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配化是鋼結構建筑的天然屬性,但應注意圍護結構和部品部件的裝配化及其與結構的匹配性,對于住宅建筑尤其重要。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多高層鋼結構住宅圍護體系質量不高,直接影響消費者的居住體驗,從而導致開發商、消費者在直觀上更愿意接受混凝土結構的住宅。”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大學校長周緒紅在2017中國鋼結構發展高峰論壇上講述的調研結果。
鋼結構建筑優點多
鋼材具有良好的機械加工性能,最容易實現建筑的模塊化、標準化、工廠化、裝配化和機械化生產,實現施工現場的無火、無水、無塵、無垃圾。采用鋼材建造的鋼結構建筑具有強度高、自重輕、抗震性能好、工業化程度高、施工速度快、占地面積小、鋼材可以回收利用等優點,屬于全壽命綠色建筑。
通過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以及諸多城市建設等重大工程的實踐,鋼結構在超大跨度、超高層重大基礎設施、重大工程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已得到公認。現如今,采用鋼結構建造的機場航站樓、高鐵站房、大型體育場館、大跨度橋梁、超高層建筑已經成為城市甚至國家的標志性建筑。
政策有力現狀乏力
在由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筑工程學部聯合中國鋼結構協會主辦的2017中國鋼結構發展高峰論壇上,中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郁銀泉、王立軍表示,裝配式建筑不是裝配式結構,應邀請建筑師參與相關工作。郁銀泉、王立軍道出了鋼結構住宅長期以來推不動的真正原因。
為全面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我國政府相繼出臺了對行業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的多項政策,令行業歡欣鼓舞。事實證明,在產業化發展的道路上,鋼結構住宅遭遇的最大瓶頸就是缺乏配套的圍護體系。
周緒紅認為,目前我國低層輕鋼結構住宅的發展較為成熟,部品化率較高、市場反映良好、產業鏈趨于成熟。但是,在多高層鋼結構住宅方面的發展相對遲緩,而這恰好是我國城鎮化建設中量大面廣的部分,多高層鋼結構住宅的產業化相關問題亟待解決。
周緒紅表示,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鋼結構住宅的產業化水平處于初級階段,存在8個方面的差距:
第一,在市場占有率方面,我國鋼結構住宅市場份額極低,不足1%,而瑞典、美國、澳大利亞分別是80%、75%、50%。
第二,在產業鏈方面,發達國家鋼結構住宅產業鏈完整,且上下游結合緊密;我國鋼結構住宅產業鏈中前端的產品開發、下游的材料、產品銷售等與設計、生產、建造存在脫節的現象。
第三,在標準體系、部品化體系方面,發達國家在推進鋼結構住宅產業化時,都制定了一整套行業通用標準和技術認定,并逐步建立、完善了部品化體系;雖然我國輕鋼結構住宅的標準體系較為完善,但多高層鋼結構住宅的行業標準體系和部品化體系還未建立完整。
第四,在圍護結構體系方面,相比發達國家,我國多高層鋼結構住宅圍護體系質量不高,影響消費者的居住體驗,導致開發商和消費者在直觀上更愿意接受混凝土結構住宅。
第五,在專業協同方面,發達國家的鋼結構住宅設計注重建筑、結構、設備、銷售多專業協同,而我國鋼結構住宅在推廣建設中建筑師參與程度較低。
第六,在產品銷售方面,發達國家的鋼結構住宅銷售注重與市場需求相結合;我國鋼結構住宅的戶型產品難以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不能充分體現鋼結構的大空間優勢。
第七,在與新技術的結合方面,國外發達國家的鋼結構住宅與節能環保的新技術結合緊密,有效地降低了使用能耗;我國鋼結構住宅在利用節能環保新技術方面明顯不足。
第八,在企業方面,大型住宅產業集團的形成是住宅產業化成熟的標志,可以完整涵蓋鋼結構住宅的產業鏈條,實現設計、加工生產、安裝、裝修、售后服務一體化。早在1995年,日本最大的10家住宅產業集團的住宅產銷量已占全部工業化住宅產銷量的90%,而我國尚未形成鋼結構住宅產業集團。
有關專家認為,發展鋼結構住宅,應該學習和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以日本為例,日本的鋼結構住宅推廣、實施、協調、組織的主體是企業,而這些企業不是傳統施工企業或房地產投資企業,卻是大和、豐田、松下這樣的大型生產企業。大型生產企業擁有完整的制造、運營組織經驗,通過技術創新、工業化生產手段,可使住宅的質量及功能構成得到提高,能耗、材料消耗極大下降。
美國是產業協會起主導協調作用,以市場為手段,但其生產方式與日本相似,即技術標準統一,建材、設備、產品通用,鋼結構住宅形式以獨立住宅為主。基于國情,發達國家的住宅形態有所區別,但都是關注節能降耗(可循環),構件、產品都實現了標準化、系列化、通用化。
近年,現行資質管理制度的缺陷逐漸暴露,資質標準的不合理之處逐漸顯現,資質掛靠、違法分包和轉包等行為屢禁不止,擾亂了建筑市場的正常秩序。為此,各地建設主管部門、行業協會和廣大企業,交流了資質管理運行的現狀,提出資質標準修訂的相關建議。
工程建設網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管理案例 | 會議活動 | 施工企業管理雜志 | 我要投稿
版權所有: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施工企業管理》雜志社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四環西路186號漢威國際廣場二區9號樓5M層西區郵編:100070電話:010-68520349傳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 京ICP備09092133號-1 Copyright ?2000-2015 工程建設網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