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8月26日起,中國央行啟動了本年度第四次降息和第四次降準。降息降準“組合拳”并非新招式,業內預計對銀行業盈利影響中性。
央行本次“出招”的亮點在于,在使用貨幣政策工具箱中數量型和價格型工具的同時,放開了一年期以上定期存款利率的浮動上限,距離存款利率市場化的完全放開僅一步之遙。
降息降準組合拳
對銀行盈利影響中性
今年8月26日起,央行下調金融機構存貸款基準利率0.25個百分點。同時,放開一年期以上定期存款的利率浮動上限,活期存款以及一年期以下的定期存款利率浮動上限不變。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董希淼表示,央行本次為對稱降息,但對銀行而言,經濟成長放緩削弱降低銀行資產負債端議價空間,貸款加權利率有下行壓力。
事實上,央行數據也顯示,金融機構貸款加權平均利率今年7月降至5.97%,較去年12月的6.77%下降了80個基點,也是2011年以來首次降至6%以下水平。
董希淼表示,從負債端看,隨著央行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存款利率上浮上限擴大至基準利率的1.5倍,銀行等金融機構能更靈活地對存款利率定價,加之金融創新迭出和金融加速“脫媒”,使得銀行負債成本存在相對剛性,尤其是央行本次還同時放開一年期以上定期存款的利率浮動上限。因此,央行此次對稱降息對銀行盈利存在負面影響,估計減少銀行業凈利潤率1%~2%。
不過,央行本次降息的同時還下調了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同時,額外降低縣域農村金融銀行、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社和村鎮銀行等農村金融機構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額外下調金融租賃公司和汽車金融公司準備金率3個百分點。
對此,平安證券分析,按照7月末人民幣存款134萬億測算,本次降準將釋放流動性約6700億元,進一步考慮對農村金融機構和金融租賃及汽車金融公司的額外降準,預計釋放流動性在7500億元左右。
降準后,大型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為18%,中小金融機構則為16%。對此,恒豐銀行研究院常務院長胡海峰表示,存款準備金率的下調,可以讓銀行體系資金面趨于寬松,釋放更多可用資金,對商業銀行具有積極意義。
“基準利率的下調,特別是一年期以上定期存款利率浮動上限的打開,可能將推高銀行負債成本,預計銀行業的凈利差將進一步下降。”胡海峰表示,在利差收入占整個盈利比重仍然較大的情況下,“雙降”對銀行來說是一把“雙刃劍”。不過,本次降息為對稱降息,存款貸款的利息以同樣幅度下調,總體來看,對銀行盈利較為中性,負面影響不大。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也對本報記者表達了類似觀點:“雙降對銀行總體來說是中性的,不是純粹的利好或利空,要看銀行的經營情況,有的銀行可能會上浮存款利率,有的銀行可能上浮得多,有的銀行可能上浮得少,這對各家銀行的影響是不一樣的,主要取決于銀行的政策、定價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等因素。”
利率市場化接近完成
中小銀行壓力更大
今年被視為利率市場化改革收官之年,如今距離最終實現完全放開存款利率上限僅剩下一步之遙。
“本次央行結合利率調整完全取消了一年期以上存款的利率上限,意味著利率市場化改革已經接近最終目標,預計今年內完全放開存款利率。”華夏銀行發展戰略部研究室負責人楊馳表示。
事實上,5月22日央行將存款利率浮動區間上限提高到1.5倍后,絕大部分銀行都沒有采取“一浮到頂”的存款定價策略。目前國有銀行利率一般只上浮10%,股份制銀行利率上浮20%,僅部分城商行上浮20%~30%。
在楊馳看來,這反映出當前銀行負債成本已經過高,導致存貸利差縮窄,銀行在資產負債管理方面更加理性和審慎。存款差異化定價的趨勢將更加明顯,越來越多的銀行將放棄“一浮到頂”,轉而根據自身的負債成本和客戶結構靈活定價。不同銀行、不同地區之間的存款定價差別將越來越大。
郭田勇也表示,即使放開存款利率,銀行業短期內不會出現利率水平大幅跳升,總體來說銀行利潤保持平穩。大型銀行不缺存款,存貸比較高,提高負債成本的動力不強,中小銀行出于攬儲壓力提高利率的積極性較高,利率市場化將促進銀行之間更加充分競爭。
面臨利率市場化的一步步逼近,銀行分化為不同陣營。信達證券研究報告認為,商業銀行利差收窄,中小銀行受到的沖擊大于大型銀行。雖然各期限定期存款利率均有所下調,但一年期以上的定期存款利率上限完全放開,意味著定期存款的實際執行利率可能不降反升,尤其是期限較長的部分。由于市場對不同銀行的風險認知不同,尤其是在存款保險制度推出后,中小銀行的攬儲壓力更大,加之存貸比今年將由監管指標變為參考指標,需要比大銀行更高的利率招攬客戶,大型商業銀行的利差將面臨收窄的壓力,中小銀行利差收窄將更為明顯。
利率市場化改革接近完成,銀行將如何“接招”?這已經是老生常談的話題。胡海峰認為,為緩解降息對銀行的影響,銀行應主動負債來源多元化,控制整體負債的成本通過多種手段吸納低成本資金,降低對傳統貸款的依賴;提高資產負債組合管理效率,加強對市場利率趨勢的前瞻性研判,主動調整資產負債期限結構,提高整體收益;加快業務轉型力度,提高資產管理等中間業務收入占比,降低對凈利息收入的依賴。
建設網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管理案例 | 會議活動 | 施工企業管理雜志 | 我要投稿
版權所有: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施工企業管理》雜志社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四環西路186號漢威國際廣場二區9號樓5M層西區郵編:100070電話:010-68520349傳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 京ICP備0909213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