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祖新
龍信建設集團作為傳統的建筑企業,抓住改制的機遇發展而壯大,在如今全球倡導綠色建筑的浪潮中,以建筑工業化為突破點,堅持轉型升級不轉行,堅持建筑為主業不動搖。龍信集團建筑工業化技術體系核心分為住宅全裝修工業化和主體結構工業化。住宅全裝修工業化分為模塊化拼裝式裝修技術和CSI住宅技術,主體結構工業化則又分為住宅中采用預制裝配整體式鋼筋混凝土剪力墻結構體系和公共建筑中采用預制裝配整體式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體系。
龍信集團工業化發展歷程
第一階段:1994年開始的住宅全裝修的探索。在全裝修住宅中推進模塊化設計及拼裝式施工。管理模式中推行“研發、設計、施工、服務”一體化,實現建筑裝修設計一體化、土建裝修施工一體化、管理服務一體化。同時主編了行業標準《住宅室內裝飾裝修工程質量驗收規范》。
第二階段:2008年開始進行研究與實踐的CSI住宅。CSI住宅是國家重點推進的住宅工業化技術。CSI直觀理解為“中國的結構支撐體-填充體住宅體系”。CSI住宅外部結構支撐體采用高耐久性材料,延長住宅的使用壽命。層高在現有室內凈高的基礎上增加200mm-300mm作為架空地板層,各種管線鋪設在架空層內,相當于每戶增加一個管道層,實現了同層排水;土建施工時廚房、衛生間、內隔墻不定位,住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隨意安放。
CSI住宅內部的填充體具有可變性。這些部品可以通過標準化、系列化,實現工廠化生產,以減少現場作業,確保產品質量。龍信集團參與了《CSI住宅建設技術導則》的編制工作,同時在自己開發的小區內進行了CSI構造房的研究工作。
第三階段:2010年開始與東南大學、日本鹿島、中國建科院合作進行預制裝配式建筑的研發及應用。建筑工業化目前不僅限于裝配式混凝土(PC),也不等同于主體結構工業化,應該考慮整個建筑業產業鏈的整合和發展,要從建筑材料開始,包括材料、設備、設計、研發、施工、安裝及運行等全產業鏈,從上游到下游通盤考慮,內外裝修一體化,混凝土結構、鋼結構、木結構全面發展來認識建筑工業化。
建筑產業現代化就是用工業化的方式,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實現建筑設計標準化、部品生產工廠化、建筑施工裝配化、結構裝修一體化、過程管理信息化。統計表明,建筑產業現代化比傳統施工節能20%、節水63%、減少建筑垃圾91%、節約工期40%、減少用工35%,滲漏空鼓等質量通病減少90%,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一是建筑設計標準化。標準化設計的核心是建立標準化的單元。不同于早期標準化設計中僅是某一方面的模數化設計或標準圖集,受益于信息化的運用,尤其是BIM技術的應用,其強大的信息共享、協同工作能力突破了原有的局限性,更利于建立標準化的單元,實現建造過程中的重復使用。
二是部品生產工廠化。這是建筑工業化的主要環節。對于目前最為火熱的“工廠化”,很多人的認識都止步于建筑部品生產的工廠化,其實主體結構的工廠化才是最根本的問題。主體結構的工廠化實現毫米級誤差控制,同時還實現了裝修部品的標準化。真正的工業化建筑,要在生產方式上實現變革,而不僅局限于預制率的多少。
三是建筑施工裝配化。裝配化施工中的核心在施工技術和施工管理兩個層面,特別是管理層面,工業化運行模式有別于傳統形式。相對于目前層層分包的模式,建筑工業化更提倡“EPC”模式,即工程總承包模式,確切的說,這是建筑工業化初級階段主要倡導的一種模式。作為一體化模式,EPC實現了設計、生產、施工的一體化,使項目設計更加優化,有利于實現建造過程的資源整合、技術集成,以及效益最大化。通過EPC模式,能真正把技術固化下來,進而形成集成技術,實現全過程的資源優化。
四是結構裝修一體化。即從設計階段開始,與構件的生產、制作,與裝配化施工一體化來完成,也就是實現與主體結構的一體化,而不是現在毛坯房交工后再著手裝修。
