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PPP健康發展的大環境,需要雙管齊下,標本兼治,加大市場開放力度,使社會資本獲得更大的發展機會;進一步規范地方債發展,形成陽光而穩定的籌資途徑;加快穩定民營企業家的制度預期,使預期收益率主要由市場形成而不是由政府來兜底
近日,財政部下發通知,規范PPP項目庫管理,從嚴格新項目入庫標準和清理已入庫項目入手,糾正PPP泛化濫用現象,防止PPP異化為新的融資平臺,堅決遏制隱性債務風險增量。
為了加快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等,拓寬社會資本投資空間,我國引入并推廣了PPP制度。財政部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9月末,全國PPP入庫項目合計14220個,累計投資額17.8萬億元。我國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PPP市場,這項制度也開始發揮其預期的效果。但由于多種原因,部分PPP項目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出現了走形變樣,形成了一定的風險隱患。
比如,為了吸引企業參與,一些地方政府給出了不符合經濟原則的承諾,如明股實債、實相舉債等。有的政府及所屬部門在PPP項目、政府投資基金、專項建設基金協議中存在違規擔保條款,如“承諾最低收益或差額補足”“承擔社會資本方投資本金損失”等,沒有做到同股同權。此外,還有的地方把政府購買服務與PPP混同在一起,用政府購買方式承諾回報參與企業的最低收益率。
從本質上看,PPP是公私合作的項目,對一定預期收益的項目,財政拿出一部分資金吸引社會資本入股,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如果承諾保障收益,甚至用政府購買服務來承諾差額補足,那就失去了PPP的本質,與政府向銀行借貸沒有實質區別。這些不規范的操作,實質是繞開現有的監管體制,把PPP作為一種融資手段。這不僅會導致地方政府長期支出責任的失控,而且有可能帶來巨大的財政金融風險。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扶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隨著影子銀行等問題的逐步清理,由不規范PPP可能引發的地方財政金融風險變得更受關注。最近,國資委、財政部陸續出臺政策規范PPP項目,核心就是強化10%的支出紅線;強化兩評(財政可承受能力和物有所值評價),建立完善的PPP支出監測體系。這些舉措對防范不規范PPP帶來的風險有重要作用。
同時,也要看到PPP之所以不規范有著深層次的原因,需要加快推進相關制度的創新,才能得到根本性解決。比如,一些地方政府之所以出具違規的收益率承諾,一個重要原因在于社會資本對未來的預期并不穩定;之所以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推進PPP,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地方政府急需建設資金而又缺乏穩定融資途徑。出臺規范化舉措,可以在短期內防范風險的形成和漫延,但根本出路在于進一步加快制度創新。比如,加大市場開放力度,使社會資本獲得更大的發展機會;進一步規范地方債發行,形成陽光而穩定的籌資途徑;加快穩定民營企業家的制度預期,使預期收益率主要由市場形成而不是由政府來兜底。規范監管和制度創新雙管齊下,標本兼治,方能形成PPP健康發展的大環境。
工程建設網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管理案例 | 會議活動 | 施工企業管理雜志 | 我要投稿
版權所有: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施工企業管理》雜志社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四環西路186號漢威國際廣場二區9號樓5M層西區郵編:100070電話:010-68520349傳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 京ICP備09092133號-1 Copyright ?2000-2015 工程建設網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