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慣了各種房地產的故事,不妨看看直觀的數據,最簡單的算法。房地產的需求當然是銷售面積,供給則可以大致等同于去年在建住宅面積的50%。 50%是因為考慮到中國期房銷售的傳統和建造速度較快的特點,隱含的假設了平均完工速度是2年。現實情況當然比這個復雜很多,但這個粗略的指標也可以勾勒出房地產市場的大體供需關系。可以看到自2012年以來,供給明顯開始大于需求,而這之前,基本是需求略大于供給的。按照這種方法測算,我們可以估計出直到2017年的供給,可以看到,供給不斷攀升。為什么房價還會在2012年以后瘋狂上漲?市場不是理性的,就和股票市場一樣,價格上漲不需要企業真的實現盈利。但缺乏基本面支持的上漲是難以為繼的。住宅市場的周期性比股票市場長很多。我們自98年開放地產市場后還未經歷過真正的大周期。經濟學沒法預測什么時候開跌,但可以肯定的是,供大于求的情況較為嚴重。當然,一線城市和全國的情況是兩回事情,這張圖可能更多的代表的是全國的供需。供需兩條線在長遠看是會聚和的,這種情況下結果只有兩個:供給線下降,意味著很多爛尾樓,銀行不良貸款;或者需求線上升,但考慮到人口拐點,需求上升的可能性不會很大。
簡單算一算,2015年底全國3.75億家庭,4900萬套商品住宅在建。0.49/3.75= 13%,也就是在建的住宅套數是全國家庭總數的13%,如果按照這個速度開新項目,全國人民平均7.7年就要換一次房(13%*7.7年=100%)。
我們可以做另一個簡單的測算。假設現在在建的房屋全部建成,但之后沒有任何新的開工項目,那么按照現有的需求,我們需要幾年才能消化這些供給?可以看到,這個數字不斷攀升。到2015年底,在建的居民住宅按照2015年的銷售速度需要5年才能消化完。這個數字還應該被低估了,因為沒有算上已經建成但還未銷售出去的那部分住宅。
最后看看全國大多數人民買房壓力有多大,買一百平米的房子,按照統計局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大城市靠工資買房已經是笑話。大多數人買房是靠透支幾個家庭的消費(子女家庭,雙方父母家庭)。高房價無疑是內需型的經濟轉型道路上的一座大山。
工程建設網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管理案例 | 會議活動 | 施工企業管理雜志 | 我要投稿
版權所有: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施工企業管理》雜志社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四環西路186號漢威國際廣場二區9號樓5M層西區郵編:100070電話:010-68520349傳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 京ICP備09092133號-1 Copyright ?2000-2015 工程建設網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