五是過程管理信息化。即建筑全過程的信息化,設計伊始就要建立信息模型,各專業利用這一信息平臺協同作業,圖紙進入工廠后再次進行優化,在裝配階段也需要進行施工過程的模擬。同時,構件中裝有芯片,利于質量跟蹤。可以說,BIM技術的廣泛應用會加速工程建設逐步向工業化、標準化和集約化方向發展。
龍信集團建筑工業化示范項目
案例1:老年公寓。一是采用BIM技術并創國內五個第一。建設成為國內第一個建筑高度達到88米的預制裝配式框架剪力墻結構建筑;建設成為國內第一個采用CSI體系進行內裝修的預制裝配式公共建筑。衛生間、廚房采用整體安裝;建設成為國內第一個總體裝配率(含內部裝修裝配率)達到了80%的公共建筑;建設成為國內第一個在設計、施工、運營全過程引入BIM技術進行信息化管理的預制裝配公共建筑;建設成為國內第一個綠色設計、綠色施工、綠色運營的預制裝配式建筑。
創立社區養老模式。目前國內養老產業可以歸納成9073,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龍信集團通過對國內外老年住宅開發、建設和服務模式的深入研究和調查,在企業社會責任的驅動下,思考如何使“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學、老有所樂”成為現實。龍信創立了國內先進的養老模式,即“社區養老模式”,實現“一碗湯的距離”、“候鳥式”、“一站式”的服務。
老年公寓PC結構與傳統結構建造方式綜合分析對比:
項目 |
PC結構 |
傳統結構 |
優點 |
節能 |
70% |
30% |
降低綜合能耗 |
節地 |
70% |
40% |
提高土地利用率 |
節水 |
用水1.4萬立方 |
用水3萬立方 |
節約建造用水量60% |
節材 |
用鋼材2941噸 |
用鋼材3000噸 |
節約鋼材59噸 |
用鋼管468噸 |
用鋼管1582噸 |
節省1114噸 |
|
用木材320m³ |
用木材990m³ |
節省670m³ |
|
環境保護 |
減少施工揚塵、混凝土垃圾、溫室氣體排放量, 降低建筑施工噪聲,增加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率。 |
||
工期 |
360天 |
720天 |
工期縮短一半 |
經濟效益 |
總工期12個月,總投資1.6個億,1.86萬平方米,節約財務成本960萬,施工成本增加400元一平方,加上前期研發費用等,總成本增加1000萬,資金成本和傳統方式建造基本持平。 |
案例2:南通政務中心停車綜合樓,實現工業化與綠色建筑的深度融合。項目概況:南通市政務中心北側停車綜合樓項目由龍信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采用EPC工程總承包模式承接。項目總建筑面積48972.21㎡,地上總建筑面積42085.27㎡,地下總建筑面積6886.94㎡,抗震7度,總高度為63.3米,共十六層。地下室部分為框架剪力墻結構,二層結構及以上為預制裝配整體式結構,采用工廠預制結構梁、板、柱至現場直接吊裝施工,使傳統建筑向工廠化、工業化發展。
項目科技創新:屋頂綠化、垂直綠化;屋頂太陽能、掛壁式光伏板與窗戶一體化;內外填充墻采用成品隔墻板(ALC);裝修與土建結構一體化設計、施工;雨水收集回收用于灌溉綠化;全過程信息化管理(BIM技術)。
項目總體目標:江蘇省建筑產業現代化示范工程、江蘇省綠色建筑示范工程(三星)、江蘇省可再生能源示范工程。
項目總結:一是南通政務中心綜合停車樓項目為南通首個工業化裝配式公建項目,為江蘇建筑業的轉型升級起到示范、引領、帶動作用;二是此項目為綠色三星級建筑,體現低碳、減排、節能環保,在工期縮短一半的同時,為政府公建項目開辟了新途徑;三是此項目的承接,是龍信公司加速轉型升級步伐的重要一步,公司借機整合內部資源,完成設計、研發、生產、總包、經營等各個環節,開辟龍信工業化模式,大幅提升龍信總包的競爭力;四是此項目以管理信息化為抓手,BIM技術、信息化全過程貫穿整個項目始終,建立龍信企業級BIM平臺,逐步向工業化、標準化和集約化方向發展。
龍信工業化經營模式和發展方向
