單位、30多個項目同時施工,工人緊缺到幾乎要“搶“的份上;除了沙石,幾乎所有的建筑材料、損壞的機械都需要從100公里外成都購買、維修,而通向外界唯一道路,因山體滑坡和泥石流還經常堵車。由于地震對水電管網破壞,全城停水停電更是家常便飯;更為致命的是陳軍進場后才發現,施工現場拆遷還沒有結束、臨水臨電未到位,地勘還在進行中,圖紙出圖日期都不能確定,場地狹小到根本無法滿足多備料、后期全面交叉作業需求……
但汶川援建沒條件可講,陳軍認真分析、打破常規、嚴謹實施。場地太小,他就主動與各方溝通借地,大量協調工作后,終于將所有臨建設施建在了紅線以外,還為今后市政綠化提前介入創造了條件;為了不受停電影響,他們自己購買了一臺發電機隨時備用,并與電廠聯系借了一條專線,再與相鄰工地協商接線到工地,解決了用電難題;不出圖紙無法施工,他們就協調好各方資源隨時待命,只要一出圖就能全速施工。設計院發來第一張基礎筏板電子版圖紙,他們短短兩天,就迅速完成采購鋼筋、鋼筋放樣、下料綁扎、支模等一系列工序,并開始基礎筏板混凝土澆筑;為了解決人員問題,陳軍給工人們“許以重金”,采用發“周薪”“高薪”辦法留住工人,穩住了施工隊伍。
速度永遠是汶川援建第一要務。為此,陳軍優化施工組織設計,做到各環節無縫穿插、無工作時間界限,只要工作面具備就進行搶工,每項工序都精確到每個小時“時點”。工人一律采取分塊成包,責任到人的論件記工資辦法,全力調動工人積極性。同時,他把搶工重點放在了超配勞動力、機械和鋼筋、水泥建筑材料,防止道路中斷、機械損壞斷檔等不時之需。A樓鋼筋班班長在論“時點”搶工中急哭多次,沒想到人手不足,導致工期緊張到如此程度……
由于措施得力,半年時間按期竣工,優質高效地創下了3.5天一個結構層的施工奇跡,汶川縣領導稱贊他們創下了“汶川速度”。為此,項目部獲得了廣州對口援建突出貢獻獎;陳軍獲得廣州對口援建優秀項目經理和先進個人兩個獎項。
發明創新 打開夜施大門
時光飛逝,2012年4月,陳軍挑起了15萬㎡的重慶金融街融景中心項目重擔。這是公司打入重慶市場第一塊“敲門磚”工程,竣工時間只有20個月,不到同類型工程2/3。
工程地處重慶江北區五里店茶園鬧市區,與居民樓相隔不到10米,噪音投訴量曾是重慶市最高,甚至高出第二名一倍以上,環保局嚴禁夜間施工,嚴重拖累了施工進度。
陳軍意識到要想贏得施工時間,首先必須解決夜施問題,而首先解決的就是降噪。澆筑砼是噪聲主要來源,怎樣降噪?陳軍動起了腦筋。經過深思熟慮和不斷改進,他設計出一個高5米、長7米可容納整個砼泵車的降噪棚,并找到一家專業公司,提供強力專業吸音板作成降噪棚墻體,棚里再配上12個進風機、6個出風機形成空氣對流降溫,200米輸送泵管也用吸音棉嚴實包裹,實現砼在管內靜音流動,這樣,只剩6個出風機是唯一的噪音源,陳軍讓它們一律對著工地方向。這項發明一經使用,夜間施工,噪聲立刻順服的從90分貝直降到48分貝,低于重慶市規定的夜施標準,相當于小汽車夜晚行駛發出的聲音。也成為了重慶市首家推出的發明產品。融景城投訴率為此大幅下降,受到了市安監站、環保局的高度重視,倡導在全市推廣使用,項目部也被評為了2012年度重慶市環保創模示范工地。
環保局夜施大門由此打開,陳軍牢牢地握住了施工主動權,汶川援建的拼勁也爆發了出來,即使在重慶7、8月40多度的高溫下也沒停止,“放眼望去,全重慶市的塔吊都停了,只有你們這2臺還在轉”,金融街重慶公司總經理一次視察工地時發出了感慨。2013年2月1日,陳軍只用了8個月就完成結構封頂。金融街重慶公司為之歡欣鼓舞,第一次以公司名義向三公司總部發來了感謝信。
BIM引領 提升精細化管控
2017年6月,陳軍轉戰昆明三峽大廈這座世界級巨型梯級水電指揮調度中心重點工程,工程質量創“魯班獎”和“中國鋼結構金獎”最高獎,結構和機電系統非常復雜。陳軍通過深入思考,全方位、大深度運用了超級BIM技術實現各項目標,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
他組建了BIM工作室。全過程引入深化設計值達LOD400-450BIM技術,竣工模型達到國內最高的LOD500,精度直達每根線路最末端,遠超普通工程只達主干線的LOD300做法。
從臨建設施開始,就高標準、嚴要求,實施精細化管控。從地磚鋪裝的平整度、貼磚的排布位置,陰陽面的處理,全部都通過BIM提前排布,施工時嚴格執行。甚至水龍頭安裝高度、開關插座,辦公室家具位置都進行了提前預排,做到舒適美觀、方便好用。所有臨建準確率達到95%以上,并達到正式工程精裝標準,吸引了當地和外省企業前來觀摩。
陳軍創造性地在云南建筑業,率先將BIM技術運用到對工人技術交底上。他讓工人們在手機上下載BIM公司提供的E建筑APP平臺,平臺上BIM模型每個點技術要點,都直接標注的詳細清晰,工人通過手機BIM模型就可以跟技術員交底同步,還可以自學,形象直觀地掌握技術要點。尤其機電系統管線多、復雜,排布順序、走向、間距等都一清二楚,工人掌握快,施工效率高,質量好,返工率低,起到了事倍功半效果。解決了過去需要交底到班組長,再由班組長到工人層層交底,中間產生的信息消減,以及工人只能通過看圖紙,又由于文化水平不高,看圖困難,交底效果不佳等弊端。
施工中,陳軍還嚴格要求BIM設計師,BIM軟件運用與施工實際結合。每一個分項都是現場技術人員帶著BIM設計師共同進行排布,綜合考慮了規范、美觀和可實施性。這樣設計出來的BIM可以直接現場實施,避免了脫節修改環節。
兩年里,BIM工作室馬力全開,挑燈苦戰,為工程保駕護航。
運用BIM進行進度推演,,項目部有效制定了雙流水施工作業法,將每道工序的銜接時間精確到小時,半年內保質保量完成了結構施工的艱巨任務。
運用在商務領域,對土建、機電、鋼結構進行了全面建模和工程量計算,讓BIM工程量與商務廣聯達算量進行對比復合,確保了土建和商務數據的準確(兩套人馬算)和快速,使得商務算量有了參照對象……
從汶川到重慶再到昆明,從“拼命三郎”到“智多星”,從普通工長到優秀項目經理,10年艱苦磨礪,陳軍不忘初心吐芳華,踐行著自己“年華一去不復返,事業放棄再難成”的人生格言,樓宇間筑起了屬于自己的人生華章。(文/聞江 閆鳳云 丁勇)
中國工程建設網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管理案例 | 會議活動 | 施工企業管理雜志 | 我要投稿
版權所有: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施工企業管理》雜志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外大街22號外經貿大廈6層東區郵編:100037電話:010-68520349傳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 京ICP備09092133號-1 Copyright ?2000-2015 中國工程建設網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