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戰略是處于動態發展環境中的企業對其未來總體目標和行動的一種規劃,國際化發展戰略的制定,對企業選擇合適的進入模式有決定性的意義。從長遠來看,更關系著企業的穩定與持續發展。其影響因素眾多,包括目標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地緣關系;東道國的地形地貌;氣候條件;自然資源;社會文化環境以及經濟發展環境等。從國內外建筑企業的發展軌跡來看,其主要的發展戰略有四類:
單一經營戰略。單一經營戰略是指企業把所有的資源都集中于工程總承包的某一環節,比如專業的工程設計和咨詢公司、建筑工程施工企業。中國的建筑企業在前期的國際化戰略選擇中多是以施工承包商的身份參與的,這樣有利于集中優勢資源于一點,強化自身在這一領域的競爭優勢和壟斷地位。但是由于資源集中,單一化經營的風險比較大,特別是工程施工環節的競爭比較激烈,利潤回報低,可模仿性、可替代性比較高,如果遇到國際建筑市場需求下滑,會嚴重影響企業的經營狀況。
同心多元化戰略。同心多元化戰略主要是指建筑企業增加和原來產品和服務相近的產品和服務,能夠利用企業原有的技術和經驗知識、組織架構、人員配置、銷售渠道、以核心業務為中心向外輻射。例如從事土建施工的企業涉足安裝和裝飾業務,從事基礎施工的企業涉足主體施工,有利于資源優化配置,降低了經營風險。
縱向一體化戰略。縱向一體化戰略是指在產業鏈的上下游進行擴展,提高企業的經營領域和范圍,縱向一體化戰略分為前向一體化和后向一體化戰略。
①前向一體化戰略主要是指向產業鏈的下游擴展,例如建筑企業進入房地產開發領域,通過對銷售和分配渠道的控制,企業能夠增加其產品和服務的附加價值,從而提高企業的利潤回報率。②后向一體化戰略是指向產業鏈的上游擴展,例如企業自己生產所需要的原材料等初級投入品,通過對產業鏈上游的控制,企業可以保證原材料等投入品的質量以及降低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從而優化企業整個的價值體系。
復雜多元化戰略。復雜多元化是指企業從事和原來的業務沒有任何聯系的活動,例如建筑企業從事餐飲服務業。業務之間沒有產生規模經濟和協同效應,會導致每個行業資源投入的減少,降低企業的行業競爭力。
從國際建筑市場來看,工程發包模式正在從總承包模式向全方位價值鏈體系過渡。作為中國的建筑企業來說,長期處于工程施工等初級產品提供商的位置,正處于“微笑曲線”的谷底,利潤回報率非常低,對一些附加價值比較高的環節鮮有涉及。因而中國建筑企業應該采用縱向一體化戰略,通過延伸自身的價值鏈條,企業可以從一個單一環節的承包商轉化為提供全方位、一體化服務的整體解決方案的承包商。以中國交建為例,作為國資委所屬的特大型央企,為統籌開發市場,追求增量發展,中國交建在現在業務的基礎上成立了多個事業部,這種多事業部的組織機構和總部——子公司的職能分布,是企業實行縱向一體化戰略的重要保證。
建筑企業國際化經營的進入模式
從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來看,建筑企業國際化是企業把自身所擁有的技術、資金、設備、人力、管理經驗等資源轉移到目標國市場,并根據總體發展戰略在目標國市場選擇合適的進入模式的過程。市場進入模式的選擇,不僅關系著企業能夠成功進入海外市場及拓展其業務,還關系到企業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地位和期國際化發展的步伐。建筑企業由于所處行業的特殊性,其市場進入模式選擇不同于其他行業,常見的企業市場模式為出口進入式、合同進入式和投資進入式。
出口進入式是指企業在目標國以外的國家或地區生產產品,在目標國市場銷售的一種市場進入模式。出口進入式分為直接出口和間接出口兩類。合同進入式是指在不涉及股權或產權的情況下,擁有技術、商標、聲譽、工藝等的企業通過與目標國企業之間簽訂長期的合同來把其有形或者無形的資源轉移到目標國市場的一種方式。一般包括了特許經營、許可證經營、合同契約、交鑰匙工程、技術協議等具體形式。投資進入模式是一種以股權或產權為基礎的市場進入行為。投資者對目標國企業擁有部分或全部的所有權和控制權從而形成跨國企業,其具體的形式分為合資企業和獨資企業。獨資企業又分為新建和兼并兩種方式。
在這三種市場進入方式中,投資進入的資源投入最多,企業面臨的風險最大,但同時也對投資企業的控制程度最高,市場滲透力最強。國際工程承包提供的產品一般具有一次性、漸進性和現場作業的特點,因此貿易式的進入方式一般不適用。
企業市場進入模式的內在屬性
影響企業國際市場進入模式選擇的因素很多,包括企業自身的能力因素、進入模式的內在特性、目標國市場因素和外部環境因素等。其中進入模式的內在特性是進入模式本身所固有的特點,不隨外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不同的市場進入模式之間有著不同的內在屬性,一般來講市場進入模式的內在屬性包括四個方面:
資源承諾。不同的市場進入模式對應著不同的資源投入水平,并且由于企業資產的專屬性,這些資源一經投入便構成了企業的沉沒成本。出口進入方式、合同進入方式、投資進入方式的資源投入水平是逐步提高的。