經營模式——兩面市場模型。第一步:整合公司內外資源,打造一個兩面市場,形成獨特的、成熟、穩定的商業模式。龍信公司自從93年進軍上海開始至今23個春秋,對總承包經驗的積累、總結,對開發商和小業主的需求非常明確。利用公司總承包和房地產這兩塊平臺,由研發設計牽頭,將建筑承包商、建筑材料商以及各分包商整合。特別對技術研發、深化設計等多方面進行整合,更好地為開發商和小業主服務。同時利用這塊平臺,聯合銀行和金融,以及地方政府的支持,為另外一面市場提供更好、更優惠的服務。
第二步:充分利用公司總承包經驗,結合房地產開發和科技研發核心技術,以國家住宅工業化基地和建筑工業化發展聯盟為基礎,做強這塊平臺,做大兩面市場,通過平臺整合兩面市場,為三方面創造新價值和新空間。
第三步:也是關鍵一步,龍信按上市規范和方向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努力,并且盡快上市,通過上市這一手段規范企業、提高企業知名度,引進先進理念和優秀人才。只有形成這一良性循環,這樣前面兩步才能實現。
通過這三步努力,龍信才能成為中國式“鹿島”,建筑業的“蘋果”。
龍信集團“三步走”戰略。一是自我實踐:探討龍信工業化發展。自主開發老年公寓預制裝配式項目,邊學習邊探索;二是走進南通,走向南京:總結龍信工業化承接模式。做好南通政務中心停車綜合樓項目,打響龍信工業化政府公建項目第一槍,樹立龍信工業化的行業地位;以南通項目為基礎、工業化聯盟為推動,走向南京,建立龍信科技創業園基地;三是走出江蘇,面向全國:龍信工業化的核心不是PC,不是吊裝,龍信的核心在于技術、管理、流程和標準的建立,要將這種核心競爭力可復制,開創龍信產業的新天地。
未來發展方向。龍信集團實行以南通為本部、上海為管理中心、南京為工業化中心、沿“長江經濟帶”向武漢(荊州)以及成都、重慶方向延伸發展的工業化戰略布局,將形成以“長江經濟帶”為中心,以“京津冀”和“珠三角”為兩翼聯動發展的局面,同時龍信集團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號召,開辟東南亞(馬來西亞、緬甸)、中東(沙特)等海外市場,整合優勢資源,建立龍信建筑產業現代化發展模式,實現從“傳統建筑承包商”向“建筑產業現代化整體服務商”轉變,為中國住宅工業化發展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需要政府層面提供的支持
近年來各級政府對發展建筑產業現代化高度重視,配套政策不斷完善,希望在以下幾個方面能更加深入細化:
一是加強組織保障,建立健全質量安全驗收監管體系;在工業化推進過程中要加強監管,研究調整市場準入制度,完善現有的質量監督制度。
二是完善配套政策支持,大力推進省政府2014【111】號文件和各地配套政策的實施力度;
三是編制完善工業化發展規劃,避免一哄而上,產能過剩后形成無序競爭;
四是加大政府項目支持力度,政府投資的保障房、公建、市政基礎設施等優先采用工業化方式建造;
五是政府項目推行采用總承包管理模式(EPC),完善招投標等相關管理制度;
六是大力提高人才隊伍建設水平,高校開設相關專業課程;
七是培育龍頭企業,建立省建筑產業現代化發展聯盟,加強工業化聯盟的領導力與推動力;
八是要加大政策和理論的引導力。積極出臺扶持政策,引導和鼓勵工業化發展。加強主體企業的培養,必須要有一批高水平的設計、施工、構件生產等單位,率先做起這項事業。要鼓勵成立包括開發、科研、設計、施工、運營主體等在內的產業聯盟,并積極開展示范工程引入工作。
工程建設網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管理案例 | 會議活動 | 施工企業管理雜志 | 我要投稿
版權所有: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施工企業管理》雜志社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四環西路186號漢威國際廣場二區9號樓5M層西區郵編:100070電話:010-68520349傳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 京ICP備09092133號-1 Copyright ?2000-2015 工程建設網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