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型城鎮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城市大規模擴張,城鎮人口大量增加,出現了大量城市棚戶區和“城中村”,住房需求的壓力越來越大,住房改造建設十分迫切,特別是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問題日益凸顯。住房問題成為改善民生的重大問題之一,不但關乎新型城鎮化的健康有序發展,而且關乎社會公平與和諧穩定。妥善解決人民群眾的住房問題,既是一項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也是一項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政治任務。
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及時作出重大決策部署,大規模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滿足中低收入群眾住房需求,進一步保障改善民生,推動科學發展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陜西省委、省政府積極響應和貫徹落實中央的決策部署,把解決中低收入群眾住房困難問題作為“推動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富裕三秦百姓”的一項重大民生工程,全面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
科學大膽決策 高點精準定位
陜西省地處西部地區,陜南、陜北大部分地區基礎差、底子薄。據統計資料顯示,陜西省仍有172萬多戶城鎮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85萬戶城鎮居民居住在基礎設施簡陋、安全隱患較多、配套服務不完善的棚戶區,每年約73萬農村轉移人口亟待解決住房問題。“十二五”期間,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計劃建設210萬套,保障覆蓋面達23%。5年建設210萬套保障性安居工程,對陜西決策者來說,既是一項前所未有的艱巨任務,也是數百萬中低收入住房困難群眾的熱切期盼。
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省委書記趙正永指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是一項重大的民生工程,是省委、省政府向人民群眾的莊嚴承諾,各級各部門要進一步提高認識,持之以恒抓好這項工作。省長婁勤儉強調,按照“四化同步”的要求統籌推進保障性住房、棚戶區改造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切實發揮其對穩增長、惠民生的多重拉動作用。主要領導親自部署,專題研究。成立了以分管副省長為組長的陜西省保障性安居工程領導小組,建立層層負責的目標管理責任制,省發展改革、財政、住房城鄉建設、國土等多個部門各司其職、齊心協力、協調聯動、共同參與安居工程的建設工作。
統籌協調做到五結合。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與新型城鎮化和工業化相結合,與城市新區和開發區建設相結合,與重點示范鎮等小城鎮建設相結合,與避災扶貧移民搬遷相結合,與城市基礎配套建設相結合,努力做到統籌兼顧,統一規劃、協調推進、分步實施。
創新管理機制 高效推進落實
重視制度建設和落實。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先期編制完成了“陜西省保障性住房建設六大模塊”,繪就了宏偉藍圖,明確了建設的思路、目標和實施步驟。陜西省人民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棚戶區改造工作的實施意見》,陜西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聯合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財政廳、省國土資源廳、省政府糾風辦出臺了《關于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賃住房并軌管理的指導意見》,陜西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制訂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保障房安居工程建設工作的通知》等系列配套政策。采取“月排名、季點評、年度考核”措施,獎優罰劣,實行“一票否決”。省市縣三級政府均成立了保障性住房管理中心,建立起住房保障信息平臺,實現了省、市、縣、街辦和社區5級聯網。
科學合理確定保障范圍和對象。省級有關部門確定并公布了各類收入線和住房困難標準,為確保公平筑起第二道防線。陜西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抽調百余名大學生,歷時4個月,兩次赴縣區調研,全面摸清保障對象底數,建立保障對象數據庫。累計調查登記210.13萬戶,錄入全省住房信息系統192.2萬戶,占全省城鎮人口家庭戶數比重的29.9%,最終確定172萬戶“十二五”保障對象,一次性確定五年輪候次序并公示,實行“靜態準確統計,動態定期調整
突破土地資金瓶頸制約。土地和資金是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的基礎條件。陜西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用地納入土地供應計劃,按目標任務單列,省政府單獨審批,開通審批“綠色通道”,劃撥各類建設用地14.29萬畝。同時,省政府將新增財力的80%用于民生,地方債券留省部分、地方政府土地出讓總收入的35%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2011年至2015年,中央和省財政累計補助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資金580.59億元;省政府與延長石油集團出資70億元,成立了陜西保障性住房建設工程有限公司,多渠道籌措資金,已落實融資921.15億元;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性金融支持共計1618億元。此外,利用住房公積金沉淀資金113.5億元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