控制水平。控制水平是企業對國外經營項目的資源控制,進行經營和戰略決策的能力。控制水平越高,企業內部化交易的程度越高,外溢風險降低,越有利于貫徹企業的戰略思想和目標。但同時控制水平的提高也就意味著企業資源承諾的提高。從出口進入、合同進入到投資進入,控制水平不斷提高,投資進入中的少數股權、對等股權、多數股權、絕對控股等投資具體形式的控制水平也是逐步提高。
風險傳播水平。風險傳播水平是企業在國際化的市場進入模式選擇中所暴露的外部風險敞口,這些風險包括技術外溢風險、目標國市場的經濟、政治環境的不確定性等。在出口進入、合同進入、投資進入等方式中,合同進入以及投資進入中的合資進入的風險傳播水平最高,特別是合同進入中的項目合同契約、特許經營、許可證經營等方式面臨著很大的違約風險和技術外溢風險。
靈活水平。當企業進入目標國市場并投入了大量的資源時,企業在面對目標國環境變化時的退出障礙提高,戰略伸縮性降低,企業很難在沒有任何損失的情況下退出該市場。以上這四個企業市場進入模式的內在特性是相互權衡的,更高的控制水平要求意味著更多的資源承諾、更大的風險敞口和更小的戰略靈活度。因而企業在進行市場進入模式選擇的時候要以自身的條件和外部環境為依據,選擇適合自己的市場進入模式。
建筑企業國際市場進入模式選擇的影響因素
企業的自身能力因素。企業的自身能力屬于企業的內部因素,是企業本身所擁有的條件和稟賦,它包括了企業的規模、國際化的經驗、技術能力以及戰略需求四個方面。
企業規模。企業規模是國際工程企業資源能力的重要體現之一,綜合反映了企業的資本實力、管理水平、技術能力等方面。從國際工程市場的實踐經驗來看,其產業集中度非常高,20 家最大的國際承包商已經占居國際市場營業份額的 50% 以上。規模大小不同的企業對國際化市場進入模式的偏好程度也不一樣,企業的規模越大,選擇高資源承諾、高控制等長期投資模式進入市場的傾向性越高。
企業的國際化經驗。國際化經驗少的工程企業傾向于選擇合同進入模式,這樣可以規避大量的市場經營風險。隨著企業國際工程經驗的增加,項目管理經驗的增多,其對高資源承諾和高控制程度的市場進入模式的偏好程度越來越高。
企業的技術能力。企業的技術能力一般通過技術知識和知識的隱含性兩個維度來對市場進入模式的選擇產生影響。企業技術的專有程度越高,比較優勢越明顯,企業越傾向于采用高控制的市場進入模式來防止外溢風險,鞏固競爭優勢。企業知識的隱含性越高,企業更可能采用內部化轉移的方式來使其價值最大化,對目標國企業達到一種長期經營和控制。
企業的戰略需求。國際工程企業在全球市場進行資源的優化配置,達到全球價值的最大化,并不以某個市場的價值最大化為依據,這就決定了工程企業對國際化市場進入模式的選擇必須考慮其全球各個市場之間的聯系和協同效應。
目標國市場因素。目標國的市場因素包括了目標國的市場規模和成長性、市場競爭狀況、市場進入壁壘以及生產要素條件。
市場規模和成長性。市場規模和成長性反映了目標國的總體經濟實力和成長趨勢。當國際工程市場規模、成長空間大時,建筑企業可以采用投資進入的模式,盡快的融入當地市場,搶占市場份額,實施本土化經營,達到經濟上的規模效應,降低企業的總成本。當市場規模小、增長飽和甚至停滯時,企業進入海外工程市場的競爭強度大、經營風險大、利潤回報率低,一般采用資源投入少、周期短的市場進入模式。
市場競爭狀況。市場競爭狀況反映了目標國市場的行業結構和競爭強度。對于接近于完全競爭狀態的市場,企業傾向于采用合同契約等非股權的進入模式;對于接近于壟斷的市場,企業傾向于采用投資進入的市場模式。
市場進入壁壘。市場進入壁壘高時,國際工程企業對于資源承諾、控制度高的市場進入模式一般都采取謹慎的態度。但是一旦企業突破該壁壘,這些壁壘又成為企業的市場進入保護屏障。
生產要素條件。國際工程的建設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并且項目建設過程中,要素的本土化程度很高,因而當地的要素條件決定了企業是否能夠降低生產經營成本,達到有效率的資源配置。如果生產要素廉價而充足,企業多采用長期進入的模式;相反,如果生產要素缺乏而昂貴,企業更傾向于選擇短期契約進入模式。
外部環境因素。外部環境因素包括本國的市場規模和投資環境、目標國的政治、經濟、法律等的投資環境、本國和目標國之間的文化、經濟等方面的相互聯系對市場進入模式的選擇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作者: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 楊永勝)
中國工程建設網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管理案例 | 會議活動 | 施工企業管理雜志 | 我要投稿
版權所有: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施工企業管理》雜志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外大街22號外經貿大廈6層東區郵編:100037電話:010-68520349傳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 京ICP備09092133號-1 Copyright ?2000-2015 中國工程建設網 保留所有權利