確保工程質量接受社會監督。工程質量是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的生命線,陜西省始終把“質量第一”貫穿到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的全過程。設立了省保障性安居工程質量安全監督站,專職負責保障性安居工程質量安全監督,每月逐個到項目開展督察,嚴格實行“零容忍”和終身負責制,擰緊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和管理的“螺絲”,使建設進度不延誤、工程質量不降低。2012年發布使用了陜西省保障性安居工程logo——陜西省安居工程標志,以“s”和“居”構成的綠色標志,分別代表了“陜西”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并要求在建項目懸掛臨時性標志,已建成項目在小區醒目位置設置永久性標志,主動接受社會監督。
因地制宜創新工作方法。各設區市結合實際,創造性開展工作,解決突出問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作方法和經驗。西安市采取政府督察、現場辦公等措施落實開工,租用社會房源擴充公租房,降低社會房源空置率。寶雞市通過優化選址、加大投入、做好配套,降低準入門檻,擴大住房保障覆蓋面。延安市結合統籌城鄉試點、災后重建等爭取資金,按月對各縣區進行考核排名,按季度在媒體上予以通報。安康市采取政府劃撥、出讓、租賃、入股、招拍掛等多種方式分類供給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用地。
在保障性住房分配管理中,各地市嚴格執行“三級審核、三次公示”程序,采取搖號分配,并制訂老弱病殘等特殊群體優先措施,邀請人大代表、公證機關、普通群眾現場監督,確保公開、公正、公平分配,得到社會廣泛肯定。
管理服務并舉 共建共享和諧
從安居穩居上升到宜居樂居。安居,是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起點;樂居,是居住的理想。陜西省積極創新入住管理模式,實現從安居到樂居,讓住房困難群眾住得進、穩得住、有尊嚴、享快樂。
2012年起,陜西省開始試行廉租房、公租房并軌運行,經適房、限價房并軌管理,方便群眾申請,使退出準入方便易行。2014年正式啟動共有產權住房供應,政府和保障對象共有房屋產權,并出臺了租賃型保障房資產管理辦法,進一步規范和加強租賃型保障房資產的管理和使用,維護住房資產安全和完整。2015年提出棚戶區改造貨幣化安置率達到40%以上的目標,多渠道籌集房源,并給予政策、資金和稅收優惠,不斷滿足群眾多元化的住房需求。
完善配套服務讓百姓舒心滿意。2013年印發《陜西省保障性安居工程項目規劃選址及配套設施建設管理辦法(試行)》,對新建項目選址進行了嚴格規定,同時要求在建項目配套設施與工程項目同期交付使用;已建成項目按照標準,兩年內配套到位。
2014年,陜西在全國率先開展保障性住房“和諧社區,幸福家園”創建活動,在西安市米家崖社區、蘭博公寓、寶雞市金河尚居小區、漢中市勉縣民安花園小區、安康市石泉縣竹兒灣小區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小區選點推進,將醫療、社保、文化、再就業培訓等公共服務和社會綜合治理拓展到小區,全力打造配套齊全、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城市新社區、幸福新家園。
完成規劃目標,實現住有所居。經過5年的艱苦奮戰,克服了重重困難,實現了對三秦百姓的莊嚴承諾。全省累計開工建設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237.16萬套,基本建成42.44萬套,竣工138.69萬套,入住118.6萬套,累計發放租賃補貼97.46萬戶,各項考核指標連續5年位居全國前列。從毛烏素沙地到黃土高坡,從八百里秦川到漢中盆地,從函谷關和大散關,一棟棟有“陜西省安居工程”標志的安居大廈拔地而起,改善了人們的生活,讓家庭更溫馨,讓社會更和諧。
陜西是古絲綢之路的起點,“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為這片土地帶來了新的重大發展機遇。陜西保障性住房管理部門將乘勢而上,不負使命,堅決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繼續堅持“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市場”的住房建設供應思路,推進以滿足新市民住房需求為主的住房體制改革,建立購租并舉的住房制度,加快以棚戶區改造為重點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努力實現全體城鎮居民住有所居的目標,讓三秦百姓實現住房夢想,人人安居樂業!
由于建筑施工企業有其自身的行業特點和不同于工商業企業的風險因素,建筑施工企業在推進內部控制時要注意特點,突出重點,分步實施。在項目風險防范體系構建的基礎上,從公司層面著手,構建集團全面的風險防范體系,進一步健全內部控制建設。
近年,現行資質管理制度的缺陷逐漸暴露,資質標準的不合理之處逐漸顯現,資質掛靠、違法分包和轉包等行為屢禁不止,擾亂了建筑市場的正常秩序。為此,各地建設主管部門、行業協會和廣大企業,交流了資質管理運行的現狀,提出資質標準修訂的相關建議。
工程建設網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管理案例 | 會議活動 | 施工企業管理雜志 | 我要投稿
版權所有: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施工企業管理》雜志社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四環西路186號漢威國際廣場二區9號樓5M層西區郵編:100070電話:010-68520349傳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 京ICP備09092133號-1 Copyright ?2000-2015 工程建設